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學習日語。」有一天早上醒來,浮現了這樣的念頭。過去的我其實對於「學語言」這件事非常沒有自信,也感受不到學語言的樂趣。唯一讓我學到很有成就感的是中文,因此大學就讀中文系,畢業後出來當老師,常常思考,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文言文很難學?為什麼母語者會對學習母語感到厭倦或排斥?學習語言只要能溝通、表達就好了嗎?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決定親自下海,學一門從來沒學過的語言。
長久以來,我認為自己是沒有語言天賦的人,閩南語、英語都不算好,高中畢業後沒有出國留學或進入外商公司上班的壓力,在缺少強烈動機的情況下,「學好語言」這件事一直被我無限延期。
然而,有一天名為「沒有語言天賦」的負面信念,突然瓦解了。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突破!這意味著,從「不敢、不可能」到「願意嘗試、可以學會」的心態轉變。我是怎麼轉念的呢?我是怎麼願意向前跨出巨大的一步呢?
關鍵是「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
史丹佛大學卡蘿.杜威克《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提出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成長型思維)、Fixed Mindset(定型心態、固定型思維),用以描述一個人對於個人能力的看法。
簡單來說,擁抱成長型思維者,相信個人能力可以藉由努力改變,累積經驗來提升,因此願意挑戰困難、嘗試錯誤。相反地,抱持固定型思維者,認為個人能力是天生注定,無法藉由後天培養來擴展,因此相信成功來自天賦加持,面對挫折容易放棄,避免挑戰困難。「我沒有語言天分」這樣的想法形塑出「學不會」的信念,長期以來我難以展開學習行動,就是深受信念的限制。
「創造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創造的活動不限於藝術,舉凡對話、寫字、居家布置、散步路線都是廣義的創造性活動。人類天生渴望自由,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安排學習計畫就是一項富有創作力的活動,決定自己怎麼學習,就像進入一場遊戲,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擔任的職業角色,打怪練等提升技能、接取支線任務、深入迷宮挖寶、或單純探索大地圖。。
展開一項學習計畫之前,除了辨識自己的信念,還要確定自己的目標與動機,才能在後續的行動中,有系統性地監控與調整,讓自己在快要放棄時、疲累時,仍然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做任何一件事,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比起外在動機,更能長久持續。持久的動力來自內在動機,而最好的內在動機,就是學習過程本身。換句話說,把內在動機作為一種獎賞,就不需要等到達成目標後犒賞自己,因為過程本身就能提供「愉悅的心情」產生動能,也就會形成「正向循環」。
然而,即便是自己喜歡的學習項目,難免會有苦悶、枯燥的時光,因此手中握有一份「學習地圖」非常重要,讓你知道自己在哪裡,知道自己還要多久能走出這片苦悶的迷霧,知道在某個道路的盡頭有一個寶箱等著被打開。學習過程中可能面臨挑戰,但透過內在和外在動機的結合,以及具體行動的實施,學習者可以逐步實現目標。
根據《最棒的一年》「飛躍的準則」,從任何事開始,不需要等到萬事俱備才行動,重點是讓自己持續前進。這次的自學計畫,我很驚訝自己完全符合「飛躍的準則」:
最後來談談為什麼我突然想學日語吧!
上述四點是我學習日語的動機,來自教學需求、語言學習興趣、旅遊體驗和他人成功案例的啟發,像是一顆一顆的因緣種子,種在心田裡,等待時機成熟而萌芽。就在我決定要展開第一次日本自助旅行的一個月後,某天,我結束了平日的冥想練習,突然萌生一個念頭:何不來學日語呢?
為自己發起「學日文實驗計畫」,久違地燃起充滿好奇、雀躍、興奮地感受,那是一種「又有新事物可以學習啦」、「學習好快樂」的純然喜悅。此刻我明白,「沒有語言天份」的負面信念已經瓦解。現在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相信自己學得來。
(預告:順利的話,未來100天內會發布幾篇學習心得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