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爺幼兒園畢業了! 畢業典禮上,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獎項,大家都會上台領獎。 在沐爺上台領取屬於自己獎項時,沐娘在台下幫沐爺拍照。 正當沐娘調整鏡頭對焦沐爺時,有孩子叫我。
A同學出聲中斷了沐娘幫沐爺拍照的動作,他翻開手臂,讓我看上頭的抓痕,然後跟沐娘說:阿姨,沐爺抓我。
沐娘有點驚訝,最近沐爺看來明顯得懂事且自制許多,怎麼還會在這個時候抓傷A同學呢?
但在畢業典禮的這個場合上,沐娘忍住自己的情緒,加上公子在沐娘跟前跑跳,因此我只淡淡地回說:我再找沐爺問問看。
A同學看沐娘沒有太大反應,悻悻然地離開了。
畢業典禮後,我們一家和幾個熟稔的同學家庭相約去吃飯,沐娘抽空問沐爺狀況,也同時跟沐爹提起這件事情。
沐娘提問的當下沐爺沒太大的回應。
然後沐爹回覆這個話題,說:A同學也有去跟他打小報告,他當下有問沐爺狀況。
兩人衝突原因是這樣的:因為他們位置坐在隔壁,而畢業典禮禮堂的椅子間只有一個扶手,沐爺把手放在扶手上,同學A不給沐爺放,沐爺堅持要把手放在扶手上,兩人為此吵起架來。
除了沐爺抓傷他,沐爺自己也被他抓傷了。
沐娘叫沐爺也把手臂翻開來讓我看看,果真,沐爺手臂上也有幾條抓痕。
沐爹表示,他在A同學跟他打沐爺小報告時並沒有理會,因為A同學自己也有動手,而且沐爺也掛彩了,兩人半斤八兩。
另外一提,沐爹對這個A同學先前就有負面印象。
他曾經在放學課後留園時,就在沐爹沐娘面前無緣無故出手打一起去接哥哥的沐二公子,這次他又在畢業典禮上這樣傷了沐爺、打沐爺的小報告,也難怪沐爹當下不想理會他。
但A同學的家長呢?
這個同學的家長,是沐爺3年幼兒園生活中,沐娘唯一沒對過話的家長。
沐爺跟A同學打架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同學家長每次都來去匆匆,某幾次有見到面,沐娘正想說要不要跟對方提提孩子們的事時,對方就離開了,就算沐爺幾次被A同學投訴,同學家長也從沒找過沐娘。
如今,孩子們都畢業了,這件事應該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沐爺,你將來遇到這種會打別人小報告的人,要格外注意點。"
沐娘給沐爺提醒。
沐娘本以為兩個孩子的緣分就此結束。
畢業後一週,週末,我們意外在公園遇到了A同學。
沐爺和A同學兩人相見,意外的並沒有仇視,兩人反而開心的跟對方打招呼,然後互相追逐玩鬧。
......,在一旁的沐娘,內心百感交集。
沐爺班上的男同學們有個特性,就是任兩個孩子就能玩鬧在一起,令老師相當頭大。
但也證明他們沒有心結,也沒有隔夜仇。
這天,陪在A同學身邊的是他的阿姨,沐娘跟阿姨也禮貌性地打了招呼,聊了幾句,對方算是友善能溝通。
其實我當下點慶幸自己當時沒有過度放大兩人打架的事情。
這有什麼好慶幸的?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
遇到這種感覺不好的孩子時,不是應該要叫自己的小孩不要靠近他、不要跟這樣的人做朋友嗎?
小時候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不要跟壞孩子交朋友。
聽話點的孩子,把父母的話奉為圭臬,也許就跟這樣的人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讓沐娘交友的過程中一直用放大鏡去檢視別人,反覆確認著對方是不是我可以接觸的人。
這樣的沐娘,小時候覺得自己沒朋友。
若由我來為遵循這樣教育下成長的童年下定論的話,我只能說以這樣方式成長,長大後真的太吃虧,也太痛苦了。
不懂人心,也不被懂。
當沐爺開心地與A同學笑鬧追逐時,我反省關於我自小接受的”交朋友”原則。
現實社會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長大之後,沐娘才理解,就算是你不喜歡的人,你還是要學會跟他相處,根本沒有什麼你不想靠近誰,就可以完全與他斷絕關係的。
孩子該要學會去與各式各樣的人交往,並且須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能因為怕受傷,就完全拒絕與某些人交流。
既然我已明白孩子的成長該是如此,那我們在孩子學社交的初始,就不該以我們的觀點給孩子設阻絕。
人生路上,誰沒被其他人傷過。
受傷後會自己療傷、有辦法站得起來,比不受傷重要。
就像學走路一樣,沐娘還是得放沐爺自己去跌倒,自己去受傷,然後陪他自己站起來。
結論是:寧可讓沐爺吃點虧,沐娘也盡可能不要干涉他與誰友好。
反正就這次事件,沐爺也沒吃虧,該反擊的他也反擊了。
但打鬧之後,兩個孩子還是可以做朋友,還是可以一起玩。
沐爹說:男孩子就是不打不相識啊!
怕學到壞習慣不是拒絕孩子交友的理由,倘若沐爺若是學了什麼壞習慣回家,沐爹沐娘自會修理他。
"你自己想清楚你自己在做什麼?"沐娘時常這樣唸沐爺。
別人怎麼做,是別人的事,你要不要跟著做,是你自己可以做決定的。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跟朋友怎麼樣沒關係,孩子本來就該學著,別被他人影響自己所做的決定。
社會的道德標準就像一把無形的尺,我們會教孩子這把尺的尺規,若是自身的行為沒在規矩之中,萬萬不可牽拖其他人。
不論沐娘曾聽過多少關於A同學的事蹟,看過沐爺跟他起了多少次衝突,我還是強迫自己不要過度去保護沐爺,也不要去影響他的社交歷練。
身為一個母親,我小心翼翼地陪在沐爺身邊。
但我也會盡可能地讓他學著自己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