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積累的兩難:臺北詩歌節實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avatar-img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硬要以一句來介紹Mark Strand的話,他是村上春樹也很喜愛的詩人。他在世時,曾是北美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從頭到尾都是靠著幾個人物的描述與回憶而逐漸立體起來的,這樣的寫作手法,一改羅曼史的浪漫元素,倒有點像是英國古典文學的傳統脈絡,因此阿言德想要說的其實比表面的愛情還暗藏更多的東西,比簡而言之的浪漫要大,比通俗小說還要遼闊。
<p>在跟老屋屋主、家鄉長輩的討論中既然要「用對方習慣的語言邏輯」來讓溝通更有效,不僅讓他重新感受到台語對他個人生命意義上的樸實感,同時重新思考什麼是有效的對話方式。怎樣才能建立關係?「在鹿港,講台語才能進入在地生活。」</p>
<p>歐克里的小說《魔幻年代》以旅行的各種力道,透過八位人物,尤其三個主角,去鋪陳旅行的物理、心路歷程如何改變情緒、環境與命運。八個人物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及國家,有導演、詩人、攝影師、助理……整部小說彷彿畫出充滿了光影疊迭的錯綜圖像,在表面與暗中瀰漫著各種文本、地理、心情、政治、宗教、生死的指涉,鋪陳出疲憊之時的新生命出路。</p>
<p>若能好好掌控那火花,或許就會化為費茲傑羅筆下那華麗非凡、才氣橫溢的文句;但若無力掌控,那火花可能就將化為野火,吞噬自我,也灼傷身邊親近的人。</p>
<p>相較於美國、中國、以及歐洲國家,印度在許多台灣人的眼裡,是陌生而遙遠的。這樣的陌生,來自於資訊的匱乏與破碎,而我們也不太積極地去探究那些未知,畢竟對於這樣一個長期以來被歸類在「落後、貧窮、未開發、教育程度、民智未開」的國度&#8230;</p>
如果硬要以一句來介紹Mark Strand的話,他是村上春樹也很喜愛的詩人。他在世時,曾是北美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從頭到尾都是靠著幾個人物的描述與回憶而逐漸立體起來的,這樣的寫作手法,一改羅曼史的浪漫元素,倒有點像是英國古典文學的傳統脈絡,因此阿言德想要說的其實比表面的愛情還暗藏更多的東西,比簡而言之的浪漫要大,比通俗小說還要遼闊。
<p>在跟老屋屋主、家鄉長輩的討論中既然要「用對方習慣的語言邏輯」來讓溝通更有效,不僅讓他重新感受到台語對他個人生命意義上的樸實感,同時重新思考什麼是有效的對話方式。怎樣才能建立關係?「在鹿港,講台語才能進入在地生活。」</p>
<p>歐克里的小說《魔幻年代》以旅行的各種力道,透過八位人物,尤其三個主角,去鋪陳旅行的物理、心路歷程如何改變情緒、環境與命運。八個人物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及國家,有導演、詩人、攝影師、助理……整部小說彷彿畫出充滿了光影疊迭的錯綜圖像,在表面與暗中瀰漫著各種文本、地理、心情、政治、宗教、生死的指涉,鋪陳出疲憊之時的新生命出路。</p>
<p>若能好好掌控那火花,或許就會化為費茲傑羅筆下那華麗非凡、才氣橫溢的文句;但若無力掌控,那火花可能就將化為野火,吞噬自我,也灼傷身邊親近的人。</p>
<p>相較於美國、中國、以及歐洲國家,印度在許多台灣人的眼裡,是陌生而遙遠的。這樣的陌生,來自於資訊的匱乏與破碎,而我們也不太積極地去探究那些未知,畢竟對於這樣一個長期以來被歸類在「落後、貧窮、未開發、教育程度、民智未開」的國度&#8230;</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