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6/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復育環境、療癒自己——讀《生態心理學》

2016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後,全世界關心環境的朋友,內心應該都五味雜陳,甚至是忐忑不安。
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從他競選時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證據嗤之以鼻,當選後又任命素來對環境保護非常不友善的大商人擔任部會首長。他的言行除了讓全球的有識之士驚愕的說不出話來之餘,不禁讓人反省,環境運動與環境教育數十年來,對全世界的發展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為何在人類文明面對抉擇的十字路口時,會有這麼令人不解的頓挫?而且這些完全違反多年來環運人士理念的競選言論,儼然成為社會主流?不然川普怎麼會當選?
這世界究竟出了什麼事?
我想一方面來自於恐懼,因為全球化競爭與社會典範轉移,許多人面對失業的恐懼與物質生活匱乏的擔心,使得人們無心思考數十年後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人的慣性思考,認為環境問題是假議題,環保人士喊了那麼多年狼來了,可是什麼事也沒發生,至今每個人不是活得好好的。
其實,時代的變化,通常是漸漸的,一些微小的、片段的,零碎的改變。可是,突然之間,一切都不一樣了。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土崩瓦解,然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真實世界的進展,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存在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這對我們習於「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明天也應該還可以」的線性思維,是很難理解的。
環境問題,往往是非線性的複雜系統,尤其是大氣和海洋生態,都是非常複雜的「非線性」系統。所謂非線性就是你對這個系統施以某一程度的改變時,它的反應不會和你的施加的力量成比例的反應;換句話說,有時候只有一點點改變卻產生很大反應,有時給它非常大的力量,它反而沒有多少反應,甚至會和原先預期的方向相反。
這種非線性的系統,是因為有太多正回饋與負回饋互相的干擾消長,很不容易去預測。因此,在全球暖化的研究與觀察中,可以看到許多矛盾的數據或現象,因此也會落入「數據會說話沒錯,但是一個聰明的科學家會讓數據說他想要說的話」這樣的陷井。
對於「懷疑論者」而言,我想重提在1980年代歐洲因環境議題論戰所發展的觀念「預防原則」
所謂預防原則就是指面對環境議題時,即使科學證據還沒有得到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果關係,就應該採取行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對於環境危機,一旦發展到十分肯定「就是這個罪魁禍首」時,往往情況已糟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再以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講,我們搭飛機買保險,顯然不是因為「確定它一定會失事」,所以我才花錢買保險;而是只要有會發生的可能風險,後就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來預防吧!
另外一個因素,也就是人類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可以用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時他擔任參議員)曾經說了一段話: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的確是如此,人若是身心靈都健康了,環境就會健康。
因此,要說服民眾,願意正視環境問題,願意為了將來而改變現在的生活習慣;我想,一定要從解決人心裡的不安來著手。
尤其近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阻隔了人與自然生命的互動,甚至人與人的互動也在電子訊息虛擬世界中而變質。這種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沒有改善的話,很難真正改變自己,進而採取對週遭環境友善的行動。
從川普的當選,以及美國廣大民眾不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更突顯了生態心理學的重要。因為只有療癒了人類的心靈,才會為復育地球採取長久且有效的行動。
《生態心理學》第一版是2010年由荒野保護協會翻譯出版,提供帶領民眾接近大自然的荒野志工作為進修與學習之用,幾年後與心靈工坊出版社合作,修訂改版,讓關心環境的廣大民眾有機會看到這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這本書或許是環境運動遭遇迷霧中前方的一線曙光,也盼望大家閱讀之餘,能起身接近大自然,療癒自己,也復育萬物眾生。


封面圖片來源:pixnio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