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人肉搜索》虛擬世界除了虛偽,還有真實嗎?

《人肉搜索》(Searching, 2018)是個很奇妙的電影,跟以往任何一次的觀影經驗,迥然不同。例如,在看完電影之後,心中搞不好還會有個念頭,如果在筆記型電腦上觀看這個電影,會不會更傳神呢?還有,電影不都是在強調3D嗎,但是這個電影怎麼那麼平面呢?
然而,心中有這些疑問,並不是因為電影不夠好看,事實上是非常吸引人(97🍅),讓人在看完之後,不禁想到去年的西班牙懸疑電影《佈局》(2017),結局可謂始料未及的不可思議。
《人肉搜索》是個爸爸尋找愛女下落的懸疑故事,然而他的搜尋,不是在森林海邊或是街頭巷尾的實體世界,而是在手機、電腦、與網路上的虛擬時空。即使是故事中真實世界的景象,也都是透過手機、電腦、電視、或錄影機目睹,而不是真實地街頭親眼見證。
驅使父親像在迷宮尋找生機般的動力,是父母對於子女熱切的愛與無條件的犧牲,然而,在這段不甚順利的搜尋過程中,也彰顯父親與女兒之間,因為成長與誤會,而逐漸疏離陌生的現實。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與包容,可以強烈到什麼地步,在故事最後,就能得到答案。那是種可能會失去理智而冒險觸法的自私之愛。
除了在搜尋過程中,因為各種阻礙而形成的迂迴與懸疑之外,最有趣的是「在電腦上的游標與打字所呈現的猶疑思緒」。
故事進行中,對話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父親在電腦上的搜尋與打字。或者可以這樣說,觀眾宛若偷窺者,正在窺伺一位焦急父親的電腦,還有他與女兒在電腦中的各類活動——使用的軟體、搜尋的方式、交友的對象、與他人的對話、還有內心的戲劇。
電腦上的游標和打字過程,打出來的文字、刪除的文字、開啟的檔案、或是丟掉的檔案,每一個小動作,都是內心戲。光是打字的速度與長度、文字使用的取捨、或是刪除文字的幅度,一字一句,都是心理戲。
所有電影中的畫面都是電腦中的畫面。
看著影片呈現的方式(電腦桌面)、父親的電腦使用習慣、還有父親在文字上的猶疑與焦慮,我不禁會想到平日自己在電腦上的活動,該不會也是如此吧。
原來,不光是網路上的文字與照片,會傳遞一個人的個人、生活、與內在,連在電腦上的滑鼠與文字活動,都能那麼細膩地表達情感、心思、與人性。
除了電腦上各類活動所彰顯的個人(父親)內在心思與情感,《人肉搜索》也呈現了網路世界的人際荒謬——虛偽的友誼與虛假的善意。
父親剛開始找尋女兒(Margot, Michelle La 飾演)時,先是透過女兒在社群中的朋友,這些朋友告訴女孩父親,他們跟 Margot一點也不熟悉,因為 Margot 是邊緣人。
結果,當 Margot 的失蹤變成是件悲劇時,每個不熟的友人,都莫名熱情地在網路上公開「我們愛你」與「祝福平安」。
該出手幫忙時,遠遠袖手旁觀;當悲劇發生時,卻又熱情關懷。
網路搜人真的網若拼圖
不只這種虛情假愛,在網路上時時可見,與事實不符且宛若謠言的新聞報導,也是從不缺少。
這位費盡心力找尋愛女的父親,若不是我們一直透過鏡頭窺伺他對女兒的思念、自責、與絞盡腦汁的搜尋,或許我們也會跟著無腦的媒體報導,誤認這位父親根本是位愛做戲又愛出風頭的暴力爸爸。
那麼,「真實」是否存在。剛開始我也如此疑惑著,在虛擬世界,是否有真實與事實呢?
整個故事都是透過手機與電腦等等螢幕媒介,來觀看外在世界,如此,外在世界彷彿都被濾鏡濾過一樣,早已與真實的世界(父親所處的現實),有段距離,或者背道而馳。
然而,別忘了我們都是與父親(David Kim, John Cho 飾演)共同經歷事件的觀察者,我們的眼睛,如同公正的第三隻眼,正在觀看著他的電腦,進入他的生活,也窺伺著他與女兒的內心活動。
此時,這個由 David 為出發點的觀點,就是個公正的角度,也就是事實與真實存在的機會。如此,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何電影最後會有那樣的結局。因為,即使虛擬世界真的充斥著荒謬、虛情、與作假,真實、真情、與真理,依舊存在。Margot 當晚會帶著2500美元離開,就是真情真意在虛擬世界的表現與實踐。
Margot 與最愛的媽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