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科學應該「有用」——能治病、能發電、能變現。
但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往往出自那些一開始看起來「沒用」的研究。
老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在科學世界裡,這句話也成立。那些被嘲笑為「浪費公帑」的基礎研究,
正是讓我們能看見體內腫瘤、快速檢驗DNA、甚至靠一支針劑就能減肥的起點。
以下十個故事,都是從「好奇心」出發——
當初沒有人知道它們會改變什麼,但它們最後改變了一切。
溫泉菌:PCR的誕生
1966年,年輕的哈德森·弗里茲在黃石公園熱泉邊採樣,找尋能耐高溫的細菌。
他在沸騰的水中發現一種新微生物——嗜熱水生菌(Thermus aquaticus)。
這項乍看無關緊要的發現,十年後讓PCR技術(聚合酶鏈反應)得以誕生。
從嗜熱水生菌分離出來的Taq DNA聚合酶,讓DNA能在高溫下穩定複製。沒有這個酵素的發現,PCR就不可能實現。要進行PCR,需要把DNA在高溫加熱,讓DNA的雙股分開;但是一般的DNA聚合酶在高溫下很快就死了。如果沒有嗜熱菌的DNA聚合酶,每次加熱後降溫就要重新加一次DNA聚合酶,這樣很快反應就會因為擠滿了失去活性的蛋白質而無法繼續進行。
不論是法醫DNA鑑識、病原檢測與遺傳研究,PCR都是重要的基石。
從黃石熱泉到法庭與醫院,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離,而是想像的極限。
原子核的自旋:MRI的起點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想知道:
原子核在磁場中如何旋轉?
這項純理論的研究,看似無用,但是因為他們發現:氫原子在不同化學環境中旋轉(或說共振)頻率不同。當儀器對氫原子核發出一段無線電波脈衝(RF pulse),誘導它們暫時改變排列或共振狀態後,氫原子核回復原位時會釋放電磁訊號。
科學家們於是開始思考:能不能把這些差異「翻譯」成影像?
能不能讓我們從這些分子級的訊號,看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
於是便開始研究如何把這些差異「翻譯」成訊號,讓這些訊號組成了我們看到的影像,於是核磁共振(NMR)技術就誕生了,後來再更進一步演化為磁振造影(MRI)。
如今,它讓醫師能不動刀就「看進人體」。
當初那個「沒用」的問題,最後成了救命的工具。
紅蘿蔔的怪晶體:液晶顯示器的源頭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雷尼策從紅蘿蔔中萃取化合物(膽固醇酯)時,
發現加熱後的晶體既非固體也非液體。這些分子排列整齊,卻能自由移動。
它們不是完全的固體,也不是普通的液體,
而是一種分子有序但可流動的中間態。
物理學家奧托·雷曼把這個奇妙的晶體稱之為「液晶」(liquid crystal)。一度被譏為「不倫不類」的奇物,後來有人發現:液晶分子在電場或熱能作用下會改變排列方向,而排列不同時,光線通過的方式也不同,就像百葉窗改變角度時,進來的光線也會發生變化一樣。
於是他們把液晶分子夾在兩片透明電極中間,透過改變電壓來讓液晶分子「轉身」,
控制光線能不能通過,形成亮或暗、不同顏色的像素點——
把無數這樣的像素點集合起來,就成了液晶螢幕(LCD)。
今日的平面電視、筆電、手機螢幕,都來自那場十九世紀的好奇實驗。
鹽池古菌與基因剪刀
1989年,西班牙學者莫西卡在鹽田裡研究一種古菌,發現基因中有一段段重複序列,命名為CRISPR。
多年後人們才明白,那是微生物用來對抗病毒的「免疫記憶系統」。微生物用那些序列來辨認誰是可疑人物、並根據那些序列來把可疑人物給「碎屍萬段」。
因為微生物只管序列不管來源,於是科學家想:能不能讓這個記憶系統改認我們的基因呢?經過Doudna與Charpentier的研究,這套系統變成了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一個博士生的鹽池觀察,成了人類改寫基因命運的鑰匙。
毒蜥與減肥針:GLP-1的奇遇
1980年代,研究者發現人體腸道激素GLP-1能降血糖,但在體內存在時間太短。
1992年,科學家在美國毒蜥(Gila monster)的毒液中,找到類似分子Exendin-4,能模仿GLP-1的作用,但是卻更穩定。
這讓糖尿病藥Exenatide問世,後來更演化為風靡全球的減肥針Ozempic。
誰能想到,控制食慾的秘密藏在蜥蜴毒裡?
矮牽牛的白花:RNA干擾的啟示
1990年,科學家理查德·喬根森透過轉入額外的基因,來讓基因表現量變高,希望能夠讓矮牽牛的花色變得更深,卻意外培出一株株白花。
原來,額外加入的基因讓細胞自我「靜音」。
後來科學家發現:這是因為雙股RNA能觸發相同序列mRNA的破壞,使蛋白質無法生成。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RNA干擾(RNAi)。然後,就有科學家想到:可不可以把想要關掉的基因也做成雙股RNA放進去呢?這樣就可以不破壞基因但是不讓它表現了!
如今,這個機制成了治療血友病與癌症的新武器。
從一朵白花,揭開了基因沉默的祕密。
隕石與汽油:從地球年齡到無鉛時代
1950年代,地球化學家克萊爾·派特森想測地球多老。
他用隕石中的鉛同位素精算出——地球約45.5億年。
但他也發現樣本中的鉛污染異常,追查後發現:原來污染來自含鉛汽油。
派特森花十年對抗石化產業,最終促成全球禁鉛政策。
如今,全球血鉛濃度大幅下降,每年拯救上百萬人。
一場測年實驗,意外拯救了未來。
陰極射線管:從「看不見的光」到螢幕時代的誕生
十九世紀末,歐洲實驗室中正流行一種「玩具」——真空管。
物理學家們將兩個金屬電極封在玻璃管內,抽成低氣壓,然後通電。
他們注意到,陰極(負極)那端會射出一種看不見的光線,能在玻璃上產生螢光。
這就是所謂的「陰極射線」。
當時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有人認為是以太波,有人說是光的一種,
甚至有人懷疑那只是實驗儀器的錯覺。
但有幾位科學家持續探究這股「奇異的光」。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J. J. Thomson)在1897年用陰極射線管進行實驗,
發現這些射線會在電場與磁場下偏折,說明它們帶有電荷。
他由此推論出——這不是光,而是一種極小、帶負電的粒子。
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電子(electron)。
這項看似「玩電玩光」的研究,實際上打開了原子物理的大門。
電子的概念之後成為整個電子學、半導體、電腦、影像顯示技術的基礎。
後來,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與工程師卡爾·布朗(Karl Braun)改良了陰極射線管,讓電子束能打在螢光幕上顯影。
這就是CRT顯示器的原型。
二十世紀,從示波器到電視、電腦螢幕,全部仰賴這項技術。
到了今天,雖然CRT 已被液晶與OLED取代,但它仍是電子時代的開端。
若沒有那群在十九世紀「閒得無聊」玩真空管的科學家,
我們的螢幕、影像、電腦,甚至整個電子文明都不會存在。
雲霧室:為了觀察雲,而看見了宇宙
1890年代的蘇格蘭,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氣象學家查爾斯·威爾遜(Charles T. R. Wilson),正試圖研究高地山區的雲霧如何形成。
他在本尼維斯山上觀察到陽光穿過雲霧的絢爛光暈,
於是想在實驗室裡重現那種景象——這完全是一個美學驅動的念頭。
為此,他設計出一個小型密閉容器,裡面充滿潮濕空氣。
當他快速膨脹容器內的氣體時,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成微小液滴,
模擬雲的形成。
這個裝置,就是雲霧室(cloud chamber)的原型。
在一次實驗中,威爾遜讓一束光穿過雲霧室,
結果他驚訝地看到空氣中出現了一條條細長的凝結軌跡——
就像有什麼東西在氣體中劃過。
後來他發現,那些軌跡是帶電粒子穿過時所造成的水滴凝結路徑。
他原本只想造雲,卻意外發明了觀察粒子運動的第一種視覺化儀器。
1900年代起,雲霧室被用來觀測α、β粒子,
並在1930年代幫助物理學家發現正電子(反物質)與μ子。
威爾遜也因此在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雲霧室後來被改良為泡泡室、火花室,再進化到現代的粒子探測器。
而「讓看不見的東西變得可見」的原理,仍然延續至今。
粒子加速器中的軌跡圖、放射線追蹤、乃至醫學成像,
都可追溯到威爾遜那個只為了重現雲霧之美的念頭。
X 光:一張意外曝光的底片,開啟了醫學透視的時代
1895 年冬天,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在實驗室裡做著一件「無聊的事」。
他正在研究陰極射線管──一種封有低氣壓氣體的玻璃管,
想觀察電流通過時會發出怎樣的光。
這原本只是研究「電與光的性質」的基礎物理問題,
沒有任何醫學或實際用途。
有一天,他注意到:
即使他用厚紙板完全遮住陰極射線管,
實驗桌上的一張螢光屏仍會微微發亮。
也就是說,有某種看不見的輻射能穿透紙板。
出於好奇,他將一張底片放在管子旁,
中間夾著一塊金屬和自己太太的手。
沖洗後,他震驚地看到:
底片上清楚顯示出妻子的手骨與戒指的影像。
他把這種未知的輻射稱為 X 射線(X-rays)。
短短幾週內,歐洲各地的科學家爭相複製他的結果,
X 光照像成為醫學史上最具震撼力的突破之一。
1896 年,人類第一次不用開刀就能「看進身體裡」。
倫琴因此在 1901 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物理獎。
X 光很快被應用於戰場傷兵診斷、醫院檢查、材料分析,
也催生出放射線學與放射治療等新領域。
它還間接啟發了後來的CT、MRI等影像技術。
更深遠的是,它讓人類第一次明白——
「不可見」的世界,其實一直環繞在我們身邊。
從「沒用」開始的文明
從熱泉到鹽池,從紅蘿蔔到毒蜥,從真空管到X光,
這些故事都在說同一件事:
最有用的科學,往往從「沒用」開始。
若我們只資助眼前「看得見成效」的研究,
就會錯過下個PCR、下個MRI、下個CRISPR。
在科學與社會的長河中,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這不是一句哲理,而是一條被證明的定律。
參考文獻:
Nature. (2025, October 31). Seven ‘useless’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3474-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