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含著寶玉出生,受到家族的保護與愛寵,他與黛玉相知相惜,卻常像個小孩子,好玩喜鬧,在女人國裡,享盡一切寵溺。 這樣的一個人為何會選擇出走?
這是一個極深的問題,也是《紅樓夢》靈魂之所在。賈寶玉的「出走」,並非逃避現實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覺醒」——從繁華夢境中醒來,從情愛執著中解脫。 讓我們從幾個層面來看他為何會選擇離開: 1. 繁華背後的虛幻與幻滅 賈寶玉生於富貴之家,含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周圍皆是溫柔與繁華。然而,他從少年時便對這一切感到「不真」。他說:「男兒是泥做的骨肉,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淨。」 他對塵世的貪婪與名利,始終懷有本能的抗拒。當他看見賈府表面的光鮮與內裡的腐朽,當繁華一一崩塌,他再也無法自欺。出走,成了他拒絕虛幻的一種方式。 2. 愛與悲劇的淬煉 林黛玉之死,是他心靈的斷裂點。她是唯一理解他「癡」與「真」的人。當她香消玉殞,寶玉的「人間依附」也隨之崩潰。 他曾說:「女兒可敬之至,乃天地間真清之物。」 黛玉離去,象徵著人世間真與淨的消逝。於是,他的出走,成了追尋那份「真淨」的延續——只是,那已不在人間。 3. 榮華夢醒,歸於本真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寶玉本是「靈石」所化。他來人間,是為「補天之願」與「情緣之債」。他嘗遍人間的情愛與苦樂,最終要回到「本源」。 他的出走,不是逃離,而是歸途。正如佛家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終於明白,一切情愛榮華,皆如夢境。 4. 覺醒者的孤獨 在賈府的「女兒國」裡,他被萬般寵愛,也被無形束縛。 他看透權勢、親情、名利的假象,卻又被自己的「癡」與「情」所困。最後能離開,既是痛徹心扉的決絕,也是靈魂的覺醒。 那一刻,他不再是貴公子,而是那塊「有靈的石頭」,回歸天地之間的真實。 總結: 賈寶玉的出走,是《紅樓夢》的覺醒時刻。 他從愛中體悟了「情的盡頭是空」,從夢中悟出了「幻的盡頭是真」。 他走的不是逃亡之路,而是回歸之路—— 從繁華回到樸素,從幻夢回到本心。
舉十個例子,說明他出走的伏筆
《紅樓夢》的核心結構——賈寶玉最終「出走」並非突然而來,而是全書早已層層埋伏。 以下是十個具體伏筆,從他童年、詩文、夢境、愛情到精神變化,一步步預示他最終離世或出塵的命運。 賈寶玉出走的十個伏筆 1. 誕生的異象——靈石入凡 寶玉含玉而生,且《石頭記》開篇即說他原是女媧遺棄的一塊「通靈寶玉」,下凡補情緣。 伏筆意義: 他本非凡人,來人間即帶「還情」的使命;入世終將出世。出走,是靈石歸原的必然。 2. 對榮華富貴的反感 幼時他就說:「仕途經濟,那是混帳話;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便覺清淨。」 伏筆意義: 他拒絕世俗價值,厭惡功名體制,這種反叛意識註定與家族體制格格不入,終將脫離塵世。 3. 大觀園的「夢境」象徵 大觀園表面繁華,其實是幻境之園,象徵人生如夢。寶玉沉醉其中,卻又隱約知道「盛極必衰」。 伏筆意義: 園中之樂如夢幻泡影,他遲早要從夢中醒來。出走,即是從幻境回歸真實。 4. 太虛幻境夢遊 第五回中,寶玉夢入「太虛幻境」,聽「紅樓十二釵正冊曲」。 夢裡所見皆是未來悲劇——黛玉香消、湘雲孤寂、迎春受虐。 伏筆意義: 他早已被告知「人生如戲」,出走是命定的結果,是夢裡的「回歸」成真。 5. 對女兒情的執著與昇華 他愛黛玉,卻又與寶釵結婚;情愛的悲劇讓他體悟「真情無常」。 婚後他失神落魄、渾渾噩噩,語中常有「看破紅塵」之意。 伏筆意義: 情之極致即是空,愛的幻滅使他開始尋求靈魂的出路。 6. 詩詞中的出塵意象 他在大觀園題詩時,常以「雲、夢、空、幻」入句,如《芙蓉女兒誄》、《好了歌解注》皆帶禪意。 伏筆意義: 他的精神世界早已與出世、覺醒相連,文字中不斷洩露他想離開塵囂的心。 7. 金玉良緣的「破局」 婚禮當日,黛玉病逝,寶玉的玉忽然失色。 他陷入恍惚,說:「我這一生都錯了。」 伏筆意義: 金玉的光澤消失,象徵他塵世情緣盡,靈性旅程啟動。 8. 「好了歌」的呼應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此歌從開篇即點出榮華必敗,世事如夢。 伏筆意義: 整部書的命理曲式,皆在為他的「夢醒出走」預留回聲。 9. 家族崩潰的象徵 賈府查抄、榮寧二府衰敗,他親眼見「金粉之家」化為廢墟。 伏筆意義: 榮華既逝,他再無可依附。外在世界崩塌,內在覺醒必然。 10. 終章的幻影——青衫道人 書末有一青衫道人,攜一瘋僧而過,旁人見似寶玉。 伏筆意義: 他已脫塵而去,不問人世。這是「靈石還原」的象徵,也是全書最終的歸一。 總結: 賈寶玉的出走,其實是整部《紅樓夢》從第一回就開始鋪陳的命理軸線。 他的一生,正是「由夢入夢,再由夢醒」的過程。
他出走,不是逃避,而是從幻境回歸靈性本源; 不是失去,而是成為他原本的自己——那塊有靈的石頭。
紅樓夢中的十個伏筆,揭開靈魂回家的隱喻
他生於繁華,卻從不屬於繁華。 賈寶玉看似多情、叛逆、柔弱,其實是最早覺醒的靈魂。 他的一生,是從夢入夢、從幻歸真的旅程。 這篇文章從《紅樓夢》的十個伏筆出發,帶你看見: 出走,不是逃避,而是靈魂的回歸。 一、少年的叛逆:一場對虛偽世界的拒絕 賈寶玉自含通靈寶玉而生,是榮國府的「福星」與「異數」。 他聰慧、溫柔、敏感、真誠,但這些特質在權勢與禮教的世界裡,恰恰顯得格格不入。 他最厭惡的,是虛假—— 虛假的道德、虛假的功名、虛假的人情。 他寧願與丫鬟、女眷為伴,也不願與「仕途經濟」為伍。 那句「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不是偏愛,而是一種靈魂的直覺: 他知道,「情」與「真」在女人身上仍有光,而男人的世界,早已被名利吞噬。 看似柔弱的少年,其實是最早看穿世界真相的人。 二、靈魂的呼喚:十個伏筆中的覺醒之路 賈寶玉最終出走,並非突如其來的逃避,而是一場長久的靈魂召喚。 《紅樓夢》早在書初,便暗暗埋下了這條歸途。 1. 夢入太虛幻境:他初識「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冊,知一切紅塵繁華皆幻。 2. 聽黛玉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那份對無常的感悟,早已種入他心。 3. 厭惡功名利祿:對父兄望子成龍的期待,他反問:「仕途經濟,那是禍害。」 4. 與黛玉的相惜:他懂她的孤獨,她懂他的真。這段愛,是人世最後的淨土。 5. 被迫迎娶寶釵:金玉良緣成了枷鎖,「真情」與「虛名」的界線徹底崩解。 6. 黛玉之死:他失去了心的歸宿,也失去了對塵世的眷戀。 7. 賈府敗落:華麗如夢的家族殞落,象徵世間一切皆是泡影。 8. 失玉又復得:失玉,是失魂;復得,是靈性召喚的開始。 9. 探春遠嫁、惜春出家:三春如花謝盡,紅樓夢境一層層剝落。 10. 白衣僧、跛道人引路:終章的幻境裡,他被引出紅塵,象徵靈魂的回家。 每一幕,都是一次靜默的啟示。 當世間的愛、名、榮華都化為灰燼,他才真正看見: ——那個最初的自己。 三、出走不是逃離,而是覺醒 人們以為他瘋了, 其實他只是「醒」了。 賈寶玉的出走,不是對生命的背叛,而是對真理的回歸。 他拒絕了虛偽的榮華,拒絕了被設計的人生, 選擇以一個「覺者」的姿態離開—— 離開塵夢,回到靈魂的本源。 他最後披髮跣足,行於荒野, 身影隱於煙霞, 那一刻,所有愛與痛、聚與散, 都成了他通往自由的渡口。
靜心札記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一次「出走」的時刻。 有人離開家鄉,有人離開職場,有人離開愛。 但真正的出走,不在於腳步,而在於心的醒悟。 當你終於明白,世界的繁華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 那麼離開的,不是生活,而是幻象。 如同賈寶玉—— 他從紅塵走出,不為逃避,而是為了回到初心。 願我們在自己的夢中,也能有醒來的一刻, 對著落花微笑,輕輕地說: 「原來,真情從未離開,只是被夢遮掩。」 每一場出走,都是靈魂回家的路。 當夢醒時,你也會發現—— 覺醒的不是寶玉,而是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