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3/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職人臺三線】磨碾土壤的味道,瀕臨消失的職業。土礱師 賴咏華

文/趙浩宏  攝/趙浩宏

循著導航被指引到峨眉的山區,跟著蜿蜒的小徑直上,直到四周只剩下樹林與三三兩兩的農舍後,終於抵達深藏山中的農舍。這裡住了台灣唯一持續在製作土礱的師傅,他是一個僅有31歲的賴咏華,自從於交通大學光電系畢業後兩年,他就決定要將生命埋首農村,試著藉由讓「土礱」的技藝傳承,讓人、作物與土壤的關係不要消失。

「我一年只能做兩個土礱,他沒辦法為我賺錢,但我卻可以用土礱找回一個社群,為台灣找到手工碾米,找回土壤的滋味。」

土礱,是一種古老的碾米工具,藉由人力或是獸力拉動,經過土磨的轉動與磨碾,可以將稻子脫殼成為糙米。在台灣的農村時代幾乎每個種米的家族都會有一個土礱,但隨著現代化以後,電力機械進入農村而逐漸消失,到日據時期只剩下像是臺三線或是近山的平埔族社群因為電力引進較慢、耕種面積較小的山區耕地依然保存著以成本低廉的土礱碾米的獨特文化。

賴咏華在大學畢業後因為一心嚮往傳承台灣文化,於是前往苗栗南庄向老師傅學習製作快要失傳的土礱,並且在台灣找尋不同的師傅,試圖復原這一項幾乎已經失傳的技藝。並且在學會後自己種稻,讓生活更貼近土壤,買了一台爆米香機器,花一年時間成為四處流浪的爆米香師傅。用自己種的稻以自己手作的土礱碾成米製作爆米香,成為農村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全心全意想要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農村文化的賴咏華如今每個週末都會從山上的小屋到農夫市集擺攤賣爆米香,依循古法且用料無毒扎實的米香總是吸引了很多對老味道著迷的饕客前來購買,他也會藉機用米香來介紹他自己在做的事情,介紹土礱,推廣手工米香的來源與故事,讓消費者重新認識農民與我們的食物、生命的關係。

「但我有更大的期望,就是為台灣的孩子製造一個美麗又能夠讓大家感受農村文化的建築,建造一個水礱間。」

從多年以前,賴咏華就以自己的理工專業結合對於土礱的認識,設計出一個以水利推動的大型土礱設計「水礱間」,他希望藉由設計一個大型的水礱地景建築,讓當代人能夠親眼看到稻子製成米的過程,聆聽製米的聲音、看見大自然孕育食物的過程、感受農作與我們生命的關係,這個計畫已經跑了多年依然沒有明顯的進展,但他不擔心,因為他曉得這是可行的,而且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曉得,土礱已經被時代給取代,但我相信一個具有觀光、教育與文化潛力的水礱,一定能承擔我們的文化信念,一定有一天會被支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