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糖尿病這麼可怕?——從代謝症候群談起的中醫防病思維
在台灣,每四位成年人就可能有一人有代謝症候群。腰圍、血糖、血壓、血脂只要三項超標,就落入高風險族群。多數人知道代謝疾病的危險,但高血壓常會頭痛、肩頸僵硬,反而容易察覺;高血糖、高血脂卻往往「無聲無息」,直到併發症出現才發現不妙。
其中,糖尿病影響全身大小血管,長遠來看,對死亡風險的影響在代謝疾病中居冠。
糖尿病其實不是「糖跑到尿裡」這麼簡單
古代沒有驗血設備,只能從「尿液吸螞蟻、多喝、多尿、四肢易壞死」推測。現代的糖尿病定義已不同,主要根據:空腹血糖
正常:< 100 mg/d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損):100–125 mg/dL
糖尿病:≥ 126 mg/dL(需兩次以上檢驗確認)
飯後 2 小時血糖(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2h PG)
正常:< 140 mg/dL
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受不良):140–199 mg/dL
糖尿病:≥ 200 mg/dL
糖化血色素(HbA1c)
正常:< 5.7%
糖尿病前期:5.7%–6.4%
糖尿病:≥ 6.5%(需兩次以上檢驗確認)
若有典型症狀(如多飲、多尿、體重下降)
以下任一項異常就足以診斷糖尿病:
隨機血糖 ≥ 200 mg/dL
空腹血糖 ≥ 126 mg/dL
HbA1c ≥ 6.5%
而要預防糖尿病,最核心的關鍵其實非常務實:減重。
研究顯示,體重若能減掉約 7%,糖尿病風險可下降一半以上。可見飲食與運動的力量。
中醫怎麼看糖尿病?——「消渴」的古老智慧
早在先秦、兩漢,中醫對糖尿病就已有記錄,稱為「消渴」,有「高消、消中、肺消」等說法。
中醫認為,糖尿病與以下問題有密切關聯:
- 腎精虧損(對應胰島素功能失調)
- 陰陽失衡偏於火熱(對應多喝、多尿、口乾、末梢病變)
依症型常見處方包括以下幾種,當然仍需由中醫師辨證後調整:
- 陰虛型:白虎加參湯
- 氣陰兩虛型:六味地黃丸+補氣藥
- 陰陽兩虛型:腎氣丸
中藥為什麼能改善代謝?現代藥理給了有趣的答案
不少中藥會間接影響腸道分泌的「腸泌素」,也就是最近大紅的減重西藥(如猛健樂/瘦瘦針)所作用的路徑之一。
臨床上,麻杏甘石湯相關的研究證據最為完整,能有效抑制食慾。若再加上荷葉,對「想吃、忍不住吃」的狀況特別有幫助,而且相較西藥更少胃脹氣、反胃等副作用。
對於以下狀況的患者,中醫其實是很好的補充與替代方案:
- 西醫減重藥效果有限
- 或副作用難耐受
日常生活就能開始的中醫防糖尿病法
1. 飲食調整
- 少油少鹽,避免重口味
- 飯前喝一杯水,降低過度食慾
- 益氣養陰的茶飲(如含荷葉的輕荷茶)能降低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2. 情緒調節
- 中醫講「肝腎同源」,壓力、焦慮、憤怒都會傷腎
- 可用太極、靜坐、腹式呼吸調和氣血
3. 規律作息與運動
- 避免熬夜
- 散步、八段錦皆能促進代謝與氣血循環
從減重開始,讓自己的未來更輕盈
糖尿病雖然悄悄發生,但真正致命的是它引發的心臟病、中風、腎臟病、感染等併發症。與其等問題出現,不如提前預防。
減重是一個最划算、回報率最高的健康投資。
靠意志力飲食控制很難?那麼適合自己、能持續的策略最重要。
中醫、西醫其實並不衝突,反而能互補。 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能長久走下去的方法,就能離糖尿病越來越遠。
緻宸中醫誠摯關心與您有關的「淺談糖尿病」!
文章撰寫:緻宸中醫診所-郭昱劭醫師
編輯統整:緻宸中醫診所
更多資訊歡迎追蹤Facebook粉絲專頁「緻宸中醫診所」!
緻宸中醫診所 (04)2560-6565
台中市大雅區雅環路一段34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