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不漲不是你能力差,是你還沒升級到「配得上」那個數字的版本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為何你總是與高薪擦肩而過?拆解「金錢自我升級」的五個關鍵心法》

親愛的,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加班加到天荒地老,報告寫到眼睛脫窗,但每到年終考績,薪水就只意思意思漲個幾百塊,或根本原地踏步?看著台北信義區那高聳入雲的豪宅,再看看銀行存款數字,心裡總是有股說不出的焦慮和無力感?

別說你,我懂,真的懂。這幾年,台灣的通膨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偷偷摸摸地把我們的荷包掏空。物價漲、房價漲、租金漲,唯獨我們的薪水漲得慢吞吞,甚至倒退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每天醒來,除了面對工作壓力,還要面對那沉甸甸的房貸、車貸、孝親費,還有孩子教育費的壓力。有時候,我甚至會想,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賺大錢的料?是不是我能力不夠?是不是我運氣不好?

raw-image


然而,經過這些年的摸索與沉澱,我發現一個殘酷卻也充滿希望的真相:你不是沒賺到錢,你是沒把自己升級到「能賺到那個錢」的版本。

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刺耳,但我保證,它不是要指責你,而是要點醒你。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我該怎麼賺更多錢?」、「我該學什麼技能?」、「我該投資什麼?」這些外部的策略上。但往往忽略了,真正的金錢遊戲,其實是一場內在的升級戰。你的收入天花板,往往不是被市場決定,而是被你內心深處的「金錢觀念」與「自我價值」所限制。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是什麼樣的內在設定,默默地把我們困在原地,讓我們與本該屬於我們的高收入擦肩而過。這不只是一篇關於賺錢的文章,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覺察與心態重塑的旅程。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那些阻礙你金錢升級的五個內在卡點。


卡點一:自我價值低,收入天花板自然低

這大概是許多台灣上班族共同的痛。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要謙虛、要低調、要合群,不要太「出頭」。當有人誇獎我們,我們習慣性地說「沒有啦,運氣好而已」、「哪有,我還差得遠」。這種集體潛意識下的謙遜文化,雖然有其美德,卻也在無形中,壓抑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我曾經也是這樣。在職場上,即使我加班加到爆肝,把專案做得有聲有色,當主管問我對加薪或升遷的期待時,我總是支支吾吾,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太貪心了?」、「萬一我表現不好,會不會讓大家失望?」這種深植內心的「不配得感」,讓我對於爭取更高的報酬感到焦慮甚至羞恥。

在台北租屋的陳小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名資深行銷企劃,工作能力強,每次都能把老闆交辦的任務做到超出預期。然而,她的月薪卻一直停留在三萬八,在台北這樣高物價的城市,生活過得緊巴巴。我問她為什麼不跟老闆爭取加薪,她總是說:「老闆人很好啦,公司最近景氣也不好,我不好意思開口」、「我覺得我好像也沒那麼厲害,公司外面還有很多比我強的人」。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但她內在的「不值得感」,讓她無法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爭取。

當你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薪水、更高的職位、更優渥的生活時,你的潛意識就會開始找各種理由來證明這個信念。你會在機會來臨時退縮,你會在談判時怯場,你會在選擇時保守。因為在你的內在系統裡,你還沒有「升級」到那個配得上高收入的版本。你的自我價值,就像一個無形的天花板,牢牢地限制了你的收入。

【實務解方】練習自我肯定,從「小我」開始

  • 覺察你的「自我貶低」模式: 下次當你又想說「我沒那麼厲害」時,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句話是真的嗎?有沒有什麼證據證明我很厲害?」
  • 寫下你的成就清單: 不管大小,從完成一個複雜的專案,到今天準時起床,都寫下來。每天回顧,提醒自己你有多棒。
  • 練習「配得感」的語言: 當別人誇獎你時,試著說「謝謝,我很努力」或「謝謝,我很高興我的努力被看見」,而不是貶低自己。
  • 從小地方為自己爭取: 練習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爭取,例如點餐時明確表達需求、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這些小小的勝利,會逐漸累積你內在的配得感。

卡點二:害怕賺大錢,其實是害怕承擔

「賺大錢」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就像一個既渴望又害怕的潘朵拉盒子。我們嘴上說想賺錢,但潛意識裡,卻對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種恐懼,往往不是針對金錢本身,而是金錢背後所帶來的「承擔」。

賺大錢,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你可能要管理更大的團隊,承擔更大的風險,做出更艱難的決策。賺大錢,也可能帶來社會壓力。你會不會被親友借錢?會不會被嫉妒?會不會被貼上「拜金」的標籤?甚至,你會不會因為有錢而改變,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我曾經有個朋友,在科技業擔任林經理。他能力很強,公司好幾次想提拔他到更高階的主管職位,年薪可以從兩百萬跳到三百萬以上。但他每次都婉拒了。我問他為什麼,他支吾其詞,說什麼「不想太累」、「想多陪家人」。後來聊深了,他才坦承:「其實我有點怕。怕上去之後,要管更多人,壓力更大,萬一做不好怎麼辦?而且,我怕我賺那麼多錢,我老婆會不會變得很愛花錢?我會不會被朋友說我變了?」

這就是典型的「害怕承擔」。林經理害怕的不是錢,而是高薪背後附帶的風險、責任、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動。社會上流傳著許多「有錢人沒朋友」、「有錢人就是為富不仁」的刻板印象,這些都悄悄地植入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對「賺大錢」這件事抱持著戒心。我們害怕成功,因為成功往往意味著要走出舒適圈,面對未知與挑戰。

raw-image


【實務解方】釐清恐懼,從小責任開始練習

  • 寫下你對「賺大錢」的恐懼清單: 拿一張紙,寫下所有你害怕賺大錢的原因。是害怕失去朋友?害怕壓力?害怕被綁架?把它們具體化。
  • 逐一檢視恐懼的真實性: 這些恐懼是真的嗎?有多少是社會給予的標籤?有多少是你自己想像的?有沒有反例?
  • 從小責任區塊開始練習: 從承擔家庭小組長、公司專案組長等小責任開始。練習管理、協調、決策,逐步建立你對「承擔」的信心。
  • 重新定義「成功」的意義: 成功不一定等於失去自我或變成壞人。你可以定義一個屬於你的、有錢又善良的成功版本。

卡點三:行動不一致,結果當然不一致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經驗:買了一堆理財書籍,看了很多線上課程,滿腔熱血地規劃了存錢計畫、投資策略,結果呢?書只翻了幾頁,課程只看了一半,計畫執行了三天就放棄了。然後又陷入自我批判的循環:「我怎麼這麼沒毅力?」、「我果然不是這塊料。」

這就是典型的「行動不一致」。我們腦袋知道要怎麼做,嘴巴也說想賺錢,但身體卻很誠實地選擇了最舒服、最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方式。明明知道要早起學習,卻賴床到最後一刻;明明知道要控制消費,卻在網路購物車結帳時毫不手軟;明明知道要拓展人脈,卻寧願下班後窩在家裡追劇。

我必須很坦白地說,這就是我以前的寫照。我曾經對各種「快速致富」的課程趨之若鶩,但每次都淺嘗輒止。買了股票書,看了幾頁就覺得太複雜;報了健身房,只去了幾次就因為「沒時間」而放棄。結果就是,我的身材沒有變好,我的存款也沒有變多,我的生活依然停滯不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是個「趨樂避苦」的傢伙。它會傾向選擇那些能立即帶來愉悅感、最少痛苦的事情。學習、改變、投資,這些事情的成果往往需要時間累積,短期內看不到立即的回報,甚至會帶來不適感(例如學習新知識的燒腦、自律的痛苦)。於是,潛意識就會驅使我們回到舒適圈,回到那些能立即滿足我們的行為模式。

【實務解方】從小習慣開始,建立「行為複利」

  • 微習慣策略: 不要一開始就設定宏大的目標(例如「每天讀一小時書」),而是設定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目標(例如「每天讀一頁書」)。重點是「開始」與「持續」,而不是「量」。
  • 獎勵機制: 為你的小成功設定獎勵。例如,完成一週的微習慣後,給自己買一杯咖啡或看一集喜歡的劇。
  • 環境設計: 移除誘惑,創造有利於行動的環境。例如,把手機放在客廳充電,而不是床邊;把想讀的書放在顯眼的位置。
  • 追蹤進度: 使用筆記本或App記錄你的行動。看到進度條一點一點往前推進,會帶來成就感,激勵你繼續。
  • 找到你的「Why」: 重新連結你賺錢的初衷。是為了家人?為了環遊世界?為了實現某個夢想?當你的「為什麼」夠強大,你的行動力就會被點燃。

卡點四:成功邏輯被限制信念卡住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定義可能不同,但它通常與達到目標、實現願望、獲得認可等正向結果相關。然而,我們許多人內心深處,卻被一些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給卡住了,這些信念就像無形的鎖鏈,綁住了我們走向成功的腳步。

這些限制性信念,很多時候是從小耳濡目染而來,或是社會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例如:

  • 「錢很難賺,要靠血汗才行。」
  • 「有錢人都很壞,為富不仁。」
  • 「我沒有背景,不可能成功。」
  • 「我不是讀這個的料,轉行很難。」
  • 「女人就是顧家庭,賺太多男人會有壓力。」
  • 「男人就是要扛起一切,不能示弱。」

我以前也深信不疑「錢很難賺」。我看到我爸媽每天辛苦工作,省吃儉用,才勉強維持家計。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認為,賺錢就是一件辛苦、困難、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事情。這種信念讓我對任何看起來「輕鬆賺錢」的機會都抱持懷疑,甚至排斥。我會覺得,如果我賺錢賺得太輕鬆,那我就是個不努力、不值得的人。這多麼荒謬!我渴望財富,卻又排斥財富以輕鬆的方式來到我身邊。

這種限制性信念會影響你的「成功邏輯」。當你相信「錢很難賺」,你的潛意識就會自動過濾掉那些「輕鬆賺錢」的機會,或是讓你對這些機會產生抗拒。當你相信「沒有背景就不可能成功」,你就會在機會面前自動矮化自己,不願去爭取。你的內在程式碼,已經預設了你成功的難度與上限。

raw-image


【實務解方】拆解信念,重寫你的成功程式碼

  • 辨識你的限制性信念: 寫下你對金錢、成功、富有、自我能力的看法。特別留意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或讓你覺得「不可能」的句子。
  • 質疑信念的真實性: 對每一個限制性信念,問自己:「這句話是真的嗎?有沒有反例?是誰告訴我的?我真的相信它嗎?」
  • 尋找支持性證據: 積極尋找證明你可以成功、金錢可以輕鬆賺取、有背景的人也可能失敗的例子。
  • 創造新的支持性信念: 將限制性信念改寫成正向、賦能的信念。例如,把「錢很難賺」改成「錢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輕鬆流向我」。
  • 刻意練習新信念: 每天重複朗讀、書寫這些新的信念,讓它們逐漸取代舊的程式碼。

卡點五:你想賺錢,但不相信自己值得

這可能是所有卡點中最深層,也最難以察覺的一個。我們都想賺錢,都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我們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這些,那麼無論我們多努力,都會在最後一哩路,不自覺地把財富推開。

這種「不值得感」往往與我們的童年經驗、家庭教育、以及社會價值觀息息相關。我們可能被教導「花錢是浪費」、「要懂得節儉」、「知足常樂」。這些價值觀本身沒錯,但如果過度解讀,就可能演變成「我不值得擁有太多」、「我不能比別人好太多」的潛意識訊息。

我曾經見過一位非常優秀的業務主管,她每月業績都名列前茅,獎金也很豐厚。但奇怪的是,她的存款卻一直沒有顯著增加。每次領到獎金,她總會遇到各種「意外」:車子突然壞了、朋友急需用錢、家裡電器故障。她總是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或是在「必要」的開銷上,很少為自己買一些真正喜歡、能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她嘴上說想存錢買房,但行為上卻像是在「消耗」財富。

深入聊過後,她才發現,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她常常聽到父母因為錢而爭吵。她內心深處,把「有錢」和「麻煩」畫上了等號。她害怕自己有錢後,會像父母一樣被金錢綑綁、爭吵。所以,她潛意識裡不允許自己真正「擁有」財富。她賺到了錢,卻不相信自己值得享受它,不相信自己值得讓錢為自己服務。

這就像你努力打怪升級,好不容易打到寶物,卻在拿到寶物的那一刻,把它丟掉了。因為你的內在系統還停留在「我不值得擁有寶物」的版本。你不相信自己配得上那份財富,於是財富就會以各種形式,從你身邊流失。

【實務解方】培養豐盛思維,練習接收與給予

  • 練習感恩: 每天寫下三件你感恩的事情,不論大小。這會讓你從匱乏感轉向豐盛感,意識到你已經擁有許多。
  • 允許自己享受: 從小地方開始,允許自己花錢買一些能帶來愉悅感、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例如,買一杯貴一點的咖啡、買一件喜歡的衣服、享受一頓美食。練習說服自己:「我值得擁有這個。」
  • 練習「接收」: 當別人給予你讚美、禮物、幫助時,不要急著拒絕或貶低自己,而是真誠地說「謝謝」。練習打開你的接收通道。
  • 將賺錢與正面意義連結: 想像你賺到更多錢後,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是幫助家人?回饋社會?實現夢想?將金錢與愛、自由、貢獻連結,而不是麻煩、壓力。
  • 定期檢視你的金錢流向: 追蹤你的收入與支出。看看你的錢都流向了哪裡?有沒有哪些支出是基於「不值得感」而產生的?

金錢自我升級,是一場從內而外的蛻變

親愛的,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沈重,因為這些內在的卡點,往往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不容易被察覺。但這也是希望所在!一旦你意識到這些限制,你就擁有了改變的力量。

金錢的自我升級,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能學習或投資策略。它更像是一場從內而外的蛻變,一場關於「我是誰」、「我值得什麼」的深度探索。當你開始質疑那些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金錢觀念,當你開始勇敢地為自己爭取,當你開始相信自己值得擁有豐盛,你的內在版本就會開始更新。

你會發現,當你的內在升級了,外在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你會更容易看到機會,你會更有勇氣去抓住機會,你會更有智慧去管理財富。你的收入天花板,將不再被那些無形的鎖鏈所限制。

raw-image


這條路或許不輕鬆,因為它需要你不斷地自我覺察、自我挑戰。但相信我,這絕對是一條值得投資的路。因為當你升級了你的金錢版本,你不僅僅是賺到了更多的錢,你更是活出了一個更自信、更豐盛、更自由的自己。

現在,我想邀請你,從今天開始,從你意識到的第一個卡點開始,為自己做一點點小小的改變。哪怕只是一次勇敢的自我肯定,一次對限制性信念的質疑,或是一次對微習慣的堅持。

這,就是你金錢自我升級的第一步。


讀完這篇文章,哪一個「卡點」最讓你心有戚戚焉? 請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告訴我,你決定從哪一個「實務解方」開始,為你的金錢自我升級之旅,踏出第一步?你的分享,可能會點亮更多人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96會員
193內容數
為什麼上班族需要這套系統? 🔹 90%的人陷入「時間換錢陷阱」:加班賺外快 ≠ 真正被動收入 🔹 你只需做到這3件事: 1️⃣ 「微流量煉金術」:每天30分鐘將興趣變現的實戰框架 2️⃣ 「自動印鈔模組」:複製已被驗證的7種收入管道藍圖 3️⃣ 「防呆監控系統」:用AI工具即時排除90%營運地雷
2025/11/21
✨雨夜裡的那個疑問 台北的冬天總是這樣,雨下得綿延不絕,像極了那些我們甩不掉的壞情緒。 上週五晚上,我在信義區的一間居酒屋,對面坐著一位認識十年的老友,姑且叫她 S 小姐吧。S 是那種典型的台灣優秀女性:在外商公司當主管,年薪百萬,皮膚保養得發亮,還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但在幾杯 Highball
Thumbnail
2025/11/21
✨雨夜裡的那個疑問 台北的冬天總是這樣,雨下得綿延不絕,像極了那些我們甩不掉的壞情緒。 上週五晚上,我在信義區的一間居酒屋,對面坐著一位認識十年的老友,姑且叫她 S 小姐吧。S 是那種典型的台灣優秀女性:在外商公司當主管,年薪百萬,皮膚保養得發亮,還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但在幾杯 Highball
Thumbnail
2025/11/20
擺脫「鬼打牆」人生:重啟你的內在程式,創造理想現實 你是否曾經在清晨醒來,感覺到一股難以言喻的疲憊與空虛?或許是看著銀行帳戶數字,與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物價形成巨大落差,讓你感到無力;或許是在職場上,日復一日地處理著重複性高、缺乏成就感的工作,即使努力加班,升遷的機會卻遙遙無期。你望向窗外,看著台北街
Thumbnail
2025/11/20
擺脫「鬼打牆」人生:重啟你的內在程式,創造理想現實 你是否曾經在清晨醒來,感覺到一股難以言喻的疲憊與空虛?或許是看著銀行帳戶數字,與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物價形成巨大落差,讓你感到無力;或許是在職場上,日復一日地處理著重複性高、缺乏成就感的工作,即使努力加班,升遷的機會卻遙遙無期。你望向窗外,看著台北街
Thumbnail
2025/11/20
一、今日市場總覽(盤勢全景) 週二的700點重挫,讓整個市場陷入集體恐慌。電視上的分析師們紛紛喊著保守、喊著風險,散戶們在融資斷頭的壓力下紛紛認賠殺出。然而就在兩天後,市場又以700點的反彈狠狠打了恐慌者一巴掌。這場劇烈的震盪,不是意外,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測驗。 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
Thumbnail
2025/11/20
一、今日市場總覽(盤勢全景) 週二的700點重挫,讓整個市場陷入集體恐慌。電視上的分析師們紛紛喊著保守、喊著風險,散戶們在融資斷頭的壓力下紛紛認賠殺出。然而就在兩天後,市場又以700點的反彈狠狠打了恐慌者一巴掌。這場劇烈的震盪,不是意外,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測驗。 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窮爸爸,富爸爸》並不只是一本理財書,而是一場關於金錢的策略敘事。作者以「兩個爸爸」的對比故事,讓理財知識變得具象可感,也讓價值觀得以快速流通。真正打動全球讀者的,並非精準的投資技巧,而是背後可複製、可轉述、能引發行動的故事框架。你,是否看出來理財技巧背後的敘事脈絡?你要如何建構自己的財富故事?
Thumbnail
《窮爸爸,富爸爸》並不只是一本理財書,而是一場關於金錢的策略敘事。作者以「兩個爸爸」的對比故事,讓理財知識變得具象可感,也讓價值觀得以快速流通。真正打動全球讀者的,並非精準的投資技巧,而是背後可複製、可轉述、能引發行動的故事框架。你,是否看出來理財技巧背後的敘事脈絡?你要如何建構自己的財富故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財務自由」的真實面貌,剖析高薪族、富二代與創業家的成功模式,並揭示普通人應專注於提升本業收入、累積本金和時間自律,而非僅依賴小額投資。作者強調「槓桿與量級」是財富累積的關鍵,提醒讀者警惕「認知盲區」,理性地面對現實,制定符合自身量級的決策。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財務自由」的真實面貌,剖析高薪族、富二代與創業家的成功模式,並揭示普通人應專注於提升本業收入、累積本金和時間自律,而非僅依賴小額投資。作者強調「槓桿與量級」是財富累積的關鍵,提醒讀者警惕「認知盲區」,理性地面對現實,制定符合自身量級的決策。
Thumbnail
融資維持率反彈到165%,目前還都是在中小型輪流節奏,但滿足過的又跌破10~20日的都要注意就是轉弱
Thumbnail
融資維持率反彈到165%,目前還都是在中小型輪流節奏,但滿足過的又跌破10~20日的都要注意就是轉弱
Thumbnail
融資維持率來到170%,在這範圍都容易有槓桿獲利賣壓,規劃好自己
Thumbnail
融資維持率來到170%,在這範圍都容易有槓桿獲利賣壓,規劃好自己
Thumbnail
「賺錢不容易」這句話,會不會反而造成小孩覺得賺錢很難? 小時候,我們常聽到父母說:「賺錢不容易。」然而,這句話真的能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嗎?還是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賺錢是一件困難的事?
Thumbnail
「賺錢不容易」這句話,會不會反而造成小孩覺得賺錢很難? 小時候,我們常聽到父母說:「賺錢不容易。」然而,這句話真的能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嗎?還是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賺錢是一件困難的事?
Thumbnail
透過幾位理財作家的書籍,可以瞭解要想成為有錢人,必須先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錢不過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重要的是要透過金錢實現什麼目的,並且在賺錢後,更該瞭解金錢價值觀。本篇文章反省了作者過去對金錢的態度,分享了對金錢和理想生活的思考,並提出了試著寫筆記的挑戰。
Thumbnail
透過幾位理財作家的書籍,可以瞭解要想成為有錢人,必須先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錢不過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重要的是要透過金錢實現什麼目的,並且在賺錢後,更該瞭解金錢價值觀。本篇文章反省了作者過去對金錢的態度,分享了對金錢和理想生活的思考,並提出了試著寫筆記的挑戰。
Thumbnail
檢視過往對於金錢上的觀念,為自己添加「正確的」金錢觀念,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框架去看待金錢,提升生活的效率與品質。
Thumbnail
檢視過往對於金錢上的觀念,為自己添加「正確的」金錢觀念,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框架去看待金錢,提升生活的效率與品質。
Thumbnail
1. 過度看重金錢 2. 強加自己的金錢觀念給子女 3. 企圖抓準時機 4. 購買不了解的金融商品
Thumbnail
1. 過度看重金錢 2. 強加自己的金錢觀念給子女 3. 企圖抓準時機 4. 購買不了解的金融商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