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您是否也曾感到,內心的聲音有時比外界的喧囂更令人疲憊?我們時常在不經意間,陷入堅持己見的爭執,為了一句「我是對的」而耗盡心力;也時常被腦海中反覆出現的負面念頭困住,彷彿身處一座走不出的迷宮,感受著無盡的痛苦與掙扎。
今天,我想與您分享一位特別的老師——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的智慧。他曾是一位成功的經濟學家,卻選擇放下一切,走入泰國的森林,成為一名僧侶。在他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他將畢生的體悟濃縮在《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裡,用最真誠、溫暖的語言,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功課。
本文將從書中擷取幾個最觸動人心的溫柔提醒,希望能像一縷和煦的陽光,照亮您心中的角落,為您的生活帶來一絲平靜與安然。「我可能錯了」—— 一句化解紛爭、消融我執的溫柔密語
放下對錯,才能迎來和解
「我可能錯了」,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蘊含著無比深刻的智慧與力量。它並非軟弱或認輸,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謙卑與開放。當我們與他人意見相左、情緒上湧之時,在心中默念這句話,就能瞬間打破因「確認偏誤」(我們總傾向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陷入的固執,為溝通創造一個極其寶貴的「暫停點」。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當我們放下對「我是對的」的堅持,我們放下的不僅是觀點,更是那個僵化、需要靠正確來捍衛的「自我」。這份消融,才是真正和解的開始。這份謙卑不僅能化解外在的紛爭,更是我們轉向內在,觀察自心念頭的起點。
「你不是你的念頭」—— 從內心的戰場中解脫出來
學會覺察,而非相信
我們的心,就像一片永不停歇的天空,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個念頭如浮雲般飄過。它們有些光明,有些灰暗;有些溫柔,有些尖銳。然而,最關鍵的智慧在於:我們無法控制腦海中要浮現哪些念頭,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我們生命中的痛苦,往往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將腦海中源自「過去經驗」的念頭,誤認成了唯一的真相。我們並非自願受苦,只是無意識地沿襲了舊有的思考慣性。
一個非常溫柔的練習,是試著成為一位「情緒記錄員」。下一次,當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或焦慮)來臨時,或許我們可以溫柔地邀請自己,先不急著被它淹沒,而是試著拿起紙筆,像個客觀的記錄員一樣,平靜地寫下:「我正在生氣」或「我感覺到焦慮」。這個簡單的動作,幫助我們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出來,與念頭之間創造出一個微小的空間。就在那個空間裡,我們得以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少一點自我,多一些空間給生命」—— 在服務與聆聽中找到意義
真正的富足,來自於給予
比約恩在離開僧侶生活後,曾擔任心理求助熱線的志工。起初,他和其他人一樣,總急著想給求助者建議、分析問題。但很快他便領悟到,他真正需要做的,僅僅是全然地「聆聽」。
這個深刻的轉變讓他發現:「為他人提供服務,帶給我極大的回報。」這份回報,並非任何物質上的獎勵,而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意義與人際連結感。當我們將焦點從自己身上那些無盡的煩惱移開,全然地去關心、去聆聽另一個生命時,會驚訝地發現,這不僅是煩惱變小,而是因為當我們將生命的焦點從狹隘的「我」轉向廣闊的「我們」時,「自我」的重要性自然會退居其次,生命本身更豐富的樣貌才得以展現。
「放下無法控制的,接納生命的安排」—— 在無常中安住的勇氣
信任生命的展現
在生命的晚期,比約恩被診斷出罹患漸凍症(ALS),一個無法逆轉的疾病。面對死亡的步步逼近,他沒有陷入絕望或抗拒,反而展現出一種令人動容的平靜。他將這段經歷,視為他人生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堂課。他教導我們的智慧是:
放下小事。接受你無法控制的事物。 (Let go of the small stuff. Accept the things you cannot control.)
「放下」,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充滿勇氣的積極信任——全然地信任生命的展現,相信無論順逆,都是生命智慧的一部分。當我們不再徒勞地與生命的洪流對抗,試圖控制那些本就無法控制的人與事時,反而能從掙扎中釋放出來,發現意想不到的轉機與內在的安寧。
結語:溫柔的回響,留給讀者的祝福
謙卑、覺察、服務與接納,這是森林智者留給我們的幾個溫柔提醒,也是幾把能打開內心平靜之門的鑰匙。它們看似簡單,卻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又一次溫柔地練習。
親愛的朋友,從今天起,您最想溫柔地對自己說哪一句話呢?願您在每一個當下,無論紛擾或順遂,都能找到內心的安然與喜悅。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