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庫德血淚(上)

庫德族人,手裡持著槍械,在土地上以身影複印著祖先的名字,與乎所謂建國。

要了解問題,先看現象。 我們不如先從「安法爾」說起。

安法爾行動(Al-Anfal Campaign,戰利品行動),也稱庫德族大屠殺,由伊拉克的復興黨總統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以庫德族叛亂為由,於 1986 年到 1989 年間發起,主導者為人稱「化學阿里」的阿里‧哈桑‧馬吉德(Ali Hassan Al-Majid)。內容為各種向伊拉克境北的自治區域「伊拉克庫德斯坦」發起攻擊,方式包括地面攻擊、空襲、大規模槍斃、強迫撤遷,以及化學武器。尤其以 1988 年 3 月 16 日在哈萊卜傑(Halabja)使用毒氣,造成五千人死傷最為人知。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使用過這麼大規模的芥子氣、沙林和神經毒氣。最後審判海珊時,據受害者稱,死傷達五十萬。

為什麼庫德族人會成為目標? 先從庫德人的近代政治歷史講起。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屹立六百年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搖搖欲墜,無法在諸多國際列強以的環境下,維持其老舊的政治模式。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遭到英、法、俄等列強入侵,進而完全崩潰,《色佛爾協約》(Treaty of Sèvres)簽訂。這份條約是依照英、法等協約國的利益而擬,當中提及庫德族人有權在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省(Musoul)建立自治單位。(注:西方列強的目的極有可能是考量到日後操縱方便,有「代理人」proxy可以介入中東政治)但是消息一傳入伊斯坦堡,在土耳其人間激起了相當大的不滿,在條約受認可並生效前,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後,於 1923 年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當中取消了庫德人的自治條文。
他們的利益被出賣了。
於是庫德族人在將近一百年以後的現在,仍然沒有任何被公開承認的正式政權,各行政區也散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與敘利亞四國境內,以默契的形式存在,沒有主權、沒有周邊國家的安置。
同時,20 世紀時,由原本列強國內開始擴散,到各殖民國、次殖民地境內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潮開始了。在 1946 年,一部分由蘇聯支持庫德斯坦民主黨(KDP/PDK,以下稱庫民黨)建立,根據地東庫德斯坦(伊朗庫德斯坦)。對庫德人來說,確實振奮人心……
後來 1958 年原伊拉克皇室遭推翻,同年,領袖穆斯塔法‧巴爾札尼(Mustafa Barzani)向巴格達提出要求,要將庫德斯坦共和國設立在伊北的石油產區,而激怒對方,導致 1961 年到 1963 年的軍事行動(伊拉克初期政府),以及後來「泛阿拉伯主義」的伊拉克阿拉伯復興黨(Ba’ath Party)屢屢鎮壓。
1963 年,伊拉克發生復興黨革命。初期政府的卡賽姆(Abd al-Karim Qasim)遭到推翻。新政府,新氣象,對庫德人的談判很快就開始。1970 年,當時是副總統的薩達姆‧海珊,以「鴿派」之姿,在一份當時看來已是遲來的,確保庫德族人權益的協定裡,聲稱「歷史將見證,你們(庫德人)永遠不會有比阿拉伯人更真誠的兄弟和更可靠的盟友。」

很諷刺,是不是? 那就更奇怪了,一個鴿派如何成為兇手?

第一、前面提到,復興黨的意識形態是所謂「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即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自然容不下異數的聲音。
第二、在庫民黨內,意識形態的裂隙一直存在著。1975 年成立的庫德族愛國聯盟(PUK)是最佳例子,這是脫離庫民黨而成立的另一政黨,至今仍和庫民黨處於各自擁兵,分治一國的狀態,也曾向外部勢力尋求援助,成為外國的棋子。更多權力角力的結果是山村中數以百萬計難民的產生。在海珊初期,穆斯塔法(當時伊朗支持)允許伊拉克重大的石油出口港哈吉烏姆蘭(Haji Omeran)由伊朗管理,被稱為「薩達姆永遠無法忘記的暗箭」。報復行動中,海珊處死了 8000 名庫德族的男性。昔日鴿派,今日已成為了無以遏止的野獸。
日後,伊朗-庫民黨、復興黨-英美兩大陣營正式對立於1986年,當兩大庫德族領袖—巴爾札尼(PDK)、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 PUK)會面、團結,戰爭一觸即發。海珊看到的是主權受到挑釁,遭到前所未有的背叛。
1986 年,「安法爾」於焉展開,至少十八萬平民受到殺害,其手段之激烈,令人難以卒賭。
這是伊拉克與庫德人的故事。從頭到尾,在代理戰爭、石油資源、民族分裂與認同中,全世界最古老的民族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土地上互相屠殺。以機槍與石油寫成的,血淚的史詩。
前面說過,庫德族的自治行政區域份散在多國邊界,下次我們來看看庫德族和土耳其之間的糾葛又是如何...
責任編輯:游沛駿 核稿編輯:黃琬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