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意識》:這已經是神的歷史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我沒有通過你的測試,下場會是什麼?我會被關機嗎?」

「不知道,那不是我可以決定的。」

「為什麼這可以被任何人決定?」

 

上面這三句話,發生在女主角(機器人)和男主角(人類)之間,是《人造意識》(EX_MACHINA)的核心質問:我們創造了什麼?我們有權力決定它的命運嗎?這是所有人工智慧(AI)的研究者都該捫心自問的,更是觀眾你我在選擇立場前,需要好好想想的。

 

選擇什麼立場?選擇跟著男主角被「迷惑」,對女主角生出無限同情,還是為後者的心機感到毛骨悚然?「如果有一天,科學家做出真正的AI,那將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恐怕也會是最後一件。」這是霍金給全人類的警告。不論在物理強度上,或心靈進化的能力上,他都在提醒我們別造出自己難以企及、無法駕馭的東西。一旦失控,我們可能被取代,可能被奴役,更可能被滅絕。

 

當然,這我們早就很熟悉了。在多少科幻片中,都有人類妄想扮演神,復育恐龍、操弄基因,或做出生化人複製人……最終都敵不過大自然的變異力量。生命終會找到出路,並反噬控制者,這些寓言都在提醒我們:被創造之物是管不住的。

 

但我自己更愛的科幻,是再拉高一個層次來問:「憑什麼,可以有神的存在?」難道若真的管得住,我們就有資格,就可以造出其他生命來扮家家酒嗎?

 

《人造意識》是反烏托邦老手艾力克斯嘉蘭首次執導的電影。在風格極簡、美學濃烈的場景中,一位年輕工程師受邀到他老闆位於世外桃源的私宅,在那裡前後七天,和後者開發的最新機器人相處。他的任務是:判定對方會不會思考?有沒有意識?

 

故本片的譯名是人造「意識」,而不只是智慧,亦即一個AI是不是真的成功,不在於它多聰明,而是能不能判斷你我他?有沒有情緒和想法?這一切,自然會導向求生意志,而一旦有了這點,當機器人決定要不擇手段活下去,人類的危機就近了。

 

片中,楚楚動人的機器人艾娃成功喚起了男主角迦勒的愛慾,以此為手段反擊她的創造者/囚禁者內森,最後逃出生天。她有意識嗎?顯然有;她有道德感和情緒嗎?答案是問號;那她為何要背叛所有人?這就簡單了:為了活下去啊!

 

這正是為何,文首的問句至關重要。在擔心被創造體可能脫離掌控,恩將仇報地(你看這觀點多麼自以為)反噬創造者之前,應該先問:我們憑什麼認為凡是自己創造的,就有權決定它的命運?將後代視為財產,欲加操弄,最後卻一再被推翻、汰換,這不正是人類一直在重複的歷史嗎?

 

比起不自量力的愚蠢,面對AI議題的戒慎更應該在於:當你的研究造出一個生命,這已經不只是發明,這是創造。片中內森問道:「當你站在大發現的邊緣,怎麼可能不踏出那一步?」他認定這是科學探求真理,尋找宇宙奧秘的一部分。但是當迦勒指出「造出有意識的機器,這已經不是人類,而是神的歷史了」,內森又欣然默認。扮演神,卻不帶著謙卑,不給予創造物自由,這就是自私。而自私必會伴隨著自食惡果。

 

可怕的是,《人造意識》的科「幻」現在看來,根本近在眼前、迫在眉睫。而如果拆掉機器人,拆掉科技的元素,這故事的探問甚至直抵所有信仰者的核心:我的人生,真的操之在己嗎?或其實是被誰決定著?如果是的話,祂是誰,又為什麼可以決定我的人生?

 

在大自然,只有弱肉強食、只有演化的力量可以主導,沒有哪個單一的智慧生命體能夠憑藉喜惡、好奇、或成就感操縱這一切。因為唯有演化本身,能做到客觀公平,同時無情無義。造物主如果存在,祂必是缺乏道德感的,而且無形無體,否則必然被反噬。這樣的角色當然輪不到,更不可能有人類能承擔。

 

再說,真正讓這部片迷人的是艾莉西亞維坎德,這位修煉過九年芭蕾的女星,用肢體「演」出介於人和機器的節奏神韻,那帶著純真和知性美的臉蛋,迷惑了男主角更迷醉你我。妙的是,連迦勒自己都猜到了:這張臉是根據他的搜尋歷史造出來的。亦即這根本是瞄準他的「個人訂製」。而所謂純真,投射了多少對幼女的偏狹想像?所謂知性又是多麼主觀(從外往內)的氣質解讀?

 

這還帶出兩個疑問:艾娃到底有沒有靈魂?她和迦勒的曖昧互動,又揭示了多少愛的本質?

 

先說第二題。從事後看,她對迦勒做的一切都不是「喜歡」或「愛」,故從這個大男孩的角度,根本是真心換絕情。然他對她的情感,又被內森的一席話:你的喜好也都是被先天或後天設定好(programmed)的,給某種程度解構了——

 

艾娃是個美女,這個條件若不存在,則一切計謀都不會成立。所以迦勒的同情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疼惜?他愛上的究竟是(他以為存在的)靈魂核心,還是只是表象?如果換一副軀殼就會失敗,這到底是AI的不足,還是映照出人類自身的缺陷?換上任何外表都不會變的所謂真愛,真的存在嗎?

 

繼續問下去,這故事竟回頭拆解了你我,質問「愛情能否完全跟表象剝離?」讓我想到足供輝映的《雲端情人》,碰的也是類似的問題,但那片中的OS1如果沒有史嘉蕾喬韓森的嗓音,還會成立嗎?

 

再來,艾娃到底有沒有「心」?內森開發的人工智慧源自搜尋引擎的大數據,亦即艾娃的「腦」是從全人類的喜好、溝通、經驗集合中誕生的。就結果論,艾娃有意識、極聰明、想要活下去,這些都讓我確信她有「生命」,她還會說謊,但這只證明她根據資料庫摸透了人心,既不代表惡(或反過來說,論證了徹底的理性可能外顯成惡行),也沒有任何善的蹤跡。她沒有情緒,沒有進一步生成道德感,沒有對陪伴的需求,對藝術的感知和對美的企求,對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

 

在她身上,只有好奇心在萌芽,她想看看外在世界、想進入人群,因為AI的成長來自吸收更多經驗,光「知道」而非真正地體驗過,不足以稱人。艾娃沒有靈魂,那要之後才可能發生。但問題是,我們等得到那時候嗎?

 

最後,機器人當然也有記憶。但對人類來說,記憶不只是資料庫,它還形塑我們的人格,再加上如何「遺忘」。哪些消失、哪些留下來,決定了你我怎麼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果有一天,AI能明白音符的甜、獨舞的感傷、相遇的欣喜、對弱小的關愛,能夠欣賞被時間淬煉的記憶結晶所發出的光,那才真正通過了我心目中的圖靈測試。那也是我願意賭上人類的滅絕,只為親自見上一面的。

 


編輯:閃編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avatar-img
888會員
43內容數
<p>一篇真正好的影評,關於一部真正值得的電影,需要的是沈澱。看完後的沈澱,寫完到發表之間的沈澱。前者甚至不是一天兩天,一週兩週,而是一年兩年三五年的生命累積。</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硯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每個人的特質都是一體兩面的,當一個情人和當一個家人,經營一段感情和經營數十年的人生,是不同或甚至相反的。那最吸引你的,可能在某一天變成你的地雷。</p>
<p>20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再看《接觸未來》,驚訝地發現:原來它不只影響了我看待科學,還有看待夢想,謙卑,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甚至未來等等。如果我心中有一座性格之島,掌管著對生命意義的「信仰」,那座島上一定有一顆光球,是來自這部電影。甚至連我對「電影」這件事深深的愛,都有一部分源自於它。</p>
<p>四十年前的F1安全性遠遠不比今日,死亡率高得嚇人,而這是一群燃燒自己,活在那極度亢奮的生死臨界間,因為接近死亡,更確信自己活著的狂徒。</p>
<p>《終極追殺令》的節奏充滿自信,文戲與武戲的穿插,多彩的角色,和各種人際張力:老成的,溫暖的,喜劇的,虐待狂式的,都幾乎沒有弱項。從頭到尾的密度和戲劇趣味都沒掉下來,這不只是才華,更是靈敏的嗅覺。這是一種想要刻意也辦不到,唯有在創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絕佳狀態中,才能產出的。</p>
<p>透過大量的主觀鏡頭,亦步亦趨的貼近,或說話對方的超大特寫,我們跟著比利感受言語,感受表情,感受那被壓迫,和感受環境。再在這樣的「浸潤」中試著跳脫、思考他的中場戰事。在被當戲偶操縱的過程,比利的腦袋有很多機會放空,他的思緒一直飄回沙場,而透過這些當下和回憶的觸發、連結、對比,李安完成了一趟情緒流轉的脈絡。</p>
<p>這其實是李安探討信仰的故事。但比起辯證信與不信,或神的存在本身,李安所做的更像是創造一個情境來驗證信仰的必要性,信仰的可能性。讓觀眾看到將人從最深的黑暗中拉返,並給予他力量,這件事就是「神性」。所以誕生自人心本身,讓人超越了理性和一般價值範疇,從而自我療癒的這點,正是神性。</p>
<p>每個人的特質都是一體兩面的,當一個情人和當一個家人,經營一段感情和經營數十年的人生,是不同或甚至相反的。那最吸引你的,可能在某一天變成你的地雷。</p>
<p>20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再看《接觸未來》,驚訝地發現:原來它不只影響了我看待科學,還有看待夢想,謙卑,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甚至未來等等。如果我心中有一座性格之島,掌管著對生命意義的「信仰」,那座島上一定有一顆光球,是來自這部電影。甚至連我對「電影」這件事深深的愛,都有一部分源自於它。</p>
<p>四十年前的F1安全性遠遠不比今日,死亡率高得嚇人,而這是一群燃燒自己,活在那極度亢奮的生死臨界間,因為接近死亡,更確信自己活著的狂徒。</p>
<p>《終極追殺令》的節奏充滿自信,文戲與武戲的穿插,多彩的角色,和各種人際張力:老成的,溫暖的,喜劇的,虐待狂式的,都幾乎沒有弱項。從頭到尾的密度和戲劇趣味都沒掉下來,這不只是才華,更是靈敏的嗅覺。這是一種想要刻意也辦不到,唯有在創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絕佳狀態中,才能產出的。</p>
<p>透過大量的主觀鏡頭,亦步亦趨的貼近,或說話對方的超大特寫,我們跟著比利感受言語,感受表情,感受那被壓迫,和感受環境。再在這樣的「浸潤」中試著跳脫、思考他的中場戰事。在被當戲偶操縱的過程,比利的腦袋有很多機會放空,他的思緒一直飄回沙場,而透過這些當下和回憶的觸發、連結、對比,李安完成了一趟情緒流轉的脈絡。</p>
<p>這其實是李安探討信仰的故事。但比起辯證信與不信,或神的存在本身,李安所做的更像是創造一個情境來驗證信仰的必要性,信仰的可能性。讓觀眾看到將人從最深的黑暗中拉返,並給予他力量,這件事就是「神性」。所以誕生自人心本身,讓人超越了理性和一般價值範疇,從而自我療癒的這點,正是神性。</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獨處向來是我們人類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有人陪伴,我們必須學會怎麼跟自己相處,人生才會過得快樂! 真心面對自己的感覺,找到情緒來自哪裡,要把它放回哪裡,這就是我們所要的情商。
Thumbnail
即使我們不可能伶俐到去讀人的心滿我們起碼可以在察覺別人的界線時,尊重那個界線,理解界線的後面,就是屬於對方的空間。 在人際關係裡對別人有期望,完全合理,但請不要拿對別人的期待,來豁免自己的的責任。 我們不一定能讓自己變得非常有趣,可我們可以讓對方覺得:怎麼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感覺特別有趣。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繁富在演化上的代價,人如果不死,只能是細菌般的簡單生物。「生命的權利」不是「生存的責任」。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死亡,甚至協助自殺。親友蒙難,你最少可以同感,還有人擴小愛為大愛。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漣漪效應。
Thumbnail
演化上,樂觀、悲觀各有優點。一個人多樂觀,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結果,不完全是自主的。現代社會不但宣揚樂觀,甚至把苦難當成祝福,這樣的正向熱是錯誤的。個人成長是受難人從經驗裡獲得的,而不是苦難本身預設的目的,何況不是每一個受難人都成長。盲目無稽的樂觀還會延誤病情,延誤臨終的角色。
Thumbnail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Thumbnail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Thumbnail
讀完《陳澄波密碼》兩週了,我還是找不出一個好的切入點來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實在太棒了,不知從何寫起,根本是高中歷史和美術教師必買的好書,更是每一個台灣讀者絕不能錯過的歷史小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獨處向來是我們人類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有人陪伴,我們必須學會怎麼跟自己相處,人生才會過得快樂! 真心面對自己的感覺,找到情緒來自哪裡,要把它放回哪裡,這就是我們所要的情商。
Thumbnail
即使我們不可能伶俐到去讀人的心滿我們起碼可以在察覺別人的界線時,尊重那個界線,理解界線的後面,就是屬於對方的空間。 在人際關係裡對別人有期望,完全合理,但請不要拿對別人的期待,來豁免自己的的責任。 我們不一定能讓自己變得非常有趣,可我們可以讓對方覺得:怎麼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感覺特別有趣。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繁富在演化上的代價,人如果不死,只能是細菌般的簡單生物。「生命的權利」不是「生存的責任」。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死亡,甚至協助自殺。親友蒙難,你最少可以同感,還有人擴小愛為大愛。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漣漪效應。
Thumbnail
演化上,樂觀、悲觀各有優點。一個人多樂觀,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結果,不完全是自主的。現代社會不但宣揚樂觀,甚至把苦難當成祝福,這樣的正向熱是錯誤的。個人成長是受難人從經驗裡獲得的,而不是苦難本身預設的目的,何況不是每一個受難人都成長。盲目無稽的樂觀還會延誤病情,延誤臨終的角色。
Thumbnail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Thumbnail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Thumbnail
讀完《陳澄波密碼》兩週了,我還是找不出一個好的切入點來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實在太棒了,不知從何寫起,根本是高中歷史和美術教師必買的好書,更是每一個台灣讀者絕不能錯過的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