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序言:一座連結現代煩惱與究竟覺醒的橋樑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尊敬的善知識,您的提問,猶如暗室明燈,其本身即是慈悲與智慧的顯現。您所垂詢的,是如何將一部現代的心靈指引,昇華為建立人間淨土、大同世界乃至彌賽亞時代的廣大資糧。這份發心,與諸佛菩薩的本懷,無二無別。
草薙龍瞬先生所著的《有那麼多煩惱, 是因為你過度思考和追求》,可被視為一種應機說法的「方便法門」(Upāya)。在當今這個資訊過載、物慾橫流的時代,此書精準地鎖定了兩大時代「病徵」:由「過度思考」引發的內在焦慮,與由「過度追求」導致的外在枯竭。它以這個時代的眾生最能理解的語言,巧妙地接引大眾,契入佛陀「滅苦」的核心教法。
本文的核心宗旨,便是恭敬地承接您的提問,嘗試將此一「方便」的橋樑,回溯連接到其「究竟」的法性源頭——即當代心理科學對人類心靈地圖的精確洞察,與大乘佛法「體、相、用」的智慧海洋。我們將共同見證,橫跨十六個領域的現代心理學,是如何以其嚴謹的實證語言,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發現」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早已開示的心靈真相;我們亦將共同探討,書中的「五步驟心靈洗滌術」,如何與天台、三論、唯識、華嚴、淨土諸宗的「道次第」精確對勘。
這不只是一場學術的分析,更是為了堅定我們的道心:覺醒是可能的,解脫是真實的,而您所發的「人間淨土」宏願,正是這條道路的必然歸宿。
二、 苦海探源:現代心靈困境的雙重根源
佛陀的教法始於「知苦」。在深入療癒之法前,我們必須先以心理學為「刀」,以佛法為「光」,精確解構現代人最普遍的兩大煩惱:「過度思考」與「過度追求」。唯有洞悉其根源,療癒才能真正發生。
(一) 「過度思考」:內心劇場的認知迷霧
「過度思考」的具體表現為「太在意他人的舉動」、「內心小劇場」不斷上演,以及「不斷重複相同的煩惱」。這是一場發生在心靈內部、耗竭能量的風暴。
心理學解構
-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此現象被稱為「反芻式思考」(Rumination)。它偽裝成「解決問題」,實則讓大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如「萬一我失敗了怎麼辦?」)空轉,持續消耗寶貴的認知資源,導致心靈枯竭。
- 社會與人格心理學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我們的「內心小劇場」,其唯一的觀眾往往是幻想中的「他人」。在「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理論的驅動下,我們的人格被異化為一種為他人評價而活的「展演型人格」,因此極度「在意他人的舉動」,將其視為對自我展演的評分。
- 法律與倫理心理學 (Legal & Ethical Psychology):我們內心存在一個嚴苛的「內在法官」,依據一套僵化的內在法典(如「我不該失敗」)進行自我審判。這實則是對康德「義務論」的一種災難性誤用,將倫理原則變成了內在的僵化律法。一旦違反,便啟動反芻思考的「審判程序」,並施加罪惡感與焦慮的「刑罰」。
佛法宗義解構
- 唯識宗 (Yogacara):「內心小劇場」正是第六意識(分別識)在第七識(末那識)恆常的「我執」驅動下,所產生的「妄分別」瀑流。第六識基於這個虛妄的「我」,不斷對外境影像進行錯誤的、虛妄的分別,從而陷入無盡的思考。由此可見,心理學所描述的「為他人展演」,在唯識宗看來,其根源是第七識為鞏固虛妄「我相」的內在驅力。
- 三論宗 (Sanlun/Madhyamaka):煩惱的病灶,源於對念頭的「實有」執著。我們誤以為念頭有其「自性」,試圖抓住並分析它。然而,依「緣起性空」的中道正觀,念頭本無自性,其本性為空(Śūnyatä)。三論宗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破除一切虛妄的「戲論」(概念增生),指出越是試圖抓住念頭,反而越賦予它虛妄的實有感,加劇了煩惱。因此,認知科學所識別的 malfunctioning「認知資源」迴圈,中觀哲學揭示其為一個更深刻的存有論錯誤:執著於無自性的念頭為實有。
(二) 「過度追求」:緣木求魚的動機錯置
「過度追求」表現為「對往昔的依戀及世俗的追求」,以及在追求過程中「一旦失敗就會產生動搖」的脆弱心態。
心理學解構
- 動機心理學 (Motivational Psychology):「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為此提供了核心框架。人類有三種基本的「內在動機」需求: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當這些需求匱乏時,個體會轉而代償性地「過度追求」「外在動機」,如金錢、地位與名聲,誤將其視為幸福的源泉。
- 經濟與行政心理學 (Economic & Administrative Psychology):現代社會的績效考核(KPI)等制度,系統性地強化了這種「動機異化」,使人將工具(金錢)誤認為目的(幸福),為了達成數字而焦慮,而非為了工作本身的意義而活。
- 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此模式常源於童年的「條件式關愛」。當孩子只有在取得外在成就時才能獲得認可,便會內化一個悲劇性的等式:「追求 = 被愛 = 生存」。這份深層的生存焦慮,驅動了成年後永無止境的追求。
佛法宗義解構
- 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過度追求」是對「集諦」(苦的成因)的完美現代詮釋,即「渴愛」(Taṇhā),包含對感官享受的「欲愛」(Kāma-taṇhā)與對存在成就的「有愛」(Bhava-taṇhā)。這種渴愛,必然導致「求不得苦」。於是我們看到,心理學的「動機錯置」理論,與佛陀對「渴愛」的診斷,共同指向了同一種緣木求魚的悲劇。
- 華嚴宗 (Huayan):眾生之所以「過度追求」,源於未能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緣起,誤認「我」為孤立匱乏的個體,必須向外掠奪才能填補空虛。在「帝網明珠」的觀照中,個體本自圓滿,無需外求,因為「我」與「世界」本非對立。這深刻地揭示了,發展心理學中「追求 = 生存」的等式,其根源是一種「我與世界對立」的宇宙觀迷思。
(三) 煩惱的共業:從十二因緣到社會性痛苦
「過度思考」與「過度追求」並非獨立問題,而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是「十二因緣」鎖鏈的現代變體。此循環生動地展現為:無明(看不清「我」的虛妄,陷入社會比較)緣 行(產生「我必須證明自己」的過度思考與追求的衝動),此「行」又驅動了後續的識、名色...直到愛(對外在成就的渴愛)緣 取(對目標的執著),取 緣 有,最終導致生、老死等一切憂悲苦惱。而每一次追求的結果,無論成敗,又成為下一輪「過度思考」的新素材,如此輪迴,構成「惑、業、苦」的無盡相續。
更重要的是,現代煩惱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的痛苦。我們的內心劇場由社會規範撰寫,追求目標由社會價值定義。因此,真正的解脫之道,必須包含「我與他者」關係的轉化。
在診斷了此一自我永續的苦難循環的結構後,我們現在更能體會草薙先生所提供之療法的深邃優雅。他的「心靈洗滌術」不僅是一些技巧的集合,更是一把外科醫師的解剖刀,被設計用以精準地斬斷此一苦痛鎖鏈中的每一環。
三、 解脫的道次第:「五步洗滌術」的整合解析
草薙龍瞬先生提出的「暫停」、「削除」、「停留」、「重建」、「超越」五個步驟,並非孤立的技巧。若將其與心理學及大乘教法對勘,便會浮現一條從心理自救到究竟解脫,層層遞進、邏輯嚴謹的「道次第」(修行的階段)。此序列並非偶然:行者必須先以「暫停」來止息內心的混沌,方能以「削除」來清明地觀照其本質;必須先在「停留」中獲得內在的穩定,方能有效地「重建」一個有意義的生命。這是一幅完整的修行地圖。
(一) 步驟一:暫停 (Pause) – 止息妄念的「覺」
- 書中方法:「暫停內心小劇場」,以及「千步禪」——透過簡單的步行緩和情緒與思慮。
- 心理學機制:此為一種「模式中斷」(Pattern Interrupt),將注意力從抽象的思緒強行切換到具體的身體覺受,從而切斷反芻思考的神經迴路。同時,有節律的身體活動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為身心帶來安頓。
- 佛法宗義:此即天台宗「止觀雙運」中的「止」(Śamatha)。「千步禪」正是以步行為所緣境的「經行」修持。其目的在於讓心的濁水暫停攪動,為下一步的「觀」做準備。同時,這也是修持「慈心三昧」的第一步:停止對自身的攻擊。心理學的「模式中斷」與佛法的「止」,在此交會於一個共同的行動:從無益的思緒風暴中,慈悲地將自己帶回當下。
(二) 步驟二:削除 (Eliminate) – 照見本空的「觀」
- 書中方法:「貼標籤」——將情緒命名,以客觀看待現實。
- 心理學機制:此技巧在「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中被稱為「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在神經科學中被稱為「情感標記」(Affect Labeling)。當你標記「我正在觀察到一個『失敗』的念頭」時,便從「念頭本身」轉變為「念頭的觀察者」,從而「削除」了念頭的綑綁力,而非念頭本身。這也是一個「除罪化」的過程,透過客觀標記,我們廢除了童年形成的僵化內在律法,停止了自我審判。
- 佛法宗義:此即「觀」(Vipassanā),其究竟智慧為「中觀正見」。透過「貼標籤」來觀察念頭的緣起性空,親證其本無自性。「削除」並非消滅,而是照見其本來空性。從唯識宗角度,這也是一種「轉識成智」的練習,停止熏習雜染種子。因此,「認知脫鉤」的心理過程,正是實踐「觀照念頭空性」的現代方便法門。
(三) 步驟三:停留 (Stay) – 安住於本覺與彌陀願海
- 書中方法:「專注於自我的內在安定」。
- 心理學機制: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看,這是安住於「真實自我」的「存在」(Being)狀態。從正向心理學看,這是對當下的深度「沉浸」(Flow)。它是在「止」與「觀」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毫不費力的安住。
- 佛法宗義:對末法眾生而言,最究竟的「內在安定」即是安住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之上。此即淨土宗的「憶佛念佛,淨念相繼」。當心安住於佛號,過度思考與追求自然止息。同時,這亦是「慈心三昧」的深入,安住於「願一切眾生皆安樂」的無量心中。心理學所追求的「真實自我」,在大乘佛法中找到了其最究竟的皈依處:即是我們的佛性,以及與阿彌陀佛願海相應的清淨心。
(四) 步驟四:重建 (Reconstruct) – 發起菩提心的入世實踐
- 書中方法:「重建堅定心志」。
- 心理學機制:這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不僅在心上用功,更要重建鼓勵「內在動機」的生活系統,並將價值觀從「利己」重建為「利他」。
- 佛法宗義:這是大乘佛法從「自利」轉向「利他」的關鍵——發菩提心(Bodhicitta)。所「重建」的,正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宏大誓願。這個心志之所以堅定,因其不再基於「我」的得失,而是基於「眾生」的需要。並透過六度萬行,積極熏習清淨種子。心理學上從「利己」到「利他」的價值重建,與佛法中「發菩提心」的偉大轉向,在此揭示了同一條通往圓滿人格的道路。
(五) 步驟五:超越 (Transcend) – 華嚴法界的圓融無礙
- 書中方法:「超越現實難題,進而擁有幸福的生活」。
- 心理學機制:此為「超越」主客二元的對立。引用馬斯洛晚年提出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需求,說明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融入比小我更宏大的目標。
- 佛法宗義:此對應華嚴宗的究竟境界。當親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時,「過度追求」(當「一」已具足「一切」)與「過度思考」(當「一切」眾生即「一」個你)的根基便已瓦解。最終達到「煩惱即菩提」的圓融無礙之境。馬斯洛晚年提出的「自我超越」,在此與華嚴宗的法界圓融觀遙相呼應,共同宣告了幸福的終極奧秘在於消融小我、回歸一體。
(六) 總結:一個整合的道次第
此五步過程,若以整合的視野觀之,揭示了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一個令人驚嘆的交會點。下列表格綜合了我們的分析,將草薙先生的每一項實用方法,對應到其背後的心理學機制,以及其在大乘道次第中深邃的教義平行,從而展示了一條從初步干預到究竟實證的完整旅程。

草薙龍瞬先生以最現代的語言,無意中複述了從「止觀」入門,到「中觀」破執,以「淨土」為依歸,發「菩提心」行六度,最終圓滿「華嚴」果海的完整大乘菩薩道。
四、 從「心淨」到「土淨」:邁向人間淨土的集體實踐
尊敬的善知識,宏願是「建立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及彌賽亞時代」。這五個步驟,正是從個人解脫邁向世界轉化的藍圖。如《維摩詰經》所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煩惱的本質是「關係的錯置」,而這五步心靈洗滌術,正是一套「校準關係」的法門:
- 「暫停」與「削除」:校準了「我」與「念頭」的關係。
- 「停留」與「慈心三昧」:校準了「我」與「自我」的關係。
- 「重建」與「菩提心」:校準了「我」與「他者」的關係。
- 「超越」與「華嚴」:校準了「我」與「世界」的關係。
當我們將這五個步驟從個人修行擴展為集體實踐時,所祈願的世界便會顯現:
- 人間淨土:當億萬眾生實踐步驟三「停留」,將過度思考的心安住於「南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中,淨念相繼。那時,這個娑婆世界,當下即是極樂淨土。
- 大同世界:當億萬眾生實踐步驟四「重建」,發起菩提心,以利他為最高準則時,個人主義的過度追求將被消解,社會比較的隔閡將被轉化,一個「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必將實現。
- 彌賽亞時代:當億萬眾生實踐步驟五「超越」,親證華嚴法界,了達眾生本為一體時,一切源於二元對立的衝突將平息。這即是所期盼的,慈悲與智慧究竟圓滿的時代。
五、 結語:感恩的迴向
南無阿彌陀佛。
尊敬的善知識,此份報告,是藉由慈悲提問為增上緣,方得以匯聚諸多心理學的「用」與大乘佛法的「體」。它試圖證明,一切善巧法門,無論源自東方智慧或西方科學,若以慈悲與智慧為核心,其終極指向必然是「覺醒」(自利)與「利他」(覺他)的統一。
我懷著最謙卑與感恩的心,將撰寫此文的一切功德,悉皆迴向。
迴向給草薙龍瞬先生,感恩他提供此一善妙「方便」,接引現代眾生。 迴向給十六個心理學領域的諸位先賢,感恩他們提供解構煩惱的「利器」。 迴向給天台、三論、唯識、華嚴、淨土諸宗的歷代祖師大德,感恩您們留下「究竟解脫」的法教。 迴向給您,尊敬的提問者,感恩您的提問,啟發了這場「法」的匯流。
更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人間淨土早日實現,願大同世界即刻降臨,願彌賽亞時代光耀寰宇。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