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生不識吉川公,便讀三國也枉然。」
吃果子要拜樹頭,現代「白話三國」的盛行,一定要知道是來自於日本「吉川英治三國志」。
對,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口中的「三國志」,不是中國史書《三國志》,而是三國演義。但可能很少人注意到,吉川英治成為「日本國民作家」的時候,台灣人也是日本國民。包括《宮本武藏》(井上雄彥《浪人劍客》改編藍本)跟《三國志》,當年都是採報紙連載,同時在日本與台灣發行的。也就是說,不只是日本,「吉川英治三國志」同時也是台灣人所讀到的的第一部「白話三國演義」。
對於後來的ACG(動畫漫畫遊戲)而言,「吉川英治三國志」才是真正的鼻祖。就是三國無雙製作組其實也跟你我一樣,從這個白話三國志開始,慢慢地走向「史書三國志」。比方說,前幾代的劉備都走光榮傳統造型,但到了六代,就出現沒有小鬍鬚的劉備。這都是得讀陳壽三國志深入到一個程度才會發現的「史實」。
慕名已久,但從來未曾有機會拜讀這部大作的我,真的不知道,遠流出版社在距今30年前(1995年),就已經代理出版了這套「吉川英治三國志」。
譯為《三國英雄傳》。
如今,遠流出版社決定再版,於11/1推出全新版本的《三國英雄傳》。這消息是從我的兩大偶像:柳豫與龍貓大王那邊看到的。
欸不是,這我不去弄一套來收藏一下,好好拜讀,還算是個人嗎?
《三國英雄傳》大體來說,嗯,就是「把三國演義翻譯成白話文」,但也不是那麼單純的白話三國演義。
都說這部作品影響後世ACG,哪裡影響總要說點東西出來。
有個地方滿明顯的:光榮三國志中,呂布的設定總是武力100,這個三國演義就很清楚了。虎牢關前戰劉關張三英,濮陽城外鬥許褚典韋李典樂進兩夏侯,合共曹營六大將……
給呂布300武力怕都不為過。
再來是呂布忠誠度很低,就算你把他加到100,也是很快就會掉下來,送點東西就籠絡了。這個三姓家奴之名,本來就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
但還有第三個特色你記得吧?也就是《火鳳燎原》的切入點:呂布的智力。
在光榮三國志中,呂布張飛劉禪,向來是三大主要智缺人物(打醬油的配角就別提了)。劉禪小時候頭去撞到,張飛一天到晚喝酒誤事,這都是演義的重要戲碼。可呂布為何拿麼笨?笨到《火鳳燎原》可以幫他換上智勇雙全,笨到《新三國》要強調他是文官出身。
如果不聽陳宮言就笨,那曹操袁紹的智力大概也只能給個50。
如果中了美人計就笨,那曹丕曹植兄弟的智力大概也只能給個50。
呂布連超過20都很勉強,為什麼?
就是因為《三國英雄傳》仔細描寫了他有多笨。
吉川英治先生只是加了一小段戲,設定貂蟬在董卓死後便即自盡,而且留下了足以揭破「美人計」的線索。但呂布不在意:他不在意自己被貂蟬跟王允設計,也不在意自己跟董卓反目成仇後得不到貂蟬。他無所謂,不是因為灑脫。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取代董卓了。明天起,他要多少貂蟬,有多少貂蟬。
然而呂布唯一得到的,就是跟董卓一樣被推翻的下場。
事實上,我們身為三國大讀者,這個大是說我們看過太多三國的戲劇二創遊戲甚至各種論述包含農場文……我們都知道,呂布的愚蠢,堆疊在幾乎每一個地方。他人生最精明大概就是識破曹操行刺而已了啦。
呂布看不穿董卓畏懼著擁有他的丁原,認為董卓會對他更好。
呂布不明白自己不是西涼軍的老將,不像殺丁原一樣可以完美交接兵權。
呂布在不瞭解曹操到底有甚麼本錢跟實力的情況下,就相信了陳宮去偷曹操的大本營。
呂布無法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在劉備兄弟面前裝老大。
三國演義即使在方方面面陳述著呂布的愚蠢,但卻始終沒有點破,其實想必有他們的理由。而吉川英治先生決定給這三姓家奴致命一擊,就此給呂布貼上近百年的愚蠢標籤。
無疑地說服力很強,但,為什麼?
我當然不知道為什麼,但不妨猜一猜。事實上,這樣的呂布,跟日本戰國時代的某人好像是有那麼點相似的。他有機會跟著霸主站上頂點,卻選擇了背叛。而大多數的解讀,都相信跟當時個一位美女有關。
我說的那個人,就是織田信長的妹婿,淺井長政。
《三國英雄傳》不是一部單純寫給日本人看的三國小說,但它絕對是一部帶有日本文化內涵的三國小說。
從一開始,吉川英治在描寫「黃巾賊」的時候,就給我一個很強烈的既視感。那不是黃巾賊,那是石山本願寺跟一向宗。
在三國演義跟三國志中,其實都沒有那麼強調「太平道」的宗教性質。
不表示沒有,隨著我一路讀到唐史,不難發現中國史觀對於「其他宗教」的弱化:中國的唯一宗教可不是儒教,是皇帝教。中國的皇帝教,那才叫一個神聖不可侵犯。這也是中國能經歷數千年還保持一個相對原始社會的重要原因。
嗯,這裡不要講得太艱深複雜,簡單說,當時太平道缺乏後世宗教的「方便法門」。比方說,為了聖戰而死能夠進入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如果有這東西,黃巾賊就不會在張角死後快速熄火。(就我自己讀太平清領道來說,張角的教義可能也過於複雜,後人難以繼承使用,更不要說神蹟的傳承了)
但黃巾賊建立起「不隸屬於朝廷或地方大名的國度」,這部分是確實存在的,也是一個通往「吉川英治先生可理解」的連結。
這些與日本文化的連結,或大或小的經常出現在《三國英雄傳》中。像是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看起來就更像織田信長與足利家。
小地方則比如,吉川英治先生筆下的劉備,其實是個小商人(背景類似木下藤吉郎,卻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即使劉備家貧,但也是有幫傭在。
這就跟一般中國想像「貧窮的劉備家」不同。
但這種種不同的詮釋,並不會讓人覺得《三國英雄傳》是胡說八道。反而像是搭起了一座時空的橋樑,讓我們透過日本的模型,窺見一千八百年前中國的可能性。
說到底,吉川英治的小說,是以人性為基底。
真的非常推薦喜歡三國的朋友,也找來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