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十個看似無用、卻改變世界的發現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我們總以為,科學應該「有用」——能治病、能發電、能變現。

但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往往出自那些一開始看起來「沒用」的研究。


老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在科學世界裡,這句話也成立。那些被嘲笑為「浪費公帑」的基礎研究,

正是讓我們能看見體內腫瘤、快速檢驗DNA、甚至靠一支針劑就能減肥的起點。


以下十個故事,都是從「好奇心」出發——

當初沒有人知道它們會改變什麼,但它們最後改變了一切。


溫泉菌:PCR的誕生


1966年,年輕的哈德森·弗里茲在黃石公園熱泉邊採樣,找尋能耐高溫的細菌。

他在沸騰的水中發現一種新微生物——嗜熱水生菌(Thermus aquaticus)。

這項乍看無關緊要的發現,十年後讓PCR技術(聚合酶鏈反應)得以誕生。


從嗜熱水生菌分離出來的Taq DNA聚合酶,讓DNA能在高溫下穩定複製。沒有這個酵素的發現,PCR就不可能實現。要進行PCR,需要把DNA在高溫加熱,讓DNA的雙股分開;但是一般的DNA聚合酶在高溫下很快就死了。如果沒有嗜熱菌的DNA聚合酶,每次加熱後降溫就要重新加一次DNA聚合酶,這樣很快反應就會因為擠滿了失去活性的蛋白質而無法繼續進行。

不論是法醫DNA鑑識、病原檢測與遺傳研究,PCR都是重要的基石。

從黃石熱泉到法庭與醫院,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離,而是想像的極限。


原子核的自旋:MRI的起點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想知道:

原子核在磁場中如何旋轉?


這項純理論的研究,看似無用,但是因為他們發現:氫原子在不同化學環境中旋轉(或說共振)頻率不同。當儀器對氫原子核發出一段無線電波脈衝(RF pulse),誘導它們暫時改變排列或共振狀態後,氫原子核回復原位時會釋放電磁訊號。

科學家們於是開始思考:能不能把這些差異「翻譯」成影像?

能不能讓我們從這些分子級的訊號,看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

於是便開始研究如何把這些差異「翻譯」成訊號,讓這些訊號組成了我們看到的影像,於是核磁共振(NMR)技術就誕生了,後來再更進一步演化為磁振造影(MRI)。

如今,它讓醫師能不動刀就「看進人體」。


當初那個「沒用」的問題,最後成了救命的工具。


紅蘿蔔的怪晶體:液晶顯示器的源頭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雷尼策從紅蘿蔔中萃取化合物(膽固醇酯)時,

發現加熱後的晶體既非固體也非液體。這些分子排列整齊,卻能自由移動。

它們不是完全的固體,也不是普通的液體,

而是一種分子有序但可流動的中間態。


物理學家奧托·雷曼把這個奇妙的晶體稱之為「液晶」(liquid crystal)。一度被譏為「不倫不類」的奇物,後來有人發現:液晶分子在電場或熱能作用下會改變排列方向,而排列不同時,光線通過的方式也不同,就像百葉窗改變角度時,進來的光線也會發生變化一樣。


於是他們把液晶分子夾在兩片透明電極中間,透過改變電壓來讓液晶分子「轉身」,

控制光線能不能通過,形成亮或暗、不同顏色的像素點——

把無數這樣的像素點集合起來,就成了液晶螢幕(LCD)。


今日的平面電視、筆電、手機螢幕,都來自那場十九世紀的好奇實驗。


鹽池古菌與基因剪刀


1989年,西班牙學者莫西卡在鹽田裡研究一種古菌,發現基因中有一段段重複序列,命名為CRISPR。

多年後人們才明白,那是微生物用來對抗病毒的「免疫記憶系統」。微生物用那些序列來辨認誰是可疑人物、並根據那些序列來把可疑人物給「碎屍萬段」。


因為微生物只管序列不管來源,於是科學家想:能不能讓這個記憶系統改認我們的基因呢?經過Doudna與Charpentier的研究,這套系統變成了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一個博士生的鹽池觀察,成了人類改寫基因命運的鑰匙。


毒蜥與減肥針:GLP-1的奇遇


1980年代,研究者發現人體腸道激素GLP-1能降血糖,但在體內存在時間太短。


1992年,科學家在美國毒蜥(Gila monster)的毒液中,找到類似分子Exendin-4,能模仿GLP-1的作用,但是卻更穩定。


這讓糖尿病藥Exenatide問世,後來更演化為風靡全球的減肥針Ozempic。

誰能想到,控制食慾的秘密藏在蜥蜴毒裡?


矮牽牛的白花:RNA干擾的啟示


1990年,科學家理查德·喬根森透過轉入額外的基因,來讓基因表現量變高,希望能夠讓矮牽牛的花色變得更深,卻意外培出一株株白花。


原來,額外加入的基因讓細胞自我「靜音」。

後來科學家發現:這是因為雙股RNA能觸發相同序列mRNA的破壞,使蛋白質無法生成。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RNA干擾(RNAi)。然後,就有科學家想到:可不可以把想要關掉的基因也做成雙股RNA放進去呢?這樣就可以不破壞基因但是不讓它表現了!


如今,這個機制成了治療血友病與癌症的新武器。

從一朵白花,揭開了基因沉默的祕密。


隕石與汽油:從地球年齡到無鉛時代


1950年代,地球化學家克萊爾·派特森想測地球多老。

他用隕石中的鉛同位素精算出——地球約45.5億年。


但他也發現樣本中的鉛污染異常,追查後發現:原來污染來自含鉛汽油。


派特森花十年對抗石化產業,最終促成全球禁鉛政策。

如今,全球血鉛濃度大幅下降,每年拯救上百萬人。

一場測年實驗,意外拯救了未來。


陰極射線管:從「看不見的光」到螢幕時代的誕生


十九世紀末,歐洲實驗室中正流行一種「玩具」——真空管。

物理學家們將兩個金屬電極封在玻璃管內,抽成低氣壓,然後通電。

他們注意到,陰極(負極)那端會射出一種看不見的光線,能在玻璃上產生螢光。

這就是所謂的「陰極射線」。


當時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有人認為是以太波,有人說是光的一種,

甚至有人懷疑那只是實驗儀器的錯覺。

但有幾位科學家持續探究這股「奇異的光」。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J. J. Thomson)在1897年用陰極射線管進行實驗,

發現這些射線會在電場與磁場下偏折,說明它們帶有電荷。

他由此推論出——這不是光,而是一種極小、帶負電的粒子。

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電子(electron)。


這項看似「玩電玩光」的研究,實際上打開了原子物理的大門。

電子的概念之後成為整個電子學、半導體、電腦、影像顯示技術的基礎。


後來,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與工程師卡爾·布朗(Karl Braun)改良了陰極射線管,讓電子束能打在螢光幕上顯影。

這就是CRT顯示器的原型。

二十世紀,從示波器到電視、電腦螢幕,全部仰賴這項技術。


到了今天,雖然CRT 已被液晶與OLED取代,但它仍是電子時代的開端。

若沒有那群在十九世紀「閒得無聊」玩真空管的科學家,

我們的螢幕、影像、電腦,甚至整個電子文明都不會存在。


雲霧室:為了觀察雲,而看見了宇宙


1890年代的蘇格蘭,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氣象學家查爾斯·威爾遜(Charles T. R. Wilson),正試圖研究高地山區的雲霧如何形成。

他在本尼維斯山上觀察到陽光穿過雲霧的絢爛光暈,

於是想在實驗室裡重現那種景象——這完全是一個美學驅動的念頭。


為此,他設計出一個小型密閉容器,裡面充滿潮濕空氣。

當他快速膨脹容器內的氣體時,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成微小液滴,

模擬雲的形成。

這個裝置,就是雲霧室(cloud chamber)的原型。


在一次實驗中,威爾遜讓一束光穿過雲霧室,

結果他驚訝地看到空氣中出現了一條條細長的凝結軌跡——

就像有什麼東西在氣體中劃過。

後來他發現,那些軌跡是帶電粒子穿過時所造成的水滴凝結路徑。


他原本只想造雲,卻意外發明了觀察粒子運動的第一種視覺化儀器。

1900年代起,雲霧室被用來觀測α、β粒子,

並在1930年代幫助物理學家發現正電子(反物質)與μ子。

威爾遜也因此在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雲霧室後來被改良為泡泡室、火花室,再進化到現代的粒子探測器。

而「讓看不見的東西變得可見」的原理,仍然延續至今。

粒子加速器中的軌跡圖、放射線追蹤、乃至醫學成像,

都可追溯到威爾遜那個只為了重現雲霧之美的念頭。


X 光:一張意外曝光的底片,開啟了醫學透視的時代


1895 年冬天,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在實驗室裡做著一件「無聊的事」。

他正在研究陰極射線管──一種封有低氣壓氣體的玻璃管,

想觀察電流通過時會發出怎樣的光。

這原本只是研究「電與光的性質」的基礎物理問題,

沒有任何醫學或實際用途。


有一天,他注意到:

即使他用厚紙板完全遮住陰極射線管,

實驗桌上的一張螢光屏仍會微微發亮。

也就是說,有某種看不見的輻射能穿透紙板。


出於好奇,他將一張底片放在管子旁,

中間夾著一塊金屬和自己太太的手。

沖洗後,他震驚地看到:

底片上清楚顯示出妻子的手骨與戒指的影像。


他把這種未知的輻射稱為 X 射線(X-rays)。

短短幾週內,歐洲各地的科學家爭相複製他的結果,

X 光照像成為醫學史上最具震撼力的突破之一。


1896 年,人類第一次不用開刀就能「看進身體裡」。

倫琴因此在 1901 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物理獎。


X 光很快被應用於戰場傷兵診斷、醫院檢查、材料分析,

也催生出放射線學與放射治療等新領域。

它還間接啟發了後來的CT、MRI等影像技術。

更深遠的是,它讓人類第一次明白——

「不可見」的世界,其實一直環繞在我們身邊。


從「沒用」開始的文明


從熱泉到鹽池,從紅蘿蔔到毒蜥,從真空管到X光,

這些故事都在說同一件事:


最有用的科學,往往從「沒用」開始。


若我們只資助眼前「看得見成效」的研究,

就會錯過下個PCR、下個MRI、下個CRISPR。


在科學與社會的長河中,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這不是一句哲理,而是一條被證明的定律。

參考文獻:

Nature. (2025, October 31). Seven ‘useless’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3474-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02會員
1.1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1/06
你是不是也曾為了「更健康」而自己打果昔? 香蕉一根、莓果一把、再加一匙可可粉──看起來滿滿的抗氧化力、營養滿點。 但研究卻發現: 這樣的組合,可能讓你辛苦加進去的營養成分白白流失。為什麼呢?
Thumbnail
2025/11/06
你是不是也曾為了「更健康」而自己打果昔? 香蕉一根、莓果一把、再加一匙可可粉──看起來滿滿的抗氧化力、營養滿點。 但研究卻發現: 這樣的組合,可能讓你辛苦加進去的營養成分白白流失。為什麼呢?
Thumbnail
2025/11/05
臺灣近年多所大學推動「性別友善廁所」政策,本意是讓多元性別族群能有更安心的如廁環境。然而,這項原本象徵包容的設計,卻在落地過程中引發激烈爭論。從「友善」到「對立」,這場歪樓的社會辯論,並非源於惡意,而是三重錯位的結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Thumbnail
2025/11/05
臺灣近年多所大學推動「性別友善廁所」政策,本意是讓多元性別族群能有更安心的如廁環境。然而,這項原本象徵包容的設計,卻在落地過程中引發激烈爭論。從「友善」到「對立」,這場歪樓的社會辯論,並非源於惡意,而是三重錯位的結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Thumbnail
2025/11/04
最近有一篇網路文章提到,臺灣的「爆米香」並不是什麼古代的美食,而是源於近代的穀物膨化技術。 由於我在「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中有提到「爆米香」,所以看到這篇網路文章後,就提起了我的興趣:膨化技術真的是近代才有嗎? 查了一下,還蠻有趣的!
Thumbnail
2025/11/04
最近有一篇網路文章提到,臺灣的「爆米香」並不是什麼古代的美食,而是源於近代的穀物膨化技術。 由於我在「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中有提到「爆米香」,所以看到這篇網路文章後,就提起了我的興趣:膨化技術真的是近代才有嗎? 查了一下,還蠻有趣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若以劇情導向的遊戲比喻,有機農業大概是主線劇情的最終魔王,但是在畜牧業的支線副本中,有一種稱為「無抗養殖」的稀有關卡魔王,無抗養殖的概念是在動物全生命週期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的養殖模式。
Thumbnail
若以劇情導向的遊戲比喻,有機農業大概是主線劇情的最終魔王,但是在畜牧業的支線副本中,有一種稱為「無抗養殖」的稀有關卡魔王,無抗養殖的概念是在動物全生命週期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的養殖模式。
Thumbnail
走在校園或人行道上,你一定看過榕樹。它們樹冠濃密,枝葉張開來就像一把大傘,常常成為大家乘涼、聊天的好地方。很多人以為榕樹只有一種,但其實「榕樹」是一個大家族,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品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最常見的一種台灣原生種—正榕。
Thumbnail
走在校園或人行道上,你一定看過榕樹。它們樹冠濃密,枝葉張開來就像一把大傘,常常成為大家乘涼、聊天的好地方。很多人以為榕樹只有一種,但其實「榕樹」是一個大家族,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品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最常見的一種台灣原生種—正榕。
Thumbnail
我曾經極度抗拒「無用」的事物。 不喜歡沒有功能的裝飾品,放在那裡只會生灰塵;放假三天就開始發慌,沒有做點事或學習,就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就算做著喜歡的事,我也會不自覺開始想,怎麼樣可以讓這件事更有意義⋯⋯
Thumbnail
我曾經極度抗拒「無用」的事物。 不喜歡沒有功能的裝飾品,放在那裡只會生灰塵;放假三天就開始發慌,沒有做點事或學習,就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就算做著喜歡的事,我也會不自覺開始想,怎麼樣可以讓這件事更有意義⋯⋯
Thumbnail
生活習慣深刻影響著健康,從心臟健康到血液循環,飲食和運動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透過增加蔬菜攝取、選擇健康的湯品以及進行有氧和無氧運動,逐步改善身體狀態。菇類等天然食材帶來的營養價值不容忽視,提升免疫力並保護細胞健康。無論是飲食改變還是漸進式運動,透過這些小步驟實現持續的健康改善,獲得長期的身心平衡。
Thumbnail
生活習慣深刻影響著健康,從心臟健康到血液循環,飲食和運動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透過增加蔬菜攝取、選擇健康的湯品以及進行有氧和無氧運動,逐步改善身體狀態。菇類等天然食材帶來的營養價值不容忽視,提升免疫力並保護細胞健康。無論是飲食改變還是漸進式運動,透過這些小步驟實現持續的健康改善,獲得長期的身心平衡。
Thumbnail
通過慈心認證的植品良食牛蒡雪耳飲,擁有豐富的植物膠質同時還有滿滿的膳食纖維,Q彈滑順的有機新鮮白木耳與甘甜清新的元氣牛蒡,喝起來甘甜順口,是一瓶一家老小都適合飲用的養生飲品外,還是素食者可以一同的健康飲品。
Thumbnail
通過慈心認證的植品良食牛蒡雪耳飲,擁有豐富的植物膠質同時還有滿滿的膳食纖維,Q彈滑順的有機新鮮白木耳與甘甜清新的元氣牛蒡,喝起來甘甜順口,是一瓶一家老小都適合飲用的養生飲品外,還是素食者可以一同的健康飲品。
Thumbnail
好多人屋企都有種植物的習慣,亦有唔少客經常問「師傅呢度種棵植物好唔好」,或者大家喺電視或Youtube聽其他風水師傅講放植物可以催運和擋煞。 若果屋企對住影響小的形煞及角煞,擺放尖葉的植物是可以有效防止手腳四肢意外及損傷。但我一直強調,任何嘢都是有一個平衡法則,有得必有失,亦不可做得過多。
Thumbnail
好多人屋企都有種植物的習慣,亦有唔少客經常問「師傅呢度種棵植物好唔好」,或者大家喺電視或Youtube聽其他風水師傅講放植物可以催運和擋煞。 若果屋企對住影響小的形煞及角煞,擺放尖葉的植物是可以有效防止手腳四肢意外及損傷。但我一直強調,任何嘢都是有一個平衡法則,有得必有失,亦不可做得過多。
Thumbnail
此諺語來自傳統社會中,人們茶餘飯後閒談之語。話中帶點遺憾的、尖酸的、戲謔的或微慍的意味兒。
Thumbnail
此諺語來自傳統社會中,人們茶餘飯後閒談之語。話中帶點遺憾的、尖酸的、戲謔的或微慍的意味兒。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香氛控,最早期都是買無火擴香(插竹支的那種),2020年底才開始接觸香氛蠟燭(之前都會覺得要點火很麻煩又危險),然後我想說的是,千萬不要隨便嘗試香氛蠟燭啊~會上癮的!😛 我記得我第一顆蠟燭是sabon(我的沐浴愛用牌),剛開始都是點火去燒,覺得好有生活儀式感,沐浴時也會使用,但慢慢發現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香氛控,最早期都是買無火擴香(插竹支的那種),2020年底才開始接觸香氛蠟燭(之前都會覺得要點火很麻煩又危險),然後我想說的是,千萬不要隨便嘗試香氛蠟燭啊~會上癮的!😛 我記得我第一顆蠟燭是sabon(我的沐浴愛用牌),剛開始都是點火去燒,覺得好有生活儀式感,沐浴時也會使用,但慢慢發現
Thumbnail
尺寸 / 79*82 植物染料 / 大青 太陽,被認為是光與熱的總和。 太陽象徵的自由意志,同時象徵陽性力量、男性的、剛強勇敢的。
Thumbnail
尺寸 / 79*82 植物染料 / 大青 太陽,被認為是光與熱的總和。 太陽象徵的自由意志,同時象徵陽性力量、男性的、剛強勇敢的。
Thumbnail
茜草科茜草樹屬約100種,分布全球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位在美洲,台灣產5種。對面花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布亞洲地區,包括台灣、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中國南部。台灣分布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中,早期農民以果實和根搗爛作為殺蟲藥,更以替代魚藤來毒魚使用,全株具刺,常利用於綠籬,以阻擋動物或防禦外侮。
Thumbnail
茜草科茜草樹屬約100種,分布全球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位在美洲,台灣產5種。對面花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布亞洲地區,包括台灣、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中國南部。台灣分布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中,早期農民以果實和根搗爛作為殺蟲藥,更以替代魚藤來毒魚使用,全株具刺,常利用於綠籬,以阻擋動物或防禦外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