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在地青年的聲音——專訪「阿愷之聲:鹿港放送」作者王麒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隨著那個「乖乖讀書,什麼都不用管」,關心政治就會跟政治狂熱與偏激劃上等號的時代過去,透過公民參與來建構想像的社會,已是今日的顯學。

 

大量青年投入了關心社會的序列,但「關心社會」的定義龐大又模糊。對新社會建設的方式,有時來自對舊體制的破壞或新舊政策的反對,有時是不斷內省舊有的文化並思考轉型的可能。跑在抗爭的最前線,前者往往成為社運明星而具備了更多話語權、更多的版面與影響力;但投身文化建設,努力與進步的價值觀賽跑,希望重新建立家鄉價值的「返鄉青年」呢?

 

raw-image

由鹿港青年組成的「保鹿運動」,定期在街頭討論鹿港的大小公共議題。攝影 / 阿愷

 

處在不那麼激化的事件當中,他們的努力往往只被作為一次性的專題來報導;話題結束後,這些存在於報紙中的人又重新離我們的生活遙遠,仍舊默默努力。

 

專訪之前我讀過阿愷的文章,偷看過他的臉書發文,聽過他的聲音。很多問題在他回答前,就知道應該會有什麼樣的答案。不過對待一個活生生的人,比起制式答案,我更希望挖掘的,是一個把心力放在藝術跟設計這些「創造」面的大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回頭」檢視自己家鄉舊有價值,並重新定義的返鄉青年?他在SOS想做些什麼?他對鹿港做的這些,又能夠給讀者什麼樣的參照意義?

 

回到了鹿港,才發現自己對家鄉很陌生

 

碰面前仍有著許多想像,實則他只是跟臉書大頭照一樣的青年——身材高瘦,表情誠懇而親切——如果那雙眼睛裡時不時透出的認真感不要出賣他的話。接過我遞去的訪談問題,他低頭看了看,笑得有點害羞,接著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男生就是要讀理工啊。」早在彰化高中時期,阿愷就意識到社會對男性的刻板期待。即使他對音樂與攝影開始產生興趣,仍然不得不在「為什麼要讀書」的自我探問下,很實際地選擇理工科。這個時候的他,已經開始在網誌上寫古典樂評論,並在教室日誌上畫插畫而成為風雲人物。多才多藝如他,大學就讀高師大工業設計系,因為覺得能在理工跟設計中取得平衡。但他人生真正的分水嶺,是2013年的一場失戀。

 

raw-image
 認真回答問題的阿愷。攝影 / 葉菀菱

 

「那時候我21歲,失戀了,想做一些讓自己振作的事情。想了想,就來辦個攝影展吧。」從溫州街的藝廊開始,他常常被問:「你從哪邊來?」而第二站高雄,原以為是很熟悉的地方,卻意外親臨了哈瑪星的抗爭,在老地方的文化保存與觀光需求的衝突中,彷彿看到了故鄉的影子。展期的尾聲,大學畢業的阿愷回到家鄉,赫然發現自己對鹿港其實很陌生。

 

「等待入伍是很奇怪的狀態......工作也不敢找,整天在大街小巷閒晃。這段時間我看到的是作為觀光景點、人群來來去去的鹿港,老房子不斷被拆遷,甚至原有的道路也被都更、拓寬,總覺得有什麼不對。直到認識『保鹿運動』的朋友,跟他們一起用鹿港腔台語聊天,用台語的角度思考,才發現『學校教的講話邏輯』跟『鹿港人式的思考邏輯』是差很多的。」阿愷說:「很常有耆老講完台語俗諺後想請他『再說一次』的經驗。但我開始說台語,不是因為想把這些俗諺語,作為有趣的語言材料去保存;而是語言必須要透過『講』,才會有意義。我希望能夠從自己做起。」

 

都更或保存?當地人對空間的不同想像

 

離開過家鄉,所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故鄉的可愛;但許多土生土長的鹿港人,感受到的卻是家鄉從交通到環境的不便利。阿愷積極參與的「保鹿運動」,就是在跟鹿港當地居民溝通,希望由下到上重建當地文化共識的活動。對話對象從家鄉耆老到鄰居,朋友圈到家族內部,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讓年輕人試圖使力的過程顯得很「精彩」。

 

除了保鹿運動,他還拍攝了一系列以「鹿港之醜」為主題的照片,批判過度強調進步與觀光的思維下,傳統的歷史空間遭遇了怎麼樣的困難:「『回到』鹿港,是我的社會意識啟蒙處。大家都認同鹿港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地方,但為什麼這些歷史跟文化正在一點一點地消失呢?」

 

raw-image
鹿港的船仔頭。攝影 / 阿愷

 

從對藝術的追求轉向到公共環境議題,除了攝影展,阿愷認為跟他在街頭進行音樂表演時演奏台灣民謠也有關係;把思考層次從藝術帶到了生活,過程甚至沒有什麼掙扎,反而使他意識到:「讀工業設計不一定要做工業設計。我可以把所學貢獻出來幫助更多的人。」

 

當老街巷冒出「不鹿港的」新式建築,甚至許多老屋屋主都對舊屋翻新很熱衷,面對他們「不然你來住住看」或者「這是我家,你憑什麼管我」的異議,阿愷保存歷史空間的論述顯得很無力。更糟糕的是,比起近年政府都更案常見的民眾抗爭,要說服屋主不隨意拆遷私有房屋既在媒體議題上吃力不討好,甚至不見得被當地的鹿港人諒解。

 

這些問題反映的,即是不同世代人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曾經以肉身阻擋怪手的經歷,更讓阿愷對求知的慾望顯得迫切:「這就是我當時決定要讀城鄉所的原因。平常你可能不在意這些老屋,但作為在地人,如果想到這是你家幾代人每天經過的地方,而這份地景就要消失了。我不禁想問,是否當代人否定了過去的美學?但是當代人也沒有創造新的美學,只是不斷引入外來的設計。我學得越多,越覺得這背後一定有什麼邏輯在運作,不是單純只是否定這麼簡單。」

 

在鹿港,講台語才能進入在地生活

 

他進一步說,他去京都旅行的時候,看到日本人對老年人的主動禮讓與文化,推動自己對鹿港的反思:「台灣是一個適合終老的社會嗎?如果有一天,我80歲了,卻眼睜睜地看著我從小每天經過的巷弄消失了,是不是也在否定我生活過的痕跡?」

 

阿愷提到,這也是促成阿愷之聲的契機。在跟老屋屋主、家鄉長輩的討論中就是要「用對方習慣的語言邏輯」來讓溝通更有效,讓他重新感受到台語對他個人生命意義上的樸實感,同時重新思考什麼是有效的對話方式。怎樣才能建立關係?「在鹿港,講台語才能進入在地生活。」

 

raw-image

鹿港舊街區的巷弄間,四處可見的傾頹老屋。攝影 / 阿愷

 

想起從小在家裡的時鐘工廠幫忙,他發現老鹿港人的資訊接收方式並不像城市生活這麼快速而統一:「老一輩的人接收資訊都透過地下電台、地方報紙,甚至不是三大報。」

 

有了這個點子,他練習一個人對電腦錄製阿愷之聲:「有很多文史學者已經針對鹿港整理出珍貴的文史文獻,但我沒有看過其他人用這樣的方式談鹿港。」

 

「以老屋的議題為例,這其實反映了鹿港聚落文化跟就業生態的改變。」阿愷提到,早期鹿港的庶民多以討海為生,後來隨著海岸生態改變後,許多漁民改行至木工業。鹿港整體的社會型態從大家族變成小家族,有一些老屋也在後代分家後有著產權問題,這一些社會變遷歸納起來很像是冷冰冰的歷史,其實跟他的家族史有密切的相關。他曾經在鹿港田野的過程中,發現一段木工業集體罷工的事件,卻意外得知作為木工代表向資方談判的,正是自己的外公。

 

「我媽媽的大哥看到這篇文章後一直跟我說謝謝,謝謝我把這樣一件事寫出來。」因為一篇文章,不僅獲得了家族中長輩的肯定,阿愷說他最大的收穫是從此之後,他寫的文章、電台的內容也被持續地注意:「就是這些故事串起了鹿港,同一個巷弄裡的人因此有了認同關係,才能讓鹿港成為一個『廣義的家』。」

 

「我想透過阿愷之聲,重新建立屬於這一代的史觀」

 

或許從鹿港小鎮到都市求學,亦是阿愷更珍惜鹿港獨特性的原因。閒聊的時候他向我提到,鹿港人的概念是「我們都住在地基主上面」,所以當他居住在台北的公寓裡,面對不接地的居住空間總覺得很不踏實。

 

「返鄉青年一點都不好玩。人們常常忽視保存是一個政治性議題的本質,而當我們為了保存發起運動,更容易內耗每個人之間的關係。」阿愷強調,這早已不是羅大佑唱〈鹿港小鎮〉的悲情鄉土年代,比「返鄉」這個動作更重要的是要「做什麼、怎麼做」。但是很多返鄉的人想做的事情一點都不「地方」,外界對於觀光地老用建設的進步思維在打量也讓他很不舒服:「大家都在享受城市化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卻沒有想過,這些便利是我們要拿一些東西去做交換的。以語言為例,我在台北生活以後,發現不同地方來的人講的台語都是一個樣子的,甚至大家不約而同地不講台語。台語在城市被『均值化』了。」

 

raw-image
笑得開懷。攝影 / 葉菀菱

 

「而我想談的,是去中心化的。」想要擺脫「台北觀點」的阿愷在SOS推播「阿愷之聲」,希望透過台語跟在地觀點的結合,促使大家「去一個地方看風景」。

 

「地方的議題不只是地方,地方面對的問題,往往是整個台灣,乃至全球的國際社會互動下的結果。」而面對這些結果,阿愷做的事情顯然是逆流而上:「我想講一些給所有人的故事,又新又舊(註1)。我有很多前人整理過的資料,也想要提供給沒有來過鹿港的人一些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像是鹿港作為一個港口,他的特色在哪裡?某些舊地名(如:船仔頭)的成因是怎麼來的?鹿港的很多文化例如『巷子內』的商店、祭典、神明暗訪⋯⋯」這一些在(他口中不斷跟法規對耗的)運動中無法回應、梳理不出來,卻又象徵著某些價值的「庶民的故事」,都被他變成了節目的單元。

 

「使事情被看見之外,還要有『累積』。我想要透過阿愷之聲,讓人們重新去認識自己的故鄉,建立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史觀。」阿愷說。

 

如果有機會,願意為讀者導覽鹿港

 

考慮在碩士畢業後回到故鄉,阿愷顯然是那種不管有沒有讀者訂閱或贊助,仍然會繼續做下去的那種人。他對待這份志業的動機如此強烈而明確,我更好奇對他而言,SOS提供他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那阿愷能為付費訂閱的讀者多做些什麼?

 

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一個多小時以來對理想與正義侃侃而談的阿愷突然卡住了幾秒鐘。然後誠懇又簡單的說:「我真的很感謝讀者願意支持我。我想,我只能寄送一些家鄉的明信片來回報。或者,親自為他們導覽鹿港,請他們喝一頓下午茶......」

 

還是想身體力行地回到家鄉啊。我想這就是阿愷吧,無論如何都把故鄉放在第一順位的他。

 

註1:阿愷這邊說的又新又舊,是指他把舊文史資料整理後提供新的詮釋,希望到鹿港旅遊的遊客跟老鹿港人都可以重新檢視舊資料的價值。這邊原汁原味的保留他的口語。

 

支持、訂閱阿愷之聲:

raw-image

 


 

撰文:洪崇德

編輯、攝影:葉菀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看《台語解放記事》這本書的過程時滿有感觸,一方面是剛看完《【東歐百年史】共同體的神話》,該書講的中東歐族群與語言複雜糾結的歷史,常常讓我對照起台灣情形,也可以跟本書討論各種議題相對照,另一方面讀本書時,更加喚起了我過去的經驗。
Thumbnail
看《台語解放記事》這本書的過程時滿有感觸,一方面是剛看完《【東歐百年史】共同體的神話》,該書講的中東歐族群與語言複雜糾結的歷史,常常讓我對照起台灣情形,也可以跟本書討論各種議題相對照,另一方面讀本書時,更加喚起了我過去的經驗。
Thumbnail
人生近半百的年紀,總有些事想做,有些人想找,但遲遲沒有動作,一直停留在想想!不過年紀不斷提醒自己,有想找的人就趕快去找吧!有想見的人趕快去見吧!失去聯絡已久的朋友,總希望能知道對方現在過的如何?在做什麼?想好好聊聊這人生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人生近半百的年紀,總有些事想做,有些人想找,但遲遲沒有動作,一直停留在想想!不過年紀不斷提醒自己,有想找的人就趕快去找吧!有想見的人趕快去見吧!失去聯絡已久的朋友,總希望能知道對方現在過的如何?在做什麼?想好好聊聊這人生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假日的美好生活之一就是逛市場,這位少年家把市場逛到極致, 還可以讓外國人看見台灣的美好,真的讓人激賞。 到市場不是只有吃美食,還是很多知識的入口網, 尤其看到職人的工作態度,學都學不完呢! 他的愛從家鄉出發,越在地,越國際。 看似身上充滿了各種矛盾的因子,30幾歲的年輕人,卻裝扮成像鄉下的阿公;有企
Thumbnail
假日的美好生活之一就是逛市場,這位少年家把市場逛到極致, 還可以讓外國人看見台灣的美好,真的讓人激賞。 到市場不是只有吃美食,還是很多知識的入口網, 尤其看到職人的工作態度,學都學不完呢! 他的愛從家鄉出發,越在地,越國際。 看似身上充滿了各種矛盾的因子,30幾歲的年輕人,卻裝扮成像鄉下的阿公;有企
Thumbnail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Thumbnail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Thumbnail
阿潮是一位攝影師,拍攝項目主要跟農業與記錄相關,出身在南投的他,長大後在城市生活過後,卻開始意識到鄉鎮的魅力,開始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深耕,推廣家鄉的文化。
Thumbnail
阿潮是一位攝影師,拍攝項目主要跟農業與記錄相關,出身在南投的他,長大後在城市生活過後,卻開始意識到鄉鎮的魅力,開始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深耕,推廣家鄉的文化。
Thumbnail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Thumbnail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Thumbnail
阿勇第一次來讀書會的時候雖然遲到,一開口卻是令人驚豔的流暢中文,在中國人耳裡聽來,阿勇的口音或許比我這個一口軟軟南方腔的台灣人更符合他們標準的普通話。(但其實在國外聽了各種腔調的中文比較過後,我真心覺得台灣人的中文好~好聽,好~順耳←自我感覺很良好)
Thumbnail
阿勇第一次來讀書會的時候雖然遲到,一開口卻是令人驚豔的流暢中文,在中國人耳裡聽來,阿勇的口音或許比我這個一口軟軟南方腔的台灣人更符合他們標準的普通話。(但其實在國外聽了各種腔調的中文比較過後,我真心覺得台灣人的中文好~好聽,好~順耳←自我感覺很良好)
Thumbnail
我們彼此的母語(臺/客語)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以極快的方式消逝著,先不論城市,單就我們所出生的城鎮裡,這個「講母語的環境」其實正從家庭、學校到公共空間中劇烈的改變著,這背後所引動的,是一股從地方、城市到全球化的結構性力量,等待我們正視...。
Thumbnail
我們彼此的母語(臺/客語)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以極快的方式消逝著,先不論城市,單就我們所出生的城鎮裡,這個「講母語的環境」其實正從家庭、學校到公共空間中劇烈的改變著,這背後所引動的,是一股從地方、城市到全球化的結構性力量,等待我們正視...。
Thumbnail
這輯阿愷之聲直播放送,阿愷很榮幸邀請到楊邵翰與他的朋友們楊竣宇、許洲豪來到節目現場,他們是在王爺廟邊大漢的少年,對傳承廟宇文化與改善社區環境懷著熱血的抱負,究竟他們平常時頭殼內都在想些什麼咧?
Thumbnail
這輯阿愷之聲直播放送,阿愷很榮幸邀請到楊邵翰與他的朋友們楊竣宇、許洲豪來到節目現場,他們是在王爺廟邊大漢的少年,對傳承廟宇文化與改善社區環境懷著熱血的抱負,究竟他們平常時頭殼內都在想些什麼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