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詢的過程中,一直都是提供生活化的建議與改善方式。因為不相信有改運這回事,需有意識的思考才有辦法突破我們自身的慣性。
有星性善於察言觀色;但,不經意會帶著評價。就蠻建議這樣的朋友多觀察生活中的大小事,對任何事多一些的好奇,少一些的評價。
情境狀況 1:
大眾運輸上,一個大約 5 歲的小男生正在拉著媽媽褲管啜泣…旁邊跟了一個大概八歲的女孩,躲在媽媽後面。
媽媽說:「不要哭了!!你再哭,再哭的話回家你就試試看!!」然後小男孩哭得更劇烈外加焦慮地跺腳。
媽媽接著說:「你再哭,再哭的話把你留在捷運上不讓你回家」孩子哭得更悲傷了。
媽媽轉過頭笑著對旁邊的女孩說:「真搞不懂你弟弟在難過什麼?有什麼好哭的?還哭成這樣!好好笑喔!哈哈哈哈哈」
小男生繼續哭,到某站後還是拉著一起下車了。
好奇的是:
- 做不得到的事說出口,有沒有可能造成以後說的話孩子不會信?
- 發生什麼事,小男孩哭成這樣?
- 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讓媽媽學會忽略對方的感受?
- 孩子慢慢大了,會不會學會忽略自己的感受?
-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跟哭泣中的人開始第一句話?
-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跟憤怒的人開始第一句話?
- 媽媽是否面臨什麼樣的壓力?笑著陳述覺得這孩子哭很好笑?
- 「再哭的話回家你就試試看」是什麼呢?
可以好奇的地方,應該還很多…
情境狀況 2:
父母帶著兩個孩子在置物櫃前,問:「你們要把包包放在哪一個櫃子呢?」
其中一個開口了:「放車子的好了」(鑰匙圈上有各式各樣造型)
媽媽:「不要啦!放長頸鹿的好不好啊?」
剛剛開口的孩子又說了:「不然!放大象的」
媽媽:「不要大象啦!放猴子的好不好啊」
然後就把兩個孩子的包包放到猴子的置物櫃裡,兩個孩子不自覺地翻了白眼。
好奇的是:
- 用了開放式的問句,怎麼卻又否定對方的想法?
- 又問了好不好,卻又否定對方想法?
- 既然已經有想法,怎麼不直接說出來?
- 多了一個「好不好」會讓語氣聽起來比較溫柔嗎?
- 問了「好不好」又否定對方,對方會不會困惑?
- 別人問好不好,一定要說好嗎?
- 別人問好不好,但又不同意我們的想法,心裡會有感覺?如果有會是?如果沒感覺,是什麼情況下造成沒感覺?沒感覺是真的沒感覺?還是不敢有感覺?
- 這情況是不是常發生?
- 孩子翻白眼是什麼情緒?
多一些好奇
把「評價」「批評」「冠上自己的立場」掛在嘴邊,其實很容易。但,多一些的好奇,很多事情跟我們看到的或許不太一樣。
先別急著「評價」:
這一定是 ___ 啦!
我跟你講,他這樣很不好!
你這樣不對!應該要______!
透過路上觀察,有意識地去察覺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助於我們自己在生活中能更有意識的表達看法又不致於傷到人!
飲食習慣決定你的健康;說話習慣決定你的生活。
有意識地說話,如同挑選有營養的食物。不是刻意的學習話術,而是將這些句子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反覆咀嚼慢慢的消化,久了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份!
上述例子
#無關對錯 #童年會傷人 #童年情感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