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後的陽光靜靜灑進窗內,茶香、書香交織,我們在家中展開一場有溫度的閱讀分享。那兩個小時的對話,不只是談書,更像是一場談人生的相遇。每個字都帶著光,照見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我們談到——如何把「天賦、熱情與能力」結合,讓它成為突破自我的起點。Y 的分享讓我特別印象深刻。她談到自己透過「生命線」練習,看見了內在的準則:渴望成長、追求獨立,並在連結中學習。當她提到團練的過程,那份笑容中閃爍著三種價值的光——成就、能力與友誼。
這樣的覺察,讓她的方向更明確,也讓我再次體會:價值觀,總是在行動中被印證。她正處於職涯的轉型期,思索如何在「解決學員痛點」上突破。我期待看見她以新的方法實踐理念,讓專業綻放出更大的影響力。然而,在陪伴他人探索的過程中,我也照見了自己。我發現自己在對話中仍需學習——特別是「同理心」。要真正理解一個人,不只是運用語言技巧,而是要有細膩的覺察與謙卑。我開始練習,用更貼近對方的語言去傾聽、去引導。
在理解他人的同時,我也被提醒: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力量。當一個人願意訴說、被理解的那一刻,他就在療癒自己;而傾聽的人,也同樣在被療癒。
之後,我與 C 有了一場更深的對談。那是一種靜默而誠實的交流——我們談生活、談幸福,也談如何設計屬於自己的生命樣貌。隨著對話的深入,我忽然明白: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設計人生,世界也會隨之轉動。
幸福感,原來可以被設計。它不是外在條件的堆疊,而是一種主動選擇——選擇與誰相處、在哪裡、談什麼。運動、爬山、閱讀、交流,每一個自我創造的小片段,都在提醒我:幸福是一種行動,也是一種自我肯定。
我們發現喜歡的作者竟有相似的生命歷程——
都曾旅居異鄉寫作,在他鄉中重新定義自我。
C 提到「情緒力量與系統」的觀點,正好與我熟悉的「水川模式」呼應。那一刻,我感覺我們的思緒進入同一條河流。
情緒,不只是心理的反應,而是一種流動的能量。當我們懂得理解它、轉化它,生命就能自由流動。
我重新理解了「人生設計」的本質——它不是制定計畫,而是一場持續的覺察。關於理解自己,也關於理解他人。在一次次對話中,我們被提醒、被激發,也被療癒。
我開始思考:若能將「水川模式」與「情緒運作」結合,是否能讓學習更具生命力?若每一種情緒——無論喜悅或痛苦——都能轉化為學習的資源,那麼生命中,就沒有浪費的時刻。
或許,「心動的人生設計」正是一段這樣的旅程——當我們願意打開自己,去聽、去看、去感受;當我們學會讓每一次情緒都成為老師;當我們在對話中,看見自己被改變;那麼,人生就不只是被設計的——而是被真實地活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