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分,是成就還是失敗?》從95分的責罵,談「成長型思維」
「你怎麼『只有』考95分?剩下那5分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又粗心了?再細心一點,不就能100分了嗎!」
有一個孩子,考了95分。
他滿心以為父母會開心,因為這次他真的比上次努力多了。
結果媽媽看了考卷,眉頭一皺,說:「為什麼這題會錯?你再細心一點就100分了啊!」
那一刻,孩子的喜悅像被關掉的電燈一樣熄滅。
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永遠不夠。
而這一幕,其實在無數家庭中,時不時地上演。
你以為上面的情況很誇張、不可能發生嗎?
然而,這卻是我以前在安親班工作時,曾經歷過的真實情況。
當一個孩子,手裡捏著一張得了95分的考卷,臉上看不見一絲喜悅,只有對即將到來風暴的恐懼。
而父母,眉頭緊鎖,語氣裡滿是失望與苛責。
滿分100分的考卷,考了95分,在許多父母眼中,竟成了「只有」、「不夠好」的代名詞!
我們習慣性地聚焦在那「失去的5分」,卻徹底忽略了孩子已經「得到95分」的巨大成就。
這種「減法思維」,像一把無形的剪刀,一刀一刀剪掉孩子的自信與成就感。
它傳遞的訊息殘酷而冰冷:「你只有達到完美,才值得被肯定。」
於是,學習不再是探索新知的樂趣,而是一場不能犯錯的戰爭。
● 如果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呢?
在要求孩子追求完美分數的同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妨也問問自己。
我們脫離校園,進入了職場,人生的考卷變成了「收入」、「職位」與「成就」。
那麼,如果拿全球首富的財富當作100分,我們的收入,能得幾分呢?
我們的孩子,是否也曾因此責怪我們:「爸爸媽媽,你們怎麼不多賺一點錢?」
我想,多數孩子不會。
當我們被這樣質疑時,內心可能會湧上一股委屈:「你以為我不想嗎?我也很努力了,但增加能力、提升收入,哪有那麼簡單?」
See?就是這句話。
我們深刻體會自我提升的艱難,卻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考100分是天經地義。
這種不自覺的「雙重標準」,恰恰反映了我們在要求他人時的嚴苛,與面對自身困境時的無奈。
我們忘了,孩子在學習路上遇到的困難,和我們在人生中打拼的挑戰,本質上並無不同。
責罵,或許能換來孩子下一次更小心的「暫時有效」,但長期來看,我們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
孩子的學習熱情被澆熄、對知識的好奇心不再,以及最重要的,他們對自己的信任被抹滅。
當一個孩子因為害怕犯錯而討厭數學,因為被罵而放棄英文,那是多麼令人心碎的損失。
● 焦慮,是愛的另一種偽裝
我知道,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那些脫口而出的責備,背後包裹的其實是深切的愛與焦慮。
我們擔心孩子不夠優秀,未來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吃虧;
我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所以將這份不安,投射成了對分數的執著。
「罵」,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身焦慮時,最直接、也最無效的反應。
但我們需要停下來想一想:不斷地鞭策與責罵,真的能幫助他們增加面對未來的能力嗎?
還是,這只是在消磨他們的能量,讓他們在還沒踏上戰場前,就已遍體鱗傷?
● 從「恐懼的壓力」到「願景的拉力」
那麼,該怎麼辦?
答案不在於「如何罵得更有效」,而在於一場根本的「認知革命」:停止從外部施加壓力,轉而從內部點燃動力。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有個機會告訴你:「只要你學會某項技能,你的收入就能翻倍。」你會不會充滿動力去學?
這份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就是最強大的驅動引擎,孩子也是一樣的。
與其逼他為了「不被罵」而學習,不如陪他找到「為什麼而學」的理由。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與「內在動機」的力量。
● 培養「成長型思維」:把95分變成學習的契機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的研究指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和策略來提升。
當孩子考了95分,我們可以這樣說:
「哇!95分,這代表你大部分的內容都掌握了,真為你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5分錯在哪裡,把它當成一個尋寶遊戲,看看能從中學到什麼新策略,下次就能更厲害了!」
這段話傳遞了幾個關鍵訊息:肯定努力、將錯誤視為回饋、相信進步的可能。
我們讚美的不再是「聰明」這個天賦,而是「努力」這個可以被掌控的過程。
●點燃「內在動機」:幫孩子找到學習的願景
如果你的孩子夢想成為一名遊戲設計師,那麼,枯燥的數學公式就變成了打造虛擬世界的基石;
英文單字不再是考試的累贅,而是讓他能看懂國外最新開發教學的鑰匙。
父母的角色,不是手持鞭子的監工,而是孩子夢想路上的「引路人」與「支持者」。
我們可以問他:「你對宇宙這麼著迷,你想不想知道太空船是怎麼飛出地球的?這背後的秘密就藏在物理課本裡喔!」
當學習與孩子內心的渴望連結時,動力便會源源不絕地從心底湧出。
這份由「願景」產生的拉力,遠比任何責罵的推力都更強大、更持久。
親愛的父母與教育者們,下一次,當孩子拿著那張「不完美」的考卷站在你面前時,
請先深呼吸,收起那句即將脫口而出的「怎麼只有」,
換成一個溫暖的擁抱和一句發自內心的肯定:「我看見了你的努力,這比分數更重要。」
讓我們從追求冰冷的100分,轉向培養孩子一顆溫暖而堅韌的心。
因為最終能陪伴他們走過人生風雨的,不是一張張完美的成績單,
而是那份相信自己「還能更好」的勇氣,以及知道無論如何都有人愛著他的底氣。
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