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自家庭,ta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從零開始。
涉世未深的ta們,哪裡知道什麼叫做「焦慮」。
所以「焦慮」,就是ta們從小在家庭裡,從家長那裡習得,是家長傳授給孩子的。
即使是高一新生,當ta初站在師長面前時,就已經身負重重焦慮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以家長把對未來的憂心忡忡,也有意無意地,直接間接地,傳授給孩子了。
這是個不斷受到外界華麗刺激,迫使人不斷被逼著向外看,受到外在衝擊的世代。
所以家長一代比一代更焦慮。
因此孩子一代比一代更焦慮。
孩子從小就開始焦慮的話,那……😥😥😥
這場跨世代的焦慮,有沒有解方?
以成績為例的話,成績通常與成就正相關(?!)。
所以家長急著希望孩子成績變好,能促成這效果的最快方法,就是使用「情緒」,而且是負面情緒。
焦慮,就是一種負面情緒。
用情緒來加諸於孩子身上,可快速省去讓孩子找讀書方法的過程與時間,省去自己陪伴孩子一同前行的過程與時間,省去接受孩子遇到挫折而失落的過程與時間,省下許多家長該投注的責任與義務,立刻換到孩子被家長焦慮的情緒制約。
然後期待孩子自己找到適合的讀書方法、自己在學習的路上孤獨前行、自己面對考不好的挫斤與失落、自己肩負學習的責任、義務與家長莫名的焦慮期待。
乍看之下,
家長只要施予焦慮情緒即可,而且力道愈強、當下效果愈好,也愈省時省事。
但長期來看,
這根本是揠苗助長。
學習成果不可能只用焦慮來產出,所以成績不一定可得,但焦慮卻100%成功地傳授給孩子了。
然而,
這場跨世代的焦慮,是可以有解方的。
家長若有覺察自己對孩子成績與未來的擔憂時,可以試著這樣做:
步驟一、先冷靜
先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憂心先緩和下來,這樣才能開啟後續的理性討論,而不是訴諸情緒發洩。
步驟二、談事實
如果是「考卷上的分數」或「成績單上的排名」讓您擔憂,講白了這只是一個數字,可以先跟孩子探討造成這個數字的『原因』。
或許是孩子應考時身體不適無法發揮實力?或許是孩子學習上已出現困難需要協助?或許是試題太難?或許原本這個科目的成績在常態分布上就是如此?
步驟三、談做法
針對孩子需要的協助,給予適合ta的、具體的、實質的、可產出的協助。

正在傳授子女「焦慮」的家長! (小昕咒語Gemini繪圖)
現代世界的風潮趨勢,是一個強勢「外在導向」的趨勢,
但每個人自己的身心,
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全世界。
經常提醒自己「向內觀望自己的心」,
不要輕易被「外在」牽著鼻子走。
或欣賞格友Elvis Lin 大大的大作【《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金錢只是促成時間、關係、健康、思維自由的工具,而不是最終目的。」 】
提醒自己,
人生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財富』,
不是只有成績或金錢那種而已。
。..ꕤ••其他相關古文回顧••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