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的三個感悟

2024/01/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是比約恩,在他26 歲那一年,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這本書是他還俗回到瑞典後所寫下的

以下寫下書中三個觀念,以及寫出我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念頭放掉

書中提到: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我們可以學會別對自己的念頭太當真,並找到一種更清醒的方式來處理它們:「嘿,瞧,那個奇怪的念頭又來了。那好吧,我就放掉它了」

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我們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念頭或許千真萬確。但是,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感覺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就算它們是對的

這讓我我想到的是世界觀和人生觀

例如我現在是大學生,對於未來,或許會感到擔憂,會思考未來工作的生活會如何,然後腦補各種畫面,例如能否從中獲得滿足、會不會事情很多、會在哪生活等,結果就讓我變得很焦慮

但我真的有必要想那麼遠嗎?未來工作是怎樣,其實還滿模糊的,我可以先去做一些準備,來應對未來,例如看一些關於工作力的書和文章,增進一些這方的知識,但沒有必要讓這些恐懼隨時都在腦中而是關注在每個當下,思考我現在能做什麼,以此應對未來

就很像是地震,可以提前了解一些防震的知識,以及注意周遭環境,了解要如何避難等,但沒有必要任何時候都活在恐懼當中

另外就是有關於宗教,很多宗教會有一些規範,只要違反其中一些規範,會讓人感到自己是罪惡的,或是提到說怎樣怎樣就會讓人下地獄,這讓人感覺很有壓力,那宗教的世界觀就一定正確嗎?

每種宗教是對世界的一種解讀,因為人有本身限制,所以解讀有所不同,就很像是儒家、道家、法家,或者是人文主義、理性主義、浪漫主義等,以及各種人生智慧,對世界觀都有差異

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可以參考這些宗教和思想,從中吸取能對自己好的部分,而如果會讓自己陷入恐懼或焦慮的,可以選擇將其放下,不必將一派宗教內的思想全部都接受,可以參考和整合出一套世界觀

⬛知識和智慧

書中提到: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如果一直執著地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你就會變得很難接近,也錯過很多

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這讓我了解到,在學習時應該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每個人知識都會有侷限,想法和行為也不一定正確,在早期可能會受到家庭影響較多,之後透過閱讀和學校教育,能學習到較多知識,例如父母的有些健康習慣不一定正確,但小時候可能會受他們影響,而在學習知識後,可以對自身進行檢視和調整,活出自己的生活

而隨著年齡改變,有些以往的觀念,可能也需要進行調整,例如我在大學後,有比高中看比較多課外書,一開始會要求一本書全部都讀完,之後看一些閱讀方法的文章和書,我發現我錯了,可以依照目的去選擇性閱讀;而在寫作上也是如此,以前國高中作文會從白紙開始寫,但後來大學後,發現報告要參考很多文獻,與以往寫作方式有別,而在部落格寫作又會採用不同方式等

學習過程中,也會讓自己的觀念持續翻新,例如我在學習心理學偏誤的時候,了解到自己在思考上可能會有哪些bug;在「真確」這本書中,對於世界更多正確的認識等,意識到媒體傳達和世界真正樣貌的不同之處;在「刻意練習」書中了解到一萬小時定律的錯誤之處

raw-image


⬛慈悲與自己

書中提到:

我們很容易變得苛刻、自我批評,因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個需要被慈悲對待的人

可以問「這一刻,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使我不必長時間、無謂地有這種感覺?有什麼是我可以為自己做的,讓我更容易做自己?」

而例如「我不該感覺這麼糟。我對這件事的反應不該這麼強烈。我不該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受傷害、這麼善妒、這麼怨恨。」,這種責備對你已經沉重的心情毫無幫助

這讓我學會傾聽內心聲音的重要性,在參加一些活動時,可以多多注意自己內心的感覺,可以覺察自己內心的感覺,去詢問看看這件事情是對我有幫助,或者是對於我來說是否快樂,例如有時候跟一些人相處時,會覺得內心很有壓力,先覺察,之後可以思考要如何改善,例如能否少參加一些活動,或是能否表達一些想法等

其中拒絕是很重要的課題,例如有時候父母會想要我和他們吃飯,但我真的很多事情要忙,比較沒有空,這時就要練習拒絕,起初對方可能會有些失望,但時間久了後會比較習慣,如果一直讓自己逞強去配合對方,長久下來心情真的很壓抑

而傾聽內心,我認為書寫是個很好的方式,我自己是習慣在筆記軟體中,把一天當中比較值得紀錄的活動記錄下來,以及寫出己內心的想法,任何時候都可以寫,例如我有時候通勤或走路時,就都可以寫下,寫的時候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紀錄下來,作為探索自己內心的方式

另外我也想到自我批判,我有時在做報告或寫文章的時候,會批判自己說「你的效率很慢」「你什麼都做不好」「不要偷懶」「你這個失敗的人」,認為這樣可以激勵自己

但後來看一些心理學的書和文章(例如「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後悔的力量」等書)後,我發現我錯了,自我批判沒有好處,應該採取自我關懷

因此我可以試著多對自己說:「你剛剛有做一些進度了,我們可以想看看哪裡可以改善,例如改善知識管理嗎?還是被網路拉走專注力?還是因為睡不著?,你會有所進步的」,之後再看看如何解決和改善流程

也看到一種說法,是如果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你會如何對待他呢?應該會是溫和善待他,以及給予他鼓勵吧,這位朋友就是你自己,好好的與自己做好朋友,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在才能處理好與外界關係

93會員
137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ACG、生活、心理學、哲思這幾個方向來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