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成功人際關係的秘笈(一):藏拙與發光

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早期年代,大概因為社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基本上孩子都被培養成比較傾向「安守本分,固守本位」的態度,還經常會被提醒「謙沖為懷,避免強出頭」。我們時時受教說,只要你埋頭苦幹,遲早一定會受到賞識提拔的。
這是很好的人文基礎。可是西風東漸之後,尤其身居國外的華人,感受到外國人強調突顯個人表現、才得以迅速脫穎而出的文化,與吾等所熟悉的謙讓文化實在有所不同。當我們發現,自己跟老外或同儕,尤其是印度人,除了在工作能力的競爭之外,還得在表達上展現義無反顧、當仁不讓的態度,我們的文化也因此面臨劇烈、大幅的挑戰與改變。

新世代已沒有慢慢表達的空間了?

年輕一代的朋友對「強力表現自己」的風尚與需求比較習以為常,認為那是生存競爭的基本要項。尤其在這個新世代,大家都全年無休隨時連結隨時分享,現場直播都太基本啦,哪還容許你慢慢吞吞地,動不動欲語還休?
可是,是否目前整個文化都變成「不管有無內容,只要用盡各種辦法或手段出噱頭,就會有發光機會」的思維?
  • 在這個時代,怎麼做才會有好的團隊文化?
爭出頭、搶發光,數代之前還得憑能力,後來,競爭卡位搶風頭的標準變成比聲音大小、吵鬧多少,晚近則幾乎演變成憑惡搞、閙噱頭,就可以是標題人物。這一切,就只為當晚電視片段與明天報欄一角的半晌風騷。如此積非成是下來?「價值觀」非常不同了。

搶風頭的人,其實很可憐的

有真才實料的人不需憑作怪來譁眾取寵,贏得「發光」。但缺乏核心價值的人就永遠只能沾他人光采,或扮演穿花蝴蝶,玲瓏四面來立足。為什麼有些歌演藝不佳的明星,得靠著奇裝異服或聳動言行,來掩蓋他們本身缺乏才華?為什麼內心不夠充實的人,必須靠臉孔舌頭打洞穿環等誇張外表或驚人紋身,才覺得自己有價值?這些都是「發光文化」中的副產品。
將這個趨勢延伸到企業或職場中,這樣的副產品經常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在群體裡,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共處共事,當其中有人總是憑權術手腕卡位爭功時,旁邊能幹的人,輕則黯然退避,重則對抗分歧。
我們不時會看到,往往也要與如此的人物共事或同處,也許是他們內心自卑面的反向表現,他們有非常強烈的發光需要。好像他們若不是群體的中心人物或眾人的關注焦點,便十分缺乏安全感,便很自然地要來奪取中心位置。然後很有趣的是,凡是向團隊報告好事或向大家邀功的英雄事蹟,都由他來做,其他糗事或平凡俗務,便推給別人或屬下去張羅。劣幣驅逐良幣,始之於此。
如此情況下,其他有內容但習於謙讓的同事,就不知不覺間選擇藏拙——也就是藏鋒斂鍔——不與他爭了。一個很好的團隊,在某個人舞權弄勢之下,變成他的個人秀。其他有實力的人,只好掩蓋自己抱負,不免成了縮手旁觀的角色,任由這卡位風光的人以天下唯我獨尊的姿態縱橫。這樣一來,平白浪費了團隊的其他大好資源。
  • 若想一人攬盡風頭,輕則讓團隊他人黯然退避,重則造成對抗分歧。

團隊的發光,才是雋永價值

朋友們,如果你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或你猶不自知是此類「獨領風騷」的人物,咱們該如何處理呢?
  • 只有團隊發光,才是真正的發光。個人的發光,應該也只是策略上用來幫助團隊與企業的。如果你稍微還能自省,當察覺整個團隊不知何時只剩下你一人的聲音,不必沾沾自喜,反而要警惕了。
  •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與貢獻,不要因為風采讓人寡佔了,你便自動退縮。要知道眾人眼光是明智犀利的,誰有幾把刷子,別人嘴巴不說,心中卻十分有數。千萬別因噎廢食,委屈自己。
  • 藏拙或發光,完全反應個人內心的修為與團隊環境。鼓勵及允許每個人發光,絕對是培養人際關係與經營公司團隊最好的道路。對那種永遠過度需求眾人關注、非吸收所有光采不可還執迷不悟的人,長遠下來恐怕不適合好團隊,不妨敬而遠之。
  • 你的核心價值,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歧視的,你有責任讓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所以,假如你發現競爭者不斷地在破壞、妨礙你時,請清楚地瞭解,那是因為你的競爭者已經看清你的「厲害」,發現你遠勝於他的價值。感到被你嚴重威脅的壓力,大概他也很不好過?當仁不讓地讓你核心價值自然流露,大方地表現呈現自己,所有矮化或委屈你的動作,便不攻自破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林富元,矽谷天使投資人,也是一生從事搖滾樂團表演的音樂家。在未來世代,若你仍是個墨守成規的乖寶寶,當心機會從你身邊溜走!透過我的人生分享,一起破解走在他人前端的秘密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