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Yahoo 奇摩新聞〈孩子沉迷電動不讀書?專家教你這招讓他主動翻開書本〉重點整理:
一、問題背景
- 許多家長苦惱孩子沉迷電玩、不愛讀書。
- 越強迫、越反效果,親子陷入「要求→抗拒→更討厭讀書」的惡性循環。
二、小學階段是關鍵期
- 東大生調查:約 48% 在小學就養成學習習慣。
- 小學作業少,自學時間多;國中後活動多、時間被分散。
- 若未在小學養成學習習慣,之後更難維持規律讀書。
- 家長要在國中前幫助孩子建立「一天不讀書就覺得怪」的習慣。
三、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任務
- 若家長掌控太多(準備講義、規劃行程等),孩子容易被動。
- 成績不好時會怪父母,缺乏自我責任感。
- 理想做法:讓孩子明白「學習與成績是自己的事」。
- 父母的任務是引發「學習很快樂」的體驗,而非監督或替他規劃。
四、父母以身作則,營造學習氛圍
- 自主學習的起點是榜樣。
- 家長應先表現出「享受學習」的樣子,像是:
- 與孩子一起看課本並說「原來這樣啊,好有趣」。
- 分享自己學到新知識時的喜悅。
- 這樣的互動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會主動學。
- 比「快去讀書!」更有效的說法是:「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趣,要不要一起看看?」
五、學習不只在書本,還要走出去體驗
- 透過實際體驗加深記憶與理解。
- 例:學日本史可參觀神社;學英文可出國練習。
- 當孩子能把課本知識與現實連結,會覺得更有趣。
- 家長可安排參觀博物館、自然場域等,幫助孩子理解「學到的知識與世界有關」。
六、核心觀念總結
- 小學階段是建立學習習慣的黃金期。
- 孩子要對學習負責,而非依賴父母。
- 父母要示範「喜歡學習」的態度。
- 學習要融入生活與體驗,才能持續吸引孩子。
- 當「學習=樂趣」時,孩子就會自動打開書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