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兩種人文攝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In order to build a career and to be successful, one has to be determined. One has to be ambitious. I much prefer to drink coffee, listen to music and to paint when I feel like it.——Saul Leiter
Early Color是美國攝影師Saul Leiter的彩色攝影集,雖然算是街拍,不過視角多半偏低,應該他就只是坐在咖啡廳當中,偶然拍下外面的風景,如撐傘的行人,路過的汽車。但驚人的是,就在這樣有限的框景之中,Saul Leiter卻可以讓畫面精巧的令人屏息。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時,甚至覺得周遭的景物失去了顏色。
我試圖解釋這迷人世界是如何構成,有很大一部分與攝影的平面性有關。由於構圖大多嚴整,當遠近景並置,空間感容易消失。於是遠方的人疊合在有雨痕的玻璃窗上、紅色的雨傘與灰色的街道交融,真實世界於是消失,在某個程度上,畫面更像是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或是後期印象派的繪畫。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是照片中的顏色,他常在強烈的色塊當中,點綴細小但是對比強烈的線條。所以儘管色調濃豔,但是真正牽引觀者的卻是一些低迴的呢喃,讓人想起Bill Evans,一種精巧與隨性的交會。
理論上這樣在顏色表現上特出的作品,應該與Eggleston的攝影集相比較,但我卻想到風格迥異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據說布列松曾經告訴Saul Leiter:“color sucks!”讓我們先排除攝影大師之間鬥嘴的可能,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儘管兩人都曾被稱為人文主義攝影師(Humanism Photographer),但兩人對於人文有著不同的理解。當布列松拍攝人,他想到的是普遍的人,他試圖讓販夫走卒在日常中都展現尊嚴。而Saul Leiter所表現的人文意味,卻不存在於被攝影的個體,他們只是作者構圖的元素。Saul Leiter的人文,是指一種自我品味的展現。
從構圖上來比較,布列松的照片個體與空間的關係是清楚的,每個人被均勻而協調的分配在畫面當中,一種類似古典主義繪畫的安排方式。然而Saul Leiter的人物卻是經常被前景所遮蔽,或是根本上轉化為色塊當中的一部分,那與照片中經常出現的雨傘,或是車頂基本上是同樣意義。有評論者認為Saul Leiter受布列松影響,喜愛捕捉瞬間的完美構圖。但是其中仍有差異,因為布列松關心的是個體與個體,或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那最終仍是回到人本身。而Saul Leiter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在瞬間之中達到平衡純粹是線條與色彩。
我曾試圖想像古代的文人如果拿到了相機會如何拍攝,但腦海之中卻無法出現畫面,原因在於攝影無法像筆墨一樣成為足以抒發個性的單元,聊發逸氣的畫作也與攝影創作在形態上相去甚遠,但是Saul Leiter的"Early Color"卻克服了這些。這本攝影集原來便不是他嚴格意義上的創作。Saul Leiter大多時間是作為一個時尚攝影師,他甚至拒絕讓人發表這些在咖啡店的隨拍之作。但好在最後發表了,否則我們會以為人文攝影即是拍攝具有人文意味的載體,而非心智與品味的展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汪正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大家都覺得攝影師自由自在,但是攝影師一樣要照顧顧客的需求,這並不是最不自由的地方,畢竟有太多的職業都是如此。攝影師的不自由是來自于他自己相信這是自由的,所以常常有攝影師鼓舞彼此要發自內心感動,或是喜愛攝影。
    我清楚記得我小學的時候,聽到一首歌,就覺得我已經蒼老,就像做夢的時候,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一樣。明瞭這件事,讓我覺得追索照片或是夢境的現實根源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說現實沒有太大的意義。真正關鍵的,是某種組合的方式,也就是形式,那才是ㄧ切的根源。
    我覺得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痛苦,而是一成不變。我們都說人會到地獄,這樣講其實不對,地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屬性。那這個屬性是什麼?地獄的屬性就是存在的反面,那存在又是什麼?存在就是實體,而實體就是時間停止的地方。所以地獄就是時間。事實上,無聊、混亂、等待與痛苦,其實說的也就是時間的無止無盡。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大家都覺得攝影師自由自在,但是攝影師一樣要照顧顧客的需求,這並不是最不自由的地方,畢竟有太多的職業都是如此。攝影師的不自由是來自于他自己相信這是自由的,所以常常有攝影師鼓舞彼此要發自內心感動,或是喜愛攝影。
    我清楚記得我小學的時候,聽到一首歌,就覺得我已經蒼老,就像做夢的時候,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一樣。明瞭這件事,讓我覺得追索照片或是夢境的現實根源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說現實沒有太大的意義。真正關鍵的,是某種組合的方式,也就是形式,那才是ㄧ切的根源。
    我覺得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痛苦,而是一成不變。我們都說人會到地獄,這樣講其實不對,地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屬性。那這個屬性是什麼?地獄的屬性就是存在的反面,那存在又是什麼?存在就是實體,而實體就是時間停止的地方。所以地獄就是時間。事實上,無聊、混亂、等待與痛苦,其實說的也就是時間的無止無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2005年轉換工作跑道時學了一陣子的素描。老師很好,重要的概念講個10分鐘左右,就讓我們動手。畫了一陣子他會來看看,動手用筆及擦修改一下,順便教一下。關鍵字是「動手」。喜歡這種無為而治又個人化的方式。不過我還是不喜歡素描,彩色怎麼變成黑白呢?覺得很需要想像力。 老師說為什麼不用手機裡把照片變黑白的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Thumbnail
    上週共讀會看到美國攝影名家Paul Stand的專訪文,內容有一段談及攝影技術的段落,分享了一些攝影技術與意義的看法。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是高敏族,小小的事情便能觸動情緒,小問題可以被放大變成大災難。但作者也看見這種內耗個性的好處,就是很容易便能夠看見生活的小確幸,從平凡的日常也能感受到美好。她希望自己在情緒低落時,能夠提醒自己有這個看見真善美的能力,而把自己從低潮中拯救出來。
    Thumbnail
    靜物攝影的概念有點像靜物寫生, 構圖、光線、色彩、風格的經營是相似的。 採光方面分為現場環境光(如窗戶邊的自然光) 以及人工光源造景(利用閃燈、持續光等工具), 有些喜歡使用自然光拍美食的攝影師就屬於環境光源利用, 這概念有點像利用光線寫生。   當拍照現場沒有適合又好看的光源時,
    這是人生的畫家小說、是生命的色彩系列的第一部曲筆者在這裡把人生的畫家總結在一篇裡面讓大家一次看完人生的畫家我在此預告~生命的色彩會出外傳想看的朋友麻煩點讚跟分享好幾個徬徨的夜晚、我依然畫著我喜愛的畫,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啥麼、雖然對自己的畫畫技術很有自信但是每次參加比賽我總是落選的其中一個,其實我自己也
    好幾個徬徨的夜晚、我依然畫著我喜愛的畫,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啥麼、雖然對自己的畫畫技術很有自信、但是每次參加比賽我總是落選的其中一個,其實我自己也知道、我的畫作缺乏了某種東西、或許是生命的色彩吧。 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你,當我在街上路過一間花坊時、一時好奇進來尋求我的靈感,而你脫俗的氣質順間牽動著我的心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2005年轉換工作跑道時學了一陣子的素描。老師很好,重要的概念講個10分鐘左右,就讓我們動手。畫了一陣子他會來看看,動手用筆及擦修改一下,順便教一下。關鍵字是「動手」。喜歡這種無為而治又個人化的方式。不過我還是不喜歡素描,彩色怎麼變成黑白呢?覺得很需要想像力。 老師說為什麼不用手機裡把照片變黑白的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Thumbnail
    上週共讀會看到美國攝影名家Paul Stand的專訪文,內容有一段談及攝影技術的段落,分享了一些攝影技術與意義的看法。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是高敏族,小小的事情便能觸動情緒,小問題可以被放大變成大災難。但作者也看見這種內耗個性的好處,就是很容易便能夠看見生活的小確幸,從平凡的日常也能感受到美好。她希望自己在情緒低落時,能夠提醒自己有這個看見真善美的能力,而把自己從低潮中拯救出來。
    Thumbnail
    靜物攝影的概念有點像靜物寫生, 構圖、光線、色彩、風格的經營是相似的。 採光方面分為現場環境光(如窗戶邊的自然光) 以及人工光源造景(利用閃燈、持續光等工具), 有些喜歡使用自然光拍美食的攝影師就屬於環境光源利用, 這概念有點像利用光線寫生。   當拍照現場沒有適合又好看的光源時,
    這是人生的畫家小說、是生命的色彩系列的第一部曲筆者在這裡把人生的畫家總結在一篇裡面讓大家一次看完人生的畫家我在此預告~生命的色彩會出外傳想看的朋友麻煩點讚跟分享好幾個徬徨的夜晚、我依然畫著我喜愛的畫,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啥麼、雖然對自己的畫畫技術很有自信但是每次參加比賽我總是落選的其中一個,其實我自己也
    好幾個徬徨的夜晚、我依然畫著我喜愛的畫,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啥麼、雖然對自己的畫畫技術很有自信、但是每次參加比賽我總是落選的其中一個,其實我自己也知道、我的畫作缺乏了某種東西、或許是生命的色彩吧。 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你,當我在街上路過一間花坊時、一時好奇進來尋求我的靈感,而你脫俗的氣質順間牽動著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