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專題|2018 女影台灣競賽|看影片跟看相片,哪一個比較惆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看了幾部短片:《關於他的故事》(動畫片)、《鄉愁/餘像》(紀錄片)、《曜》(動畫片)與《一如往常》(動畫片),它們處理的對象都跟過去有關,有些是回憶自己的外公,有些是講自己與爸爸,還有的是訴說一條街道與舊市場。看完之後有點怔怔地說不出話來,因為我不曾這樣回看我的家族與身邊的街道,這種「有一大塊的生命我從來不曾面對」的感受讓我有點焦慮,於是我找了一個可以轉移的切口:我發現這一批創作者他們的童年都已經有數位產品了。所以他們是第一代用數位產品審視自己小時候的人。他們對於過去的惆悵摻雜了數位科技與傳統資料(錄像、照片、文獻、口述),然後又以新的數位科技,譬如動畫剪輯的方式,被製作出來。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他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是看到影片甚至於臉書,而不只是照片。這對於人自身的認知會有什麼影響?我們會覺得更加地悵然若失,因為過去的影像是那麼的鮮活嗎?還是會很快地習慣,覺得照片跟影片都ㄧ樣?譬如《鄉愁/餘像》裡面就不停地播放小時候與父親玩樂的影片與照片,但是口白卻告訴觀眾真實的生活是如此不堪,那個突兀感既來自於現實與影像的差異,也來自於照片與錄像的落差。
《鄉愁/餘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我不清楚答案是什麼,因為我覺得對於數位時代的回望還需要有很長的時間,才能確定它的意義。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當回溯過去的方法越來越多,我們就會越來越相信過去是在我們所掌握的東西之中。拿照片來相比好了:在照片出現之前,我們會記住的事情其實跟事情本身的意義沒有多大的關係,在我腦中有一大部分記憶都是一些完全瑣碎的事情,譬如一個車窗、一個肩膀或是某個馬路。我在想即便我被催眠一百次,我也不相信會發現背後深刻的連結。所以記憶這件事,至少對我而言完全是隨機的。我們會說這件事讓我們記憶深刻,那是我們安慰自己的說法,好像只要滿足了某種條件,我們眼下經歷的事情,珍惜的人事物,就可以在記憶之中有一席之地。
《一如往常》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在相機出現之前,人類的思想資源有一大部分是受制於這種毫無邏輯的機制,但這不是很美嗎?我們從無意義的記憶碎片之中試圖重新拼湊出些什麼,好像這些記憶重新又被賦予了邏輯。只是相機出現之後,這件事好像被消解了,至少表面上是這樣。因為我們一旦覺得眼前的事情值得紀念,我們就會按下快門,然後這件事在相當程度上就會被記憶下來。連我記性這樣不好的人,我都好像依靠照片,記得了一些東西。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因為相片或是影片畢竟也只是真實的「片段」,更關鍵的是,有時我們會被觸動,甚至真正地感受到過去的存在,並不是來自於那些有意識的紀錄,而是一些莫名奇妙的細節。羅蘭.巴特在《明室》當中就懷疑那些有意圖的照片根本不曾抓住什麼。所以他提出「刺點」的概念,其實就是一個不能刻意捕捉,無法被邏輯分析,甚至無話可說的照片特質。同時,基於這個「無話可說」的原則,羅蘭.巴特武斷地認為電影太快太多話太有想法,他說他討厭電影。
《鄉愁/餘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另一種意見來自於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他也談到了攝影與電影。相對於羅蘭.巴特致力於區分兩者,班雅明則是把兩者合在一起,相對於古典藝術的靈光。班雅明認為電影與攝影都有一種特寫與蒙太奇的特性,當然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這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內涵,我們對於電影與攝影的認識更趨於複雜。但是班雅明的重點是在於:這種特寫與蒙太奇的特性,打破了過去相信「藝術品要整體掌握對象」的想法。
《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他舉例:以前的風景照總是想要呈現一個時空,要把那個異地招喚到觀眾面前,讓觀眾好像親臨現場一樣。又譬如古典的肖像照,試圖去捕捉一個內在的本質,所以看照片的人,就會有一種見照如見人的感覺。這些方法在班雅明看來都像是一種回返靈光的垂死掙扎,他認為在新的時代,電影與攝影那種捕捉細節,或是片段拼接的手法,會帶來一種新的感知。我們會發現這個說法與羅蘭.巴特有多不一樣。以一張 Eugene Atget 拍攝老樹根的照片為例,班雅明讚許他運用特寫的手法。但是在《明室》當中,羅蘭.巴特對於 Eugene Atget 的照片,他的反應是「這與我有何干」。
《關於他的故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會有這個差別可以有很多解釋,但是其中之一是兩人對於新技術抱持著兩種態度:一個是相信它會幫助我們留下更多資訊,帶來更完整更奇特的感知,另一個則是憂心新技術會在我們的心靈地圖之中添加各種標記,然後我們更習慣於在這些標記之間行走,卻忘卻了真實其實在這些標記之外。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可以逼近一個存在?以《關於他的故事》為例,裡面透過各種方式追溯他的外公的生命,包括口述歷史、肖像畫、照片、動畫等等,班雅明想必會對此感到興奮,而羅蘭.巴特可能只想觀看一張安靜的照片,然後期待有沒有什麼東西會忽然刺中他。
《關於他的故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所以羅蘭.巴特說照片是關於死亡。而班雅明所告別的靈光,就具有一種似近實遠的特質,譬如照片裡面的人看起來好像真的,好像就在你眼前,但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在現場,甚至於這個人已經不存在。
(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這兩者的差別。羅蘭巴特所描述的「此曾在」,並非一種再現的藝術觀,而是更接近於現象學的看法。也就是說照片對他而言,並不是用來證明客體世界的真實性,而是真實性就在個人對於世界的意識之中。所以他說照片並不是正確的紀錄,不是複現,而是真實的發散,是一種存在的痕跡。)
《一如往常》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回過頭來看那些動畫與紀錄片,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們好像結合了兩種觀點,一方面作者凝視那個不被「現代」所傷害的過去(宮廟、市場、老街與家族都像是某種現代對立之物),但是另一方面作者運用了各種「新的」、「現代的」技術,譬如剪輯、動畫來描述過去。而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與平面攝影師,我一方面期待各種新的技藝如何訴說我們的生命,同時我想知道這與我們觀看一張安靜無聲的照片,有什麼不一樣。
《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鄉愁/餘像》(Spectrum of Nostalgia)
陳顗竹|2017|台灣|實驗紀錄|彩色|24分鐘|國語
2018.10.07(日)10:5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3(六)10:20@光點華山2廳
《關於他的故事》(Stories About Him)
楊詠亘|2017|台灣|動畫|彩色|13分鐘|國語、台語
2018.10.08(一)18:3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1:30@光點華山1廳
《曜》(Wish)
劉庭安|2017|台灣|動畫|彩色|5分鐘
2018.10.09(二)19:0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3:20@光點華山2廳
《一如往常》(As Usual)
劉冠汶|2018|台灣|動畫|彩色|6分鐘
2018.10.09(二)19:0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3:20@光點華山2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2018女影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 都說「人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真能對此懂得、接納到什麼地步呢?當所有人不得不在一個帳棚下,一處如藝評人和導演都說「帳棚就是監獄」的這樣一個場域裡,演員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所能得到的最終啟示會是什麼?
已經看過太多感情失敗的例子,而且人類這個物種快要搞砸了,因此努力找到愛情、組成家庭,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可能得承受痛苦情傷,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還可能製造出幾個處境堪憂的孩子⋯⋯可是在無數辯證之後,終究忍不住,好想好想再試一次,再嘗一口愛情的滋味,重溫有人一起在家看電影看到睡著的感覺。
【釀電影】走到這裡,在各位的陪伴與注視之下,越來越自在、揮灑,接下來這兩週,將會有一連串震撼彈,包括保證讓大家驚喜的新專題,以及籌備已久的大計畫的宣布。請鎖定【釀電影】粉絲團,我們的大消息即將曝光,馬上回來!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2018女影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 都說「人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真能對此懂得、接納到什麼地步呢?當所有人不得不在一個帳棚下,一處如藝評人和導演都說「帳棚就是監獄」的這樣一個場域裡,演員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所能得到的最終啟示會是什麼?
已經看過太多感情失敗的例子,而且人類這個物種快要搞砸了,因此努力找到愛情、組成家庭,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可能得承受痛苦情傷,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還可能製造出幾個處境堪憂的孩子⋯⋯可是在無數辯證之後,終究忍不住,好想好想再試一次,再嘗一口愛情的滋味,重溫有人一起在家看電影看到睡著的感覺。
【釀電影】走到這裡,在各位的陪伴與注視之下,越來越自在、揮灑,接下來這兩週,將會有一連串震撼彈,包括保證讓大家驚喜的新專題,以及籌備已久的大計畫的宣布。請鎖定【釀電影】粉絲團,我們的大消息即將曝光,馬上回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有很多很多的照片,如今再也拍不出來了,即使回到了同樣的地方。 硬碟照片庫裡,2004年,是裡頭存留最早期的照片;在這之前的,已經完全消失,那時還沒學會謹慎備份這個觀念。 2004,20年前,來到高雄,有別於北台灣潮濕的溫度,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相機從不離身;也是從那時開始,有了這
Thumbnail
人很容易興起對「美好的從前」的懷念,幾乎有文字歷史記載以來,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曾如此感歎。   我相信不管任何人,總會有一些過往的影像,包含著一些情緒、某種特定氛圍,會在記憶中留存,侯孝賢導演把這種懷想,稱為『最好的時光』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不要把過去的美好,拿來放大現在的痛苦 我們對於過往的美好事物 總是容易放不下,一不小心就活在回憶裡 在現實生活,時間總是推著我們往前跑 只能靠著照片或影片,留住剎那間的時光 並用短暫的記憶,來細說當年的故事。
Thumbnail
「妳怎麼不去玩?」 于皓:「我對這些遊樂設施沒興趣。」 「我看妳都拿著相機,應該拍了很多照片吧?」 于皓:「嗯。」
Thumbnail
《巴斯光年》是一部勵志的動畫電影,鼓勵應該珍惜當下,而不是拘泥於過去。電影中巴斯的成長與改變,證像是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有很多很多的照片,如今再也拍不出來了,即使回到了同樣的地方。 硬碟照片庫裡,2004年,是裡頭存留最早期的照片;在這之前的,已經完全消失,那時還沒學會謹慎備份這個觀念。 2004,20年前,來到高雄,有別於北台灣潮濕的溫度,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相機從不離身;也是從那時開始,有了這
Thumbnail
人很容易興起對「美好的從前」的懷念,幾乎有文字歷史記載以來,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曾如此感歎。   我相信不管任何人,總會有一些過往的影像,包含著一些情緒、某種特定氛圍,會在記憶中留存,侯孝賢導演把這種懷想,稱為『最好的時光』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不要把過去的美好,拿來放大現在的痛苦 我們對於過往的美好事物 總是容易放不下,一不小心就活在回憶裡 在現實生活,時間總是推著我們往前跑 只能靠著照片或影片,留住剎那間的時光 並用短暫的記憶,來細說當年的故事。
Thumbnail
「妳怎麼不去玩?」 于皓:「我對這些遊樂設施沒興趣。」 「我看妳都拿著相機,應該拍了很多照片吧?」 于皓:「嗯。」
Thumbnail
《巴斯光年》是一部勵志的動畫電影,鼓勵應該珍惜當下,而不是拘泥於過去。電影中巴斯的成長與改變,證像是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