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實質:瓦解宗法家族,建立國家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五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今天,僅將「五四」命名為青年的節日局限了。當然,官方對「五四」的歷史定位還是非常高的,稱之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並用之來劃分歷史時期,「五四」之前是近代史,「五四」之後是現代史。
今天對「五四」運動的認識存有較大的分歧。除了官方的正統敘述,還有認為「五四」運動的實質是反傳統的看法。前者肯定「五四」運動,後者否定「五四」。
以我之見,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我認為,「五四」運動與其思想前導「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旨在瓦解宗法家族的權力結構與建立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及權力,兩者相互呼應。就反對儒家「孝」的價值和瓦解宗法家族的權力結構來說,可稱之為反傳統,但建立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及權力卻是儒家「忠」的價值的變形和強化。就官方的「愛國主義」評價而言,其內涵確實是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但「愛國主義」卻是的對國家主義的正面肯定。而如果以中國人在近現代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和取得的進步而言,選擇國家主義無疑是失敗的,應該予以否定。
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既有反傳統的一面,又有繼承和延續傳統的一面。我稱之為「只反父權,不反君權」。考慮到中國歷史的總體趨勢,在「家」與「國」之間,不斷削弱個人與家庭的聯繫而增強與國家的聯繫,應該說「五四」運動在根本上延續了傳統文化價值和政治制度。這個大的脈絡是很清楚的,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郡縣制到党國制,個人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家權力的管轄而越來越少地受到家庭權力的管轄。在二千多年的郡縣制中,朝廷的權力也是越來越趨於集中和加強。
近代中國在受到西方列強的侵入後,提出的基本命題和終極命題就是如何強國。在「家」與「國」之間,在「孝」與「忠」之間,近代知識精英提出方案是舍家而強國,丟車而保帥。
歷史學家蔣廷黻在他的《中國近代史大綱》總論中寫道:「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所以在十九世紀初年,西洋的國家雖小,然團結有如鐵石之固;我們的國家雖大,然如一盤散沙,毫無力量。」「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孫中山在他的《民權主義》第二講中也講道,「在今天,自由這個名詞究竟要怎麼樣應用呢?如果用到個人,就成一片散沙。萬不可再用到個人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要這樣做去,便要大家犧牲自由。」
新文化運動宣導的民主與科學,打倒「孔家店」,其目的都是為了將個人從宗法家族的管轄與束縛中解放出來,從「父權」和「夫權」中解放出來,而投身於國家主義的話語和權域中。個人自由並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目的,而僅僅是從宗法家族掙脫出來而投入國家主義懷胞中的中轉站和空檔期。國家主義才是新文化運動的目的。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青年學生才可能投身於爭取國家利益,促使國家強大的政治運動中去。應該說,「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的初步確立,成功地將「忠君」轉化為了「愛國」。
當時的知識精英並沒有採納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而只是將之作為消解宗法家族權力的口號。這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大的失誤。他們沒有認識到,自由平等才是最根本的價值。為了去除西方列強對中國主權的限制,他們寧願犧牲個人的權利而要成全國家的權力;他們寧願受到更多的壓迫也要國家的完全獨立,而不受西方列強所強加的規則的束縛。
自由主義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沒有得到確立和普及,使得中國人只能在傳統的「孝」與「忠」之間選擇,在「家」與「國」之間選擇。如果從中國人與「家」和「國」的關係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近現代歷史就可以一以貫之,那就是個人越來越受控於國家。共產主義不過是國家主義的極端形態。一旦選擇了國家主義,共產主義就是必然。
無疑,在國家主義的旗幟下,哪一派政治力量更能增進國家的權力,哪一派政治力量就能最終獲勝。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形態為共產黨提供了組建國家權力的強大載體。國民黨提出的「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對列寧式政黨的精髓提煉得相當準確,但它是中途改組,實際上做不到。而共產黨一開始就是這樣,由小到大,通過不斷的內部清洗而建立起了一個凝聚力相當高的強大組織。國民黨敗于共產黨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共產主義與國家主義並不矛盾。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學說雖然主張「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但在實踐中,共產主義卻是為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服務的。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所有各國共產黨,為了獲得蘇聯的支持,都只是表面上放棄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甚至會犧牲局部的國家利益,但最終的目的和歸依卻是國家主義。從組織形態上來看,共產主義也是國家主義極端形態。
中共建政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從歷史的延續性來看,都是在完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出的任務和開啟的歷史進程。宗法家族權力結構的消解自「五四新文化」始,到「土改」而完成。在中共的「階級鬥爭」理論中,擁有宗法家族權力的鄉村士紳屬於「地主階級」,遭到了全面鎮壓。文革批孔和「五四新文化」批孔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削弱與消除個人與家庭之間聯繫,而加強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繫。在文革中,毛加強了偉大領袖和偉大導師「君師合一」的地位,達到了權力的頂峰,超過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個人不用聽從父母和老師,完全聽領袖的就是了。
目前看來,宗法家族結構的解體和相應的國家權力的全面深入覆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後果。在國家主義的號召下,完成了將「一盤散沙」聚集起來的歷史任務,應該說是實現了其目標。對於投身於這一進程的仁人志士和知識份子而言,可謂是「求仁而得仁」。但國家主義雖然能基於中國人口的眾多和領土遼闊而迅速地形成強大的力量,以抵抗外部威脅,但它是以削除個體差異和自我摧殘為代價的,不能產生活力和創造力,必定不能保持長久的強大,是短暫的。「一盤散沙」聚集起來仍然是沙,而不是由具有主動力和創造力的個體構成,完全依賴於聚集者--領袖的捏塑和搬弄。
中國近現代選擇國家主義的原因何在?在於其抗拒和排斥西方文化。如我在《革命的工蜂:李玉和--<紅燈記>對家庭的解構和重構》中所言:
「近現代中國面對比它強大得多的西方文明,感到深深的恐懼。但它自身以『忠』,『孝』為根本的文化價值及相應的社會結構無法容納以個人主義價值為中心的西方文化,它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根本價值,而融入西方文化。所以,它採取的策略是選擇性地吸納西方的東西以求用最小的調整來保持自身的穩定、和與外部的平衡。總體上對西方文化是排斥的。這種恐懼和排斥是如此的深沉、強勁與持久,以至於在中國近現代的各個階段都有強烈的表現,如過去的『義和團』,現在的『糞青』」。
「《紅燈記》通過藝術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向觀眾灌輸這樣一種家庭或者說是社會結構模式的用意何在呢?那就是要解構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結構,而代之以『階級情感』為紐帶的家庭結構,所謂『舍小家,顧大家』,『革命的大家庭』之類的說辭。它要求國民放棄基本的需求和功能,犧牲生命來形成國家的力量。如果說傳統中國是『家國同構』,那共產中國就是「家國一體」,妄圖將整個國家打造成一個大家庭」。
因而,近現代中國在受到西方的衝擊後,並沒有改變歷史的方向,仍然沿襲了傳統的價值和專制制度,只不過形式上有了較大變化,由郡縣制升級為黨國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過是以一種異化的形式對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拒絕。比較諷刺的是,西方的技術組織手段卻為中國的專制升級提供了條件。利用從西方傳來的交通通訊等技術,中國才能建立起覆蓋到基層的政權體系,比郡縣制的「皇權不下縣」更深入了。
為什麼會如此呢?蓋因中國人始終未能賦予個人以獨立的價值,個人的價值只能來源於與其它人的關係。在這樣一種價值觀下,技術的進步將更有利於加強專制權力而不利於增進個人自由。中國人建立不起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自治權力,除了依賴于血緣宗親權力與專制權力之外,沒有其它的選擇。當組織與技術手段提供了可能時,它更傾向于增強專制權力。由分封制升級為郡縣制如此,由郡縣制升級為黨國制也是如此。所以,「五四新文化」是中國歷史進程在原有方向上的繼續展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題中之義,外來的影響只是一個刺激因素與提供了手段。如果沒有西方技術手段,中國社會就會一直陷於同樣水準的週期性的閉環。
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和鎖定了中國近現代歷史路徑。自此之後,一切都沒有懸念。即使因為偶然的事件偏離了原有軌道,也會在基本力量的作用下回到原來的軌道。中國在近現代選擇馬克思主義不是憑空發生的,在此之前,國家主義已為它的引入做好了鋪墊。即使共產黨敗於國民黨,也會有另外的力量,或產生于國民黨外部,或從國民黨內部分化出來,來完成建立全能的國家主義和擺脫西方列強控制這一歷史任務。
百年將到,今天我們反思五四,我以為最關鍵的還是思想啟蒙。價值觀決定一切。價值觀對了,最終就能實現社會公正,人民富裕,國家強大;價值觀錯了,無論怎麼努力奮鬥,最終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2017年5月4日
首發《民主中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分親疏,定貴賤」是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元價值。它是從「天人合一」觀中推演出來的。《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這一段話,則是「分親疏,定貴賤」出處。
「革命」可以看成是一項風險和收益無窮大的風險投資。「共和制」也可以看成是個風險項目。這樣,就可以將孫中山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行動,看成是將一家私人性質的家族公司改造為具有公眾性質的股份公司的改制活動。以此來分析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其歷史地位。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党国制。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一、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倒退 二、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顯示習近平要搞終身制 三、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表明這一憲法條款有實際的約束力 四、習近平為何要搞終身制? 五、習近平為何如此在意國家主席一職?與他的基本政策 六、习近平如何能够集中权力(补充)
<p>中國當然有其特殊性,歷史文化傳統悠久,國體龐大,國情複雜。因而任何新的轉變都異常困難與緩慢。但是,特殊性並不是拒絕改變的理由。憲政民主制度當然也會因國家而有所差異,但在憲政民主之外不應當有特殊性。</p>
「分親疏,定貴賤」是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元價值。它是從「天人合一」觀中推演出來的。《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這一段話,則是「分親疏,定貴賤」出處。
「革命」可以看成是一項風險和收益無窮大的風險投資。「共和制」也可以看成是個風險項目。這樣,就可以將孫中山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行動,看成是將一家私人性質的家族公司改造為具有公眾性質的股份公司的改制活動。以此來分析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其歷史地位。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党国制。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一、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倒退 二、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顯示習近平要搞終身制 三、廢止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表明這一憲法條款有實際的約束力 四、習近平為何要搞終身制? 五、習近平為何如此在意國家主席一職?與他的基本政策 六、习近平如何能够集中权力(补充)
<p>中國當然有其特殊性,歷史文化傳統悠久,國體龐大,國情複雜。因而任何新的轉變都異常困難與緩慢。但是,特殊性並不是拒絕改變的理由。憲政民主制度當然也會因國家而有所差異,但在憲政民主之外不應當有特殊性。</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六四天安門35週年的到來,國際社會紛紛悼念這場歷史性的事件,但中國大陸卻依舊嚴密封鎖相關信息,嘗試抹滅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在這個重要日子,各地的中國異議人士、活動家和藝術家採取創新的方式來紀念這段歷史,保持這段歷史的記憶,同時也呼籲對人權和民主的追求。台灣又是哪個政黨與政治人物最早發文呢?
Thumbnail
三十五年前,北方廣場:示威、武力鎮壓、流亡。 三十五年後,南方小島:廿三條、惡法鎮壓,噤聲。 南方島國:改革法,然後呢? 公元一九二零至二一年,「新青年」思想分歧,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 百多年後,馬列和自由主義仍然在角力⋯⋯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六四天安門35週年的到來,國際社會紛紛悼念這場歷史性的事件,但中國大陸卻依舊嚴密封鎖相關信息,嘗試抹滅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在這個重要日子,各地的中國異議人士、活動家和藝術家採取創新的方式來紀念這段歷史,保持這段歷史的記憶,同時也呼籲對人權和民主的追求。台灣又是哪個政黨與政治人物最早發文呢?
Thumbnail
三十五年前,北方廣場:示威、武力鎮壓、流亡。 三十五年後,南方小島:廿三條、惡法鎮壓,噤聲。 南方島國:改革法,然後呢? 公元一九二零至二一年,「新青年」思想分歧,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 百多年後,馬列和自由主義仍然在角力⋯⋯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