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電動不讀書?專家教你這招讓他主動翻開書本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這篇 Yahoo 奇摩新聞〈孩子沉迷電動不讀書?專家教你這招讓他主動翻開書本〉重點整理:


一、問題背景

  • 許多家長苦惱孩子沉迷電玩、不愛讀書。
  • 越強迫、越反效果,親子陷入「要求→抗拒→更討厭讀書」的惡性循環。

二、小學階段是關鍵期

  • 東大生調查:約 48% 在小學就養成學習習慣。
  • 小學作業少,自學時間多;國中後活動多、時間被分散。
  • 若未在小學養成學習習慣,之後更難維持規律讀書。
  • 家長要在國中前幫助孩子建立「一天不讀書就覺得怪」的習慣。

三、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任務

  • 若家長掌控太多(準備講義、規劃行程等),孩子容易被動。
  • 成績不好時會怪父母,缺乏自我責任感。
  • 理想做法:讓孩子明白「學習與成績是自己的事」。
  • 父母的任務是引發「學習很快樂」的體驗,而非監督或替他規劃。

四、父母以身作則,營造學習氛圍

  • 自主學習的起點是榜樣。
  • 家長應先表現出「享受學習」的樣子,像是:
    • 與孩子一起看課本並說「原來這樣啊,好有趣」。
    • 分享自己學到新知識時的喜悅。
  • 這樣的互動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會主動學。
  • 比「快去讀書!」更有效的說法是:「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趣,要不要一起看看?」

五、學習不只在書本,還要走出去體驗

  • 透過實際體驗加深記憶與理解。
  • 例:學日本史可參觀神社;學英文可出國練習。
  • 當孩子能把課本知識與現實連結,會覺得更有趣。
  • 家長可安排參觀博物館、自然場域等,幫助孩子理解「學到的知識與世界有關」。

六、核心觀念總結

  1. 小學階段是建立學習習慣的黃金期。
  2. 孩子要對學習負責,而非依賴父母。
  3. 父母要示範「喜歡學習」的態度。
  4. 學習要融入生活與體驗,才能持續吸引孩子。
  5. 當「學習=樂趣」時,孩子就會自動打開書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運之星
8會員
516內容數
小說及閲讀筆記
幸運之星的其他內容
2025/11/09
這篇書不起文章〈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真的是近年少見把《Make It Stick》,(中文翻譯《超牢記憶法》)。精華講得又生動又實作化的文章。它不只是摘要書中的理論,而是用「學鋼琴」這個具體案例,把那些反直覺的學習法落地成真實體驗 整理出這篇文的重點+延伸心得如下: 🧠 〈原
Thumbnail
2025/11/09
這篇書不起文章〈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真的是近年少見把《Make It Stick》,(中文翻譯《超牢記憶法》)。精華講得又生動又實作化的文章。它不只是摘要書中的理論,而是用「學鋼琴」這個具體案例,把那些反直覺的學習法落地成真實體驗 整理出這篇文的重點+延伸心得如下: 🧠 〈原
Thumbnail
2025/11/09
這篇《商業周刊》文章〈每天對自己說一句「你做得很好」,人生真的會變亮〉摘自張濤的新書《高能量21法則》,主旨在於: 「透過正向回饋與自我肯定,啟動內在能量,讓人生變得更明亮。」 以下是重點整理與啟發摘要: 🧠 文章核心觀念 自我肯定是能量的起點 每天對自己說一句:「我今天很努力,
2025/11/09
這篇《商業周刊》文章〈每天對自己說一句「你做得很好」,人生真的會變亮〉摘自張濤的新書《高能量21法則》,主旨在於: 「透過正向回饋與自我肯定,啟動內在能量,讓人生變得更明亮。」 以下是重點整理與啟發摘要: 🧠 文章核心觀念 自我肯定是能量的起點 每天對自己說一句:「我今天很努力,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人說日本是個很適合生活的地方。街道乾淨,電車準時,四季分明,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冰箱壞了都不用擔心半夜沒宵夜。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我在仙台生活十五年,平日裡就是個柴米油鹽的小市民。接送孩子、跑超市、寫寫小文章,偶爾還會幻想自己過著「歲月靜好」的人生。 可是,十五年下來,我發現所
Thumbnail
有人說日本是個很適合生活的地方。街道乾淨,電車準時,四季分明,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冰箱壞了都不用擔心半夜沒宵夜。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我在仙台生活十五年,平日裡就是個柴米油鹽的小市民。接送孩子、跑超市、寫寫小文章,偶爾還會幻想自己過著「歲月靜好」的人生。 可是,十五年下來,我發現所
Thumbnail
父親臨終前交給我一份泛黃的卷宗,封面潦草寫著「1971年·河濱分屍懸案」。 二十年前,六歲男童林小光在河濱動物園消失,三天後,基隆河畔的淤泥裡浮現了他被肢解的殘軀,唯獨不見頭顱。 警方史無前例地採集了附近所有男性的血樣,大海撈針般篩查AB型血液。 更夫李守義被鎖定,他承認失手打死「偷東西的小賊
Thumbnail
父親臨終前交給我一份泛黃的卷宗,封面潦草寫著「1971年·河濱分屍懸案」。 二十年前,六歲男童林小光在河濱動物園消失,三天後,基隆河畔的淤泥裡浮現了他被肢解的殘軀,唯獨不見頭顱。 警方史無前例地採集了附近所有男性的血樣,大海撈針般篩查AB型血液。 更夫李守義被鎖定,他承認失手打死「偷東西的小賊
Thumbnail
在這樣的時刻,最需要的不是逼他說出發生什麼,而是先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而且不會急著評斷他。
Thumbnail
在這樣的時刻,最需要的不是逼他說出發生什麼,而是先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而且不會急著評斷他。
Thumbnail
孩子需要科技能力,但更需要懂得如何使用科技。培養數位素養,不是學會滑手機,而是學會用科技解決問題、表達想法、掌握生活。
Thumbnail
孩子需要科技能力,但更需要懂得如何使用科技。培養數位素養,不是學會滑手機,而是學會用科技解決問題、表達想法、掌握生活。
Thumbnail
當電玩成為孩子與未來之間的屏障:高三生的數位掙扎 張先生最近夜不能寐。他的兒子即將從高三畢業,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每天依然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和電玩上。「我感覺就像看著他慢慢被數位世界吞噬,」張先生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上如此表示,「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他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 這並非孤例。根據教育
Thumbnail
當電玩成為孩子與未來之間的屏障:高三生的數位掙扎 張先生最近夜不能寐。他的兒子即將從高三畢業,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每天依然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和電玩上。「我感覺就像看著他慢慢被數位世界吞噬,」張先生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上如此表示,「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他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 這並非孤例。根據教育
Thumbnail
現代育兒的困境: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社交退縮,甚至影響自我價值感。本文以作者姪子的例子,探討科技育兒的利弊,呼籲父母重視親子互動,減少螢幕時間,給予孩子更多愛與陪伴。
Thumbnail
現代育兒的困境: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社交退縮,甚至影響自我價值感。本文以作者姪子的例子,探討科技育兒的利弊,呼籲父母重視親子互動,減少螢幕時間,給予孩子更多愛與陪伴。
Thumbnail
學生學習程式這個技能基本上是個好習慣, 透過遊戲學習程式本身是一個手段, 但遊戲這個名詞本身負面跟正面比重或許是4:1 當然可以講述遊戲正面的內容 現今因為有了桌遊的風行,教育產業增加了遊戲化的可行性 業界講師們也在探討教學遊戲化 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的投入學習
Thumbnail
學生學習程式這個技能基本上是個好習慣, 透過遊戲學習程式本身是一個手段, 但遊戲這個名詞本身負面跟正面比重或許是4:1 當然可以講述遊戲正面的內容 現今因為有了桌遊的風行,教育產業增加了遊戲化的可行性 業界講師們也在探討教學遊戲化 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的投入學習
Thumbnail
真人真鳥真事改編,看著青年從宅男變成帶著鳥兒飛翔的領航員,一段關於愛與冒險的旅程!
Thumbnail
真人真鳥真事改編,看著青年從宅男變成帶著鳥兒飛翔的領航員,一段關於愛與冒險的旅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