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過的傷,都會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跑出來找你。」
親愛的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明已經長大成人,肩上扛著家計、職場壓力、甚至房貸車貸,在外人面前總是表現得堅強、能幹,彷彿刀槍不入。然而,夜深人靜時,或是遇到一點挫折、一句無心的話語,內心卻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委屈、憤怒或恐懼,讓你瞬間變回那個無助的孩子。你可能問自己:「我怎麼了?為什麼我會這麼脆弱?」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成熟」。事實上,這正是我們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在向你發出訊號。它不是來搗亂的,而是渴望被看見、被擁抱、被療癒。在台灣這個快速變遷、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堅強、要忍耐、要為家庭和社會奮鬥。我們努力追求學業、事業的成功,期待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期待在職場上獲得認可。然而,在奮力向前奔跑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忘了停下來,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那些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傷痕,它們從未真正消失。今天,我想跟你好好聊聊,為什麼你常常覺得心好累,為什麼某些情緒總是反覆糾纏著你。這不是一場批判,而是一次溫柔的探索,讓我們一起走進內心,看看那個被我們遺忘、卻又影響深遠的「內在小孩」。
情緒的根源不是現在,而是過去:你的「自動反應」從何而來?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同事一句輕描淡寫的批評,讓你瞬間怒火中燒,或者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伴侶無意間的忽略,讓你感到被拋棄般的恐懼;又或者,在面對一個微不足道的挑戰時,你卻感到巨大的焦慮,全身緊繃。這些情緒反應,往往與當下的事件本身不成比例,甚至連你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這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在「發聲」。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將過去的創傷或不愉快經驗儲存起來,形成一套「自動反應模式」。當現在的某些情境觸發了過去的記憶,你的內心小孩就會重溫那份感受,並且以當時的應對方式來反應。例如,如果你從小被教導「犯錯是可恥的,會被處罰」,那麼長大後,即使只是一個小失誤,你的內在小孩也會感覺到巨大的羞恥和恐懼,擔心會受到懲罰或被排斥。這種「穿越時空的痛苦」,正是許多情緒困擾的根源。
「你的老闆可能只是指出一個錯誤,但你的內心小孩卻聽到了『你不夠好,你讓我很失望』,那是你小時候最害怕聽到的話。」

在台灣職場,我們常常面對高壓與競爭,績效評估、責任制、加班文化等,都可能成為觸發過去創傷的引信。也許你兒時曾因成績不佳被責罵,長大後,對工作表現的焦慮就會放大數倍;也許你曾在家中被忽略,成年後對「被看見」的渴望就更強烈,但也更容易因為一點點輕視而受傷。
一直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當「好人」變成一種負擔
你是不是那個在辦公室裡,永遠說「好」的人?同事請你幫忙,即使自己工作已經滿到爆炸,還是硬著頭皮答應;家人提出要求,即使心有不甘,也絕不會拒絕;朋友有困難,你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甚至犧牲自己的權益。久而久之,你發現自己活成了別人心中的「好人」,卻累得喘不過氣。
這種「討好型人格」,往往源於童年時期對「失去」的恐懼。如果小時候,你只有表現「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或者你曾因為不符合期望而被冷落、懲罰,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就會學會一個生存法則:「只要我夠好,只要我能滿足別人的需求,我就不會被拋棄,我就會被愛。」這種討好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讓你避免了內心最深層的恐懼——被孤立、被否定。
「在台灣社會,『做人』很重要,但有時候,我們為了『做人』,卻忘了『做自己』。」

然而,當你一味地討好他人,你的真實需求就會被長期壓抑。你會漸漸失去自己的聲音,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感受如何。這種長期累積的疲憊和委屈,最終會轉化為對自己的怨恨,或者對那些「被你討好」的人的怨懟。你付出的越多,內心卻越空虛,因為你一直在尋求外在的肯定,卻忽略了內在的自我價值。
害怕衝突,是因為從小被壓抑:被犧牲的「真實自我」
面對家人之間、同事之間的意見不合,你是不是常常選擇沉默?即使內心有不滿,也寧願忍著,不願表露出來?你害怕爭吵、害怕衝突,因為你認為「和諧」才是最重要的。這種對衝突的迴避,往往源於童年時期對「被壓抑」的經驗。
在許多台灣家庭裡,傳統的教育方式強調服從和「乖巧」。孩子被要求「不要頂嘴」、「大人說什麼就聽什麼」、「乖小孩才有人喜歡」。當你的真實感受、不同意見被父母或長輩一再否定或壓制時,你的內在小孩會學到一個重要的教訓:表達真實的自己是不安全的,甚至會帶來懲罰。為了避免衝突,為了維護表面的和平,你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當你從小被教導要壓抑自己的聲音,長大後,你的內心會自動迴避任何可能引起『不和諧』的局面。」

這種模式帶到成人世界,在職場上,你可能因此不敢向上司表達不同意見,不敢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只能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待遇。在家庭中,你可能無法與伴侶或手足進行深度溝通,許多問題就此累積,最終爆發。害怕衝突,其實是害怕失去控制,害怕面對不確定性,更是害怕再次經驗那種「被壓制」的無力感。然而,真正的和諧並非沒有衝突,而是懂得如何有效地處理衝突,讓彼此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真正的疲憊是心理不是身體:休息也無法消除的空洞感
你是否經常覺得,即使睡了飽飽的八小時,身體還是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週末放假待在家裡,卻依然感到心力交瘁,提不起勁?這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心理上的「耗竭」。在台灣,許多上班族長期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中,每天工時超長、資訊轟炸、人際互動複雜,這些無形的壓力不斷累積,一點一滴地侵蝕著我們的心理能量。
這種心理疲憊,是來自於長期與內在小孩的需求脫節。當你一直忽略自己的感受,壓抑真實的自我,為外界的期待而活,你的心理資源就會不斷地被消耗。它可能來自:
- 職場情緒勞動:你必須時刻保持專業、微笑,即使內心充滿焦慮和不滿。
- 家庭責任重擔:房貸、子女教育費、父母孝親費,在薪資停滯、物價高漲的年代,這些都是沉重的心頭石。
- 關係中的付出失衡:你總是付出較多,卻鮮少被看見或回應。
- 未被處理的創傷:過去的傷痛像是一個不斷消耗你能量的黑洞。
這種疲憊,不是睡一覺就能解決的,它更像是靈魂深處的一種空虛與耗竭。你的身體可以透過睡眠修復,但你的心,卻需要更深層的療癒和滋養,才能重新獲得活力。它像是一台長期超載運轉的機器,即使關機,核心部件也已經磨損。
外界的聲音比內心的需求還大:迷失在社會期待的迷霧中
「什麼時候結婚啊?」、「薪水有沒有漲啊?」、「該買房子了吧?」、「要不要考慮生個小孩?」在台灣社會,到了某個年紀,這些來自家人、親戚、朋友、甚至社會的聲音,就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將我們層層綑綁。我們被各種「應該」和「必須」所包圍,彷彿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既定的模板,只要偏離一寸,就會被視為「不夠努力」、「不夠好」。
這些外界的聲音,往往比我們內心真實的需求還要響亮、還要強大。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聽話、要孝順、要努力、要符合社會期待。我們被鼓勵追求「成功」的定義——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一個和諧的家庭、一棟自己的房子。然而,當我們辛辛苦苦追逐這些目標時,卻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和失落:「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像是一場為別人而演的戲?」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這種迷失感更被放大。我們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更容易陷入比較與焦慮。我們害怕與眾不同,害怕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於是,我們努力扮演一個「符合期待」的角色,卻漸漸地,與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熱情和夢想漸行漸遠。這個過程,正是對內在小孩的再次忽略和背叛,它渴望被傾聽,渴望被允許成為它本來的樣子,而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存在。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成熟不是變強,是溫柔地療癒
親愛的,聽我說,成熟從來不是讓你變得刀槍不入、冷酷無情。真正的成熟,是你能溫柔地擁抱自己內在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並且給予它現在最需要的愛與支持。這是一個漫長而深刻的旅癒旅程,它需要勇氣,更需要耐心。但請相信我,這個旅程的終點,是真正的自由與平靜。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一步步走向內在的療癒:
- 覺察與命名你的情緒: 當情緒湧現時,不要急著壓抑或批判,而是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這種感覺像什麼?它想告訴我什麼?」給你的情緒一個名字,比如「我很害怕」、「我很生氣」、「我感到被忽略」,這本身就是一種開始。
- 與內在小孩對話: 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心有一個小時候的自己。問問它:「你當時需要什麼?你現在還想要什麼?」你可以寫日記、畫畫,或者只是在心裡跟它說說話。告訴它:「我看到了你,我會在這裡陪著你,你不再孤單。」
- 設定健康的界線: 學習說「不」,尤其是在你感到不舒服、被冒犯或超出自己負荷的時候。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的尊重和保護。初期可能會感到困難,但每一次成功的設定界線,都是在告訴你的內在小孩:「你值得被保護,你的需求很重要。」
- 允許自己不完美: 試著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接納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即使是那些你看起來最光鮮亮麗的人,也都有他們不為人知的脆弱和掙扎。對自己多一點點寬容,就像你會對一個孩子犯錯時給予的溫柔一樣。
- 尋求專業支持: 如果你感到情緒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你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療癒的旅程,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是一個非常棒的選擇。他們會像一位溫暖的嚮導,陪伴你探索內心,給你專業的引導和支持。
- 重新連結你的興趣與熱情: 回想一下小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是什麼讓你感到快樂、充滿活力?試著重新拾起那些被遺忘的興趣,或者探索新的可能性。這能幫助你找回「為自己而活」的感覺,重新點燃內在的火花。
親愛的你,請記住,你的價值從來不取決於你有多成功、你擁有了什麼,或你討好了多少人。你的價值,就只是因為「你是你」而存在。內在小孩的療癒,是一場與自己的和解,也是一場對自己的重新認識與接納。當你願意溫柔地擁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你會發現,你並不是變得更強大,而是變得更加完整,更加懂得如何愛自己,也更有能力去愛別人。
願你在這條路上,找到屬於你的平靜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