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滿足於現狀的公務員妻子與將升大學的兒子被帶進劇本,布萊德啟程陪同獨子特洛伊(Troy)展開一連串的參觀學校暨面試之旅,腦中斬不斷時時都在爆走的呢喃。這是《人生剩利組》的第一個大段落,介紹了人物、鋪陳了事件,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風格,自編自導還(不意外地)摻了一角的麥克・懷特(Mike White)與觀眾說清「遊戲規則」,讓我們明白這是一部會不停聽到男主角「碎碎唸」的電影,有著大量的口白,以及不時撥弄人心的不諧和絃樂推促著焦慮感,當然,還有麥克・懷特的前作《搖滾教室》(The School of Rock)那般不做作的詼諧,把簡單的劇情說好說滿。
「你有車、有房、工作與興趣相合、生活無虞、夫妻和睦,也栽培出優秀的孩子,有多少人連上述一項都難以完整,還不滿足什麼呢?」這樣的數落,是矛盾的我在深切認同布萊德的煩惱以後,不禁從另一個方向提出的質問。麥克・懷特早有準備回覆觀者必然而生的情緒,於是設定了特洛伊的朋友——一位讓布萊德看見年輕時自己的女大生(Shazi Raja 飾)——這個角色,代替廣大觀眾向他訊問。
跳躍的滔滔細語至此,也要有個了結。這是個人人以「魯蛇」自居的時代,但多半是自我戲謔的「偽」/「微」魯蛇,所以《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裡「I’m not a real person yet.」的精神,可以得到眾多影迷的擁戴。或許,捨棄追求「人生勝利組」的頭銜,換換跑道,擁抱「人生剩利組」的怡然自得,會是我的下一個「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