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每個人都像一個「原子式自我」(atomistic self)。大家喜歡強調自己的感受與喜好:我覺得這樣、我想要那樣、我有自由這樣做、我有權利那樣做。
現代社會把「跟住自己的感覺走」視為最高價值。
但如果一個人只是順着自己的欲望和情緒行事,表面上看來是自由,其實往往是「身不由己」。你以為是自己在做選擇,但真正替你作主的,可能是外在環境和內在欲望。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從現代角度看,「禮」不只是社會規範(social norms),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善意。而合乎禮,其實也是一個人「應該成為的樣子」,那就是你最好的版本:君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本身就帶有約束性,因此才需要「克己」。但克己不是壓抑,不是放棄,而是選擇你真正想成為的那個人。
當你克制自己放下手機去健身的時候,你選擇了做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當你在課堂上克制搗蛋的衝動,專心上堂,你選擇了做一個尊重知識,對自己成長負責的人。
一個被欲望牽動的人,以為自己在行使自由,其實只是潛意識「反應」。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真正有能力去「選擇」。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說過: 外在的因素和本能的欲求,都屬於不能改變的「他律」(heteronomy)。被他律推着走的行為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基於服從。
你可以想像:我們能自由奔跑,是因為雙腳能穩穩踩在地上。如果在冰面上跑,由於沒有支撐點,就會失去控制,最終只會摔倒。
有了穩固的支撐點,才能運用力量。支撐越穩,自由度越高;沒有支撐,就只能被外物牽着走,受他律操控。
精神上的支撐點就是克己和自律(autonomy)。人的尊嚴與精神自由,正源自這種克己自律的能力。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分別。
自律的人,才能保持選擇的方向。克己不是古老的規條,而是現代人最需要的能力。
因為如果你不能克己自律,將來就會有其他人或力量替你做選擇 -- 潮流、環境、朋輩、甚至你自己的欲望本身。
那就不是自由,是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