當生成式 AI 的風潮從實驗室走入企業戰場,語言模型的競爭也不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更穩定、誰更能變現。根據 Menlo Ventures 最新《2025 企業級生成式 AI 報告》,過去兩年LLM市場份額劇烈洗牌,OpenAI 從 50% 下滑至 25%,Anthropic 則一舉攀升至 32%,成為企業端使用量最高的 LLM API。這場轉折,不只是品牌興衰,更揭示出大模型性能、應用場景與商業策略的多重轉向。
市場洗牌:從主導到分流的兩年
在 2023 年 AI 的熱潮興起,OpenAI 幾乎壟斷了企業級模型使用市場;時過境遷,如今Anthropic、Google、Meta 等主流模型各自站穩一席,市場結構正從一強獨大走向多極分布。
從今年的報告數據發現,目前Anthropic 以 32% 企業市占率暫居第一,OpenAI 25%、Google 20%、Meta 9%。雖然 OpenAI 仍維持高品牌認知與龐大的用戶基盤,但在企業層級的穩定應用領域,地位已不再穩固。這股變化的主因,是AI 模型正從通用聊天向專業任務化演進,雖然 OpenAI 在消費端領先,但 Anthropic 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將重心放在企業導向的 Claude 系列,專注於可靠性、代碼生成與多工具整合,使其更貼近真實業務流程,這樣的策略差異,正是造成兩者消長的主要原因。
技術突破:從更大模型到更懂任務的模型
從技術面來看,2024 年以前 AI 競爭主要比拼的是模型規模與訓練數據量,誰的模型更大、參數更多,就代表更強,但進到 2025 年,主流路線悄然改變。
Anthropic 推出的 Claude Sonnet 3.5 到 4 系列,導入 RLVR(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ers)強化學習驗證機制,讓模型能在邏輯任務與程式生成中自我糾錯。這種能力不僅提升模型準確率,也因為模型能給出可驗證的推理過程,讓企業更能信任結果;相對地,OpenAI 雖仍持續領先於多模態與生成應用,但在程式任務與企業生產力導向的應用中,成效卻不如 Claude 。
Menlo Ventures 的調查數據亦反映相同的結果,Claude 在程式生成市場占有 42% 市場份額,遠高於 OpenAI 的 21%。這不僅顯示了模型性能差異,也意味著企業願意為更能落地的模型付費。
商業策略:消費巨頭 vs. 企業專才
細探 OpenAI 與Anthropic 商業邏輯的分歧,可發現 OpenAI 的營收主要來自 ChatGPT 付費用戶與企業 API 授權,估計年化營收約 130 億美元,其中僅 30% 來自企業客戶;Anthropic 則約 80% 營收來自企業端,年化營收約 70 億美元,預期年底達 90 億。
換句話說,Anthropic 的客戶雖少,但每位客戶的價值遠高於 OpenAI。
這顯示企業導向模型的經營邏輯更可預測:合約制、續約率高、算力成本可被內化為預算。相比之下,OpenAI 的消費型產品雖流量龐大,但其變現模式仍在摸索,且容易受用戶偏好、訂閱波動影響。

雲端巨頭的策略轉向:多模型並行成為常態
今年9月,Microsoft 宣布將 Anthropic 的 Claude 納入 Copilot 生態,這顯示即使與 OpenAI 關係密切,微軟仍需引入在特定任務上表現更優的模型,這不僅是 Anthropic 的勝利,也揭示雲端平台正在走向多模型供應的產業現實。企業不再押寶單一模型,而是依據場景與成本選擇最適解,使得市場份額進一步分散,競爭也持續白熱化。
同時,Google 的 Gemini、Meta 的 Llama 4 以及中國的開源模型(如 Qwen、Kimi、GLM 等)也在快速追趕。雖然開源模型在性能上仍落後封閉式前沿模型 9 至 12 個月,但企業出於成本與安全考量,依舊維持一定採用比例(目前約 13%),雖略低於半年前的 19%,但顯示出市場的多樣化仍在擴張。
模型更新速度:性能紅利壓縮,競爭節奏加快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企業換模型的速度加快,Menlo Ventures 調查顯示,66% 的團隊會在同一供應商內升級新模型,11% 會更換供應商。以 Anthropic 為例,Claude 4 Sonnet 發布後僅一個月,就吸引 45% 原用戶轉換,顯示市場正在形成性能即市場的新常態。
更重要的是,用戶對於新版本的追求更甚於價格,即使模型降價也並未導致用戶停留在舊版本,因為效能帶來的價值遠超價格差距。這使得 AI 模型市場呈現出一種罕見現象:價格下降,但總支出上升,根據 Menlo Ventures 估算,LLM API 的全球企業支出從去年 35 億美元,半年內成長到 84 億美元,顯示 AI 已從「研發階段」全面邁入「生產推理時代」。
競爭仍在加速,勝負未定
當前的大模型市場仍處於白熱化階段。Anthropic 雖暫時領先,但 OpenAI 擁有更龐大的生態與品牌優勢;與此同時,Google、Meta 以及開源社群也在持續推進(如即將推出的Gemini 3.0),下一階段的競爭將不只比誰的模型更強,而是比誰能持續將性能優勢轉化為可衡量的企業價值,包括可靠的代碼生成功能、更好的工具整合,以及合規、安全與成本控制。
在這個仍未定局的競爭週期中,企業需要的應用不是押寶於單一模型,而是能根據任務需求靈活切換不同模型以截長補短。對此,專業的AI Agent 服務商 EgentHub 擁有企業級的 AI Agent 管理平台 ,能根據任務自由切換不同的模型供應商建立 Agent,並協助企業將流程、知識與角色轉化,讓 AI 從工具走向真正的協作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