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養兒育女相對論―李偉文×陳安儀―未來family雜誌

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課題,兩位高人氣親職作家暢快對談,分享育兒路上豐富經驗,也提出許多實用建議,值得爸媽借鏡參考。
因為當了爸媽,李偉文和陳安儀從各自的工作領域進入「父母」這個終身任務。兩位高人氣親子教養作家,在《未來 Family》首度面對面談養兒育女的爸媽經,果然激起很多火花。以下是李偉文和陳安儀的精采對談:

安儀,妳從家裡兩個孩子的成長,觀察到男孩、女孩有怎樣先天差異?

陳安儀(以下簡稱陳):我們家的姊姊個性像我,比較中性、粗枝大葉:弟弟則比較謹慎、敏感。儘管姊弟倆的角色不刻板,但女生還是喜歡公主、男生還是熱愛冒險,從這兩個孩子身上,我相信男女差異是與生俱來的。
當他們兩個一起畫圖,姊姊永遠都在畫公主和王子、畫精緻的花邊,弟弟則永遠都在畫暴力砍頭、機器人、大肌肉這些主題。又比如看電影,姊姊遇到動作片就會哈欠連連,她覺得打打殺殺很無聊,弟弟遇到劇情片也完全沒興趣。所以我們家要選一部大家都感興趣的電影,還真是有點高難度。
男生的體力也比女生好很多,常常不是當媽的我可以應付的,所以我幫他加入籃球隊,參加很多體驗營,讓他有機會往外跑。我發現男生比女生容易電玩上癮,就是因為他們天性冒險犯難,但台灣都市缺乏運動空間,男孩們沒機會去爬山、健走,無法在真實世界裡冒險犯難,挑戰自己的體能,只好在電動裡尋求冒險和刺激。
李偉文(以下簡稱李):青少年沒有足夠的空間真的是個問題。我建議可以利用學校的社團,或是現在愈來愈多的共學團體,一起找老師帶孩子到戶外,就能彌補這些部分的不足。
陳:學習上男女也有差異,從我作文班的學生來看就很明顯,有八成男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平均比女生慢了一到兩年,六年級男生的寫作程度,大概跟四年級女生差不多。
男生對於感情描述能力也比較差,我觀察,有六成以上的男生論說文寫得比抒情文好。要她們寫「壓歲錢要落入誰的口袋」、「該不該沉溺3C」這類題目,男生都可以寫得頭頭是道,但是要他們寫一篇「春天的景象」,男生就當機寫不出來了。
李:要男生寫「你感覺怎麼樣」,他們當然完全沒感覺,但你問他「要怎麼做」,他就會很有想法。男生需要行動、要操作。
陳:要男生描述感情寫抒情文,就要不停的訓練、模仿和學習。我會要求學生好開心、好難過、好好玩……,這類空泛的詞不能用,男生就會學習用其他方式來描述。你難過到什麼程度?難過到眼淚快掉下來了,還是被刀割的感覺,還是看到之後眼角酸酸的?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描述,男生就比較好下筆。

教養女兒及兒子方面,在方法上是否應該也要有所差異,兩位認為呢?

李:我始終覺得女孩子比較害羞、保守、低估自己,就算有100%的把握,還是常常躊躇不前,明明考試考得很好還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像男生就算只有10%的把握仍然會去衝撞嘗試,明明考不好還是覺得自己很棒。
所以女兒們無論做了什麼,我都會讚美她們:「哇!做得很好耶!」不過,媽媽因為比較要求完美,給的鼓勵就比較少。比方說女兒做到80分,我會說「唉呦,怎麼這麼棒,做到80分耶!」媽媽卻是板起臉說:「啊,怎麼只有80分?你應該可以做到90分哪!」這也是我們到現在都還要常常溝通的部分。
不過小孩愈大,太太就愈了解我的角色的重要性。女兒在中學階段跟我說,她的好朋友竟然不知道要跟爸爸聊什麼,覺得父女兩個人獨處「實在太尷尬了」,這對我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其實爸爸陪女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我自己為例,我善用很多方法來陪伴,看電影、看小說等,都可以創造很多話題。女兒們在國中階段,因為她們在《聯合報》的好讀周報有個專欄,每個星期都要交一篇文章,這就是我陪伴她們最好的機會,可以一起討論這星期去了哪裡、看了什麼電影、有什麼值得記下來的事情或想法,我們用四年來一起完成這個「每週任務」。
透過寫作來分享真實的生活,這個經驗對於我和兩個女兒實在是太難得了。雖然陪女兒的時間不太多,但因為都是這樣不斷的討論和溝通,所以親密度非常夠。我建議爸爸們可以找到一件和女兒共同完成的任務,一起面對挑戰,像是完成一個科展、寫一篇文章、規劃一次旅行,因為需要很多溝通和討論,對父女關係的建立非常有幫助。
陳:這我舉雙手贊成,而且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女性化的一面,只有爸爸能激發,有爸爸可以包容、撒嬌、讚美的女孩,常常會散發出女性的嬌柔和自信。
我的原生家庭因為爸爸比較嚴肅,從小我最羨慕別的女同學可以跟爸爸撒嬌、抱來摟去,所以自己當媽媽後,特別在意先生有沒有足夠時間陪女兒
孩子還小的時候,先生因為工作關係,長時間不在家,女兒變得跟我很像,比較強悍、中性、這幾年我先生換工作,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就可以明顯看出差別。爸爸在家後,女兒開始撒嬌,父女兩人常常鬥嘴,還會一起去跑步,親近時間變多了,女兒也變溫柔了。爸爸真的很重要,不能缺席。
女兒需要爸爸,兒子當然也需要每天有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其實男孩對媽媽的肢體聯繫需求度很高,只是外表要裝man,有媽媽每天和他抱抱,噓寒問暖,孩子就會感覺很安心。我都要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當一個包容、溫柔的媽媽,讓他學習怎樣保護女生、溫柔的對待女生,這樣他以後扮演男朋友、丈夫的角色時,才知道怎麼做。
孩子小時候,我們每個星期帶他們參加一次「涂大芳自然體驗營」,孩子們每次都很期待,對爸媽來說,很辛苦但也很值得。對我兒子來說,因為他是個比較謹慎、膽子小的男孩,這樣的戶外活動也是push他勇於探索、強健體魄的機會。
現在有人認為,男女如果分班學習,是比較符合先天差異的做法。兩位的看法如何?
李:我主張男女分班。我們期待未來社會男生有女生的特質,可以學會體貼;女生有男生的特質,可以學會不要太依賴。可是男女要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分工的時候男生就會自動做男生比較擅長的,女生做女生比較擅長的,這不就跟我們原先的理念背道而馳?比方男女混合的樂隊,喇叭手一定都是男生,很少女生在那樣的情況下會想去當喇叭手。但如果是女校的樂團,就一定會有女孩子當喇叭手,女生在那樣的情況下,就會去做刻板印象中男生才會去做的事。
另一個就是異性相吸,中學時期正是賀爾蒙最旺盛的階段。面對班上有一半都是會吸引你的異性,這叫青春期的孩子如何靜下心來讀書?
陳:我們以前男女分開不同大樓,男生女生雖然涇渭分明,但女生會一直在討論對面教室的男生;男生只要女生一走過去,就丟掃把。現在的孩子從小男女合班,我觀察反而比我們以前健康耶。單純就是感情很好的哥兒們,我覺得他們的相處比較中性。
不過,我認為男女小學階段應該要分班,因為男生、女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差距很大,男生的語文大概慢一到兩年,而且小學階段男女是互斥的,他們會很討厭對方,女生通常都會比較受老師疼愛,男生則是調皮搗蛋。所以我覺得小學分開是好事,但到了中學,還是需要互相學習。
在青春期確實會異性相吸,但兩性之間的相處需要很多時間去學習。我女兒國中時期很喜歡動漫中的美形男,但看看他們班男生全都臭臭髒髒,她就會知道,男生不全都是她想像中那麼夢幻。
我們那個年代對男生的了解太少,到大學才開始有機會跟男生相處,我反而覺得太晚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