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統治理念。提倡慈愛、節儉、謙虛修行方法。
宇宙萬物的原本可以通過言語表達,但這種表達是有限的。真正的、永恆不變的道是無法被言語所表達。宇宙萬物的本體,而非表現形式,「道」是無法被完全訴說的,任何試圖描述的努力都只能是暫時的、不完全的。
事物可以被賦予名稱,通過語言來描述和認識。這些名稱並不能完全代表事物的內在本質。名稱只是暫時的、相對符號,不能涵蓋事物的全部與真實性。名稱的使用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工具,但這種認識永遠不會完全等同於事物本身。
《道德經》分為上下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共八十一章,五千字。「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德」是人應有的品德,應該遵循「道」而行。
仁是做人的根本,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想幫助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這裡的「立」指的是站得住,引申為立身處世的道德修養。自己想通達事理、達成目標,也想讓別人能通達事理、達成目標。這裡的「達」指的是通達、達成意思。前提都是自己要先具備實力和修養,才能有效幫助他人。
提出了「恭、寬、信、敏、惠」五個方面來實踐仁德,強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提醒人們應該以正義為行事原則。
恭則不侮: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謙虛和尊重他人態度,可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
寬則得眾:寬容對待他人,能夠贏得更多人的好感和支持。
信則人任焉:在與他人交往中,堅持守信的原則,可以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
敏則有功: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勤勉和敏捷態度,可以提高效率和成就感。
惠則足以使人:以恩惠之心對待他人,會使他人更願意與你合作和支持你。
老子與孔子的「道」與「仁」,一個追求自然和諧,不主動干預事物的自然運行,而是順其自然,以達到和諧與平衡。一個致力於社會秩序,注重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強調自我完善,通過修身來影響家庭和社會,實現整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