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活成了一個「人類路由器」?
先喝口咖啡,我問你個問題。回想一下昨天,你是不是收了上百封 email,回了幾十個 LINE 或 Slack,開了三、四場會,一路忙到眼冒金星?好,那你再想想,昨天你到底「創造」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寫完一份能扭轉局勢的提案?還是在一個關鍵問題上取得了突破?
如果答案是一片空白,老兄,你不是一個人。
忙碌跟疲勞是兩回事。你可能忙了一整天,但真正讓你累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種「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的心虛。
我們很多人,不知不覺間都活成了作者所說的「人類路由器」。每天的工作就是接收資訊、轉發資訊、分流資訊,像個交通警察一樣指揮著數據流來來去去,但我們自己卻從未真正「處理」或「創造」過這些資訊。我們的價值,就只剩下「在線上」而已。
你一定也懷疑過吧?忙碌,真的等於產值嗎?還是,這只是我們用來逃避真正重要、但困難工作的障眼法?
問題的根源:你得了一種叫「淺薄工作」的病
你之所以覺得瞎忙,心裡發虛,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淺薄工作」。
這是暢銷書《深度工作力》(Deep Work) 裡的核心概念,作者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把知識工作分成了兩種:
- 深度工作 (Deep Work): 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的職業活動」,能將個人認知能力推到極限。這種工作能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非常難以被輕易複製。
- 淺薄工作 (Shallow Work): 則是那些「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你通常可以在分心的狀態下完成。例如回覆那些無關痛癢的郵件、安排會議、轉發報告。這類工作不會創造什麼新價值,而且說白了,找個人來替代你也很容易。
問題來了,既然深度工作這麼有價值,為什麼我們卻一頭栽進了淺薄工作的泥沼?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最小阻力原則 (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意思是,在一個產出很難被衡量的環境裡,人會自然傾向於做那些當下看起來最簡單、最輕鬆的事。你想想,是坐下來深度思考一個複雜的策略比較容易,還是秒回一封 email 比較容易?答案很明顯。
更殘酷的真相是,我們用「忙碌」來假裝自己有「產值」。這就是所謂的「忙碌作為生產力的代理指標 (Busyness as a Proxy for Productivity)」。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不像工廠一樣能數出今天做了幾個零件。因為成果模糊不清,我們只好用「看起來很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斷收發郵件、頻繁出現在即時通訊軟體上,這些行為都是「可見的」,能讓老闆和同事覺得「這個人有在做事」。結果,我們就集體陷入了這場假裝很忙的表演。
我在顧問案裡看過太多這種狀況了。整個部門都在用 line 的活躍度跟回信速度來證明自己有價值,結果專案會議開天窗,因為沒人真正花時間去想「重要」的事,跟真正的「溝通」。這不是笑話,這是悲劇。
撕掉瞎忙的標籤:找到屬於你的深度工作哲學
所以,要打破「最小阻力原則」跟「忙碌假象」的惡性循環,光靠意志力是沒用的,因為環境的誘惑太強。
你需要的不是決心,而是一個「系統」——一套能讓你無痛切入深度工作的作戰指導原則。這就是作者說的「深度工作哲學」。
深度工作不是喊喊口號,也不是買一本手帳本就能搞定的。它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一種融入你工作與生活的「哲學」。
《深度工作力》裡提供了四種實踐模式,你可以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現在的狀況:
- 禁欲主義哲學 (Monastic Philosophy):
- 比喻: 修行者閉關。
- 做法: 像個隱士一樣,從根本上隔絕或大幅減少淺薄的干擾。這種做法的目標是最大化深度工作的時間。
- 案例: 知名電腦科學家唐納德·克努特 (Donald Knuth) 就幾乎不用電子郵件,他認為自己的角色是站在背景裡,需要長時間、不受干擾的高度專注。
- Kash 的點評: 說真的,這條路只適合那種 1% 的頂尖創作者或科學家,一般上班族別輕易嘗試,會先被火掉。
- 雙峰哲學 (Bimodal Philosophy):
- 比喻: 工作人格分裂法。
- 做法: 明確地把你的時間切成兩大塊。一大塊是專門用來深度工作的「閉關時間」(可能是一整個下午,甚至連續幾天),在這段時間裡,你完全與世隔絕。剩下的時間,則用來處理所有淺薄事務。
- 案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 (Carl Jung) 會定期躲到鄉下的一座石塔裡專心寫作,不受任何人打擾。回到城市後,他才處理日常的看診與教學工作。
- Kash 的點評: 這適合那些需要極端產出,但又不能完全脫離社會的專業人士,像是顧問、作家或高階主管。我就是用這個方式。
- 節奏哲學 (Rhythmic Philosophy):
- 比喻: 建立生理時鐘。
- 做法: 將深度工作變成一種規律的「習慣」。不用等到靈感來了或有大段空檔,而是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投入固定的時長進行深度工作,例如每天早上 9:00 到 10:30。
- 案例: 喜劇演員傑瑞·宋飛 (Jerry Seinfeld) 為了持續創作,有個「鏈條法」。他每天寫完一個笑話,就在日曆上打個 X,目標就是「不要讓鏈條斷掉」。
- Kash 的點評: 這招最適合上班族,把深度工作塞進每天的固定流程裡,穩定又有用。
- 記者哲學 (Journalistic Philosophy):
- 比喻: 隨時切換模式的戰地記者。
- 做法: 訓練自己一有空檔,就能立刻切換進深度工作模式。可能是在兩場會議之間多出的 30 分鐘,或是在等飛機的空檔。
- Kash 的點評: 這之所以最難,是因為它要求你的專注力肌肉極度發達,可以隨時對抗大腦想「擁抱分心」的慣性。新手辦不到的。這是資深經理人或頂尖業務的境界,普通人先從前面練起。
你的專注力不是開關,而是需要鍛鍊的肌肉
無論你選擇哪種哲學,核心都在同一件事:專注力。
我們有個天大的誤解,以為專注力像電燈開關,想開就開。但真相是,專注力更像一塊肌肉,需要刻意、持續地鍛鍊。研究證實,當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被手機通知、即時訊息打斷,它就失去了長時間保持專注的能力。就算你下定決心要專心,那顆被養壞了的大腦還是會不斷渴望新的刺激。
那這塊肌肉要怎麼練?書中提出一個反直覺、但極為關鍵的心法:擁抱無聊 (Embrace Boredom)。
提升專注力的關鍵,不是在工作時拼命排除干擾,而是在「休息時」主動訓練大腦抵抗分心的渴望。當你在排隊、等電梯、搭車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立刻掏出手機?這個動作,就是在告訴你的大腦:「我一秒鐘都不能無聊,我需要立即的、廉價的刺激。」
高手不是在需要專注的時候才專注,而是在不需要專注的時候,依然守住自己的心神。你如何度過你的無聊時光,決定了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個具體的練法:規劃你的網路時間。 不要再隨時隨地上網了。試著像安排會議一樣,在行事曆上規劃出幾個固定的「上網時段」。例如,早上 11:30、下午 4:00 各半小時。在這些時間之外,就徹底離線。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逃避網路」,而是「訓練大腦」。你是在告訴它:「嘿,不是你想分心就能分心,一切由我作主。」當你重新奪回主導權,你的專注力肌肉才會真正開始增長。
結論:別再等了,從關掉通知開始
在這個被淺薄工作淹沒的時代,深度工作的能力,正變得越來越稀有,也因此越來越有價值。掌握它的人,就是能在噪音中創造信號的人,他們將會是未來經濟體系中的贏家。
別再把這篇文章當成又一篇「讀了就算了」的雞湯。給你一個極度具體、今天就能做的行動:
今天下班前,為明天安排一個 90 分鐘、完全不受打擾的「深度工作時段」。把它寫在你的行事曆上。到時候,關掉手機通知、關掉 email 提醒、關掉所有即時通訊軟體。就這 90 分鐘,專心做一件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這就是起點。
最後,問自己一個問題:
想想看,那個不斷被通知打斷、在瞎忙中失去方向的人,是不是你不想再扮演的角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