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6/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史上的今天】端午節為什麼也是詩人節?

五月五,過端午。端午節在東亞地區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節日,包含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中國等地區,以及台灣的華人社會,都會過端午節。很多讀者應該也都有一個印象,端午節也是「詩人節」,主要意義是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是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可以肯定是從屈原時代以前就開始了。日本、朝鮮半島、琉球、越南等地,雖然都會過端午節,但都和屈原關係不大,甚至毫無瓜葛。

我也是看了「國語課本」才知道

雖然,屈原投江而死的故事和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是怎麼逐漸附會、混淆合一的,還不是很清楚,但根據考證,端午節紀念屈原最晚出現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朝。那為什麼是南朝的梁而不是北朝國家?北朝國家當時受非漢民族統治,而屈原是南方楚地人,他的故事在中國南方的部分地區流傳的比較廣,也許這個直觀式的答案接近於正解的一部份。
甚至在中國及台灣各地,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這天也未必是重要的。這件事,看一下維基百科就可以大致瞭解,可見屈原故事在民間文化中並不是處處普及、在各地都受到重視。當然屈原在文學上很重要,但那是知識份子的事。這一點,溫宗翰的這篇文章有個很清楚的例子:
有一年我在永康進行端午習俗訪談,一位長者興高采烈地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才誕生,當時我訪遍全臺長輩,除非是受過教育者,否則幾乎無人知曉屈原是何人。我正詫異他資訊從哪裡來時,他隨口便告訴我,是一本書上所寫。當他辛苦翻出來以後,這才發現,原來是他孫子的國語課本。
端午節這天,詩人原本不重要(至少不是對每個人都重要),那端午節是怎麼成為詩人節的?
  • 屈原表示:不要亂餵食。陳洪綬畫作 @維基共享,公有領域

千年傳統,半新發明,被國民黨帶來台灣

端午節又是詩人節,是一項現代的發明,是一群知識份子的發明。
1940年的端午節,中國重慶舉辦了一場紀念屈原的詩歌朗誦會,主辦者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之所以叫「抗敵協會」,是因為中國和日本正在戰爭──會中有人提出將端午節訂為詩人節的構想。於是在隔年的1941年,舊?中國的詩人節就正式誕生在這個世界啦(雖然之後也有點爭論就是)。
而且當時算是相當風光,由大作家老舍主持,當時中國的監察院長于右任、教育部長陳立夫、中國國民黨宣傳部副部長梁寒操馮玉祥將軍都出席。所以詩人節和端午紀念屈原這回事,就是中國國民黨帶到台灣之後灌輸的。
為什麼選(跟屈原有關係的)端午節當詩人節?為什麼選擇屈原,當作代表性的詩人?看了前面一段自然不難猜出:因為屈原是個「愛國詩人」。在連年戰爭、未見戰勝希望的狀態下,沒有比「愛國救亡」更重要的精神口號了。
但是愛國詩人又不只屈原一個,起碼也還有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等(基本上受到外敵極大威脅,才會出現所謂的愛國詩人;所以這三個都是南宋人),選擇屈原自然還有些文學上的理由:屈原是楚辭──詩經外最重要且古老的中文古典(詩)文學──最主要的作家;而詩經中的詩作者是誰,幾乎都不可考,所以屈原實際上是中國文學史上名字作品生平都為後人所知的第一個詩人。而這個史上第一人為什麼是屈原,多少也是因為他身為貴族、政治家的身份,如果他是平民百姓,恐怕會和那個唱越人歌的人一樣,沒人知道他是誰。
除了前面這兩個理由,即使屈原和端午節的連結並不是遍達各地,至少他和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已經有了一套串連的說法,直接利用這個民間極為重要的節日,比起憑空創造一個節日自然要好得多。
  • 連google都知道端午節好重要。

先不管有沒有讀詩,你吃過粽子了嗎?

現在詩人們怎麼過詩人節?
夏宇1982年的〈詩人節〉(收錄於《備忘錄》)以一種獨白的語氣,寫說「詩人節/唯一不想做的事/就是寫詩」,倒是想剪剪頭髮、做些生活瑣事。
我覺得這個想法蠻健康的。對詩人節這回事,屈原說不定也會覺得「干我屁事」。
但不管屈原怎麼想,詩人節已是趁亂告白舉辦一些文學活動的時機,也是各大通路鼓勵大家讀詩、刺激一下書籍銷售的好藉口──基本上詩人們也不會反對多賣幾本吧?所以這也算好事一件。
總之,雖然有點想說「請把端午節還給端午節」,不過不管你讀不讀詩、是不是詩人,都一起好好吃個粽子好好休假吧!
cegoh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 撰文:蔡飴珊、陳大中
  • 編輯:宅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