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藝人間》編後記:筆墨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
1990年漢先生為賀陳詞教授七十壽辰祝賀,撰〈大乘的建築觀〉一文,直指現世主義與大眾主義的精神乃大乘信仰的結果。他剴切省思現代主義所肯定的理性價值,開始質疑將建築視為合理思考的成果未必是正確的。加以在經營《境與象》雙月刊雜誌,傾向感性的取向深獲讀者們回響;在擘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期間,更進一步體認作為教育機構,提供具美感的、讓民眾感到歡愉的展示是必要的。曩昔他所追求的嚴肅理論體系逐漸退位,雅俗共賞的美感文化隱然方是心目中念茲實踐的目標。這般的精神在漢先生學習書法的歷程暨反思書法的發展中歷歷呈現。
1994年10月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董陽孜書法展,作品集的專文〈書中有畫——董陽孜的現代書法〉是漢先生為老朋友所寫的藝評,這也是漢先生攸關書法文章的初現。該文收錄於《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從字裡行間頗能體會對於現代與傳統的探索。事實早於1962年漢先生編輯《建築》雙月刊雜誌時期,他就多次撰文針對中國建築的傳統問題表達觀點。在《建築.社會與文化》書內的〈中國建築的傳統問題〉文章中,他認為「新建築因為承接上代的傳統而能提升其價值,且仍能具有國際的普遍性,其原因只是他所傳承的,乃是普遍性、永恆性的』,「只有明晰的思考,建立在普遍的審美原則之上,而衡之於合理主義的原則,才是對新傳統的最恰切、最積極的態度」。上述的文字縱然是以建築為對象,但是應用於書法的傳承與突破仍然很貼切適當,「我可以想像,當文字的使用者成為書法家,他們要用書寫的形式來發抒胸中之逸氣,他們振臂疾書,筆走龍蛇,生命的流動的美感傾洩而出,他們的四周應該是開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過,池面漂浮著天光的倒影。因為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以亭台為點,樓閣為面,曲廊為線,把園林寫在大自然之上,為書法家提供了相應和的生活環境。」這是漢先生為自身書法展的導覽說辭。
漢寶德書法作品《無罣礙》
2008年6月漢先生離開世界宗教博物館,館方特舉辦「寫藝人間」書法展,展出35幅作品,並且印行專刊,專刊印刷精美,輯錄了9篇以書法為題的文章,其中的〈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與〈書中有畫——董陽孜的書法〉皆是歷次董陽孜書法展的藝評,這些文章早於2005年業已都輯錄於典藏藝術札記7《漢寶德談藝術》,避免重複所以未納入本書。「寫藝人間」書法展專刊印刷數量稀少,流通不廣,以致鮮少被知曉賞閱。編輯《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一書,乃將這些難得的作品納入再現,好讓讀者閱讀文章同時欣賞漢先生如形、如意、如畫的書法。
201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為賀漢先生八十大壽,擬規劃展覽,洽商展覽主題與內容時,漢先生認為建築有賴團隊眾志才能成就,既然是他的展覽,書法十足能代表他個人,所以他屬意舉辦書法展。不過相商之下仍決定以一生不同階段的功績為主作為展覽,從此點足可窺悉漢先生晚年寄情於書寫的深厚情懷。漢先生勤於書寫,爾今至少尚留存有九百餘幅作品,衷心深切地盼望未來能有機會辦一次漢寶德書法大展,也算是一償他生前之願望,也讓大眾瞭解漢先生如何嘗試、如何努力地寫出了書法新藝境。
本書編輯過程中的圖片蒙宗教博物館范敏貞、台北當代藝術館潘小雪與周文婷、「流變——兩岸院校書法名家聯展」策展人林明美、意識畫廊鄭芳和與書法家董陽孜等協助,特表達謝忱!
繼前一本為漢先生所編輯的書,倏乎相隔四年——漢先生離世竟已四年矣。謹以此書誌念大家深深懷念難捨的漢先生!謹以此書作為漢寶德叢書著作再出發的起點,讓我們得以再炙漢先生如椽巨筆下的思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及手法,令人聯想到日本書道及水墨繪,在行動繪畫的畫家作品中,特別是他們所呈現直接的、生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書寫的動作等元素,都會引人想到它與書道的可能關係。同時在色域繪畫與墨繪中引人冥想的空靈空間,也同樣引發觀者去做比較。
以搞笑藝人身分出道,開始演出電影和電視劇時的我無論去到哪個片場,都覺得「搞笑」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也常被別人請託:「竹中先生,可以請你搞笑一下嗎?」其實別人這麼說,讓我倍感壓力。好比我在森崎東導演執導的電影《拍攝地》現場時也是,總是心想著⋯⋯要怎麼搞笑比較好呢?
威爾.格羅曼將康丁斯基的心靈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界線不分,拿來與禪的心靈做聯想。他更進一步將康丁斯基的人類認同的觀念、宇宙及心靈的天國,與禪宗相比。格羅曼認為東方人民天生的「知覺冥想」,與康丁斯基的世界相當符合,而在西方人先天所具有的思想過程中,卻不一定適合。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藝評的價值,在於從其陳述的腔調中,吐出某種有別於世間情的觀點。這個具主體性的觀點,圍繞著陳述的客體,既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它不作為橋墩,它比較像橫跨的枕木。它是一環接一環的接榫架構,可凌空可跨越。它或許傳遞某種思想,但應不是可以依循的某種教條。
當藝術與美學、哲學、玄學、社會倫理學有了關聯,藝術領域不再能獨立於邏輯之外了。今日藝評,已從詩人、文學家、品味者、觀察者的角色,跨越到使用美學、哲學、藝術史、社會學科材料的判斷角色。藝評不再只是一種感知的鑑賞工作,藝評工作更開始要求,要具有從抽象思維邁向邏輯判斷的訓練。
從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及手法,令人聯想到日本書道及水墨繪,在行動繪畫的畫家作品中,特別是他們所呈現直接的、生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書寫的動作等元素,都會引人想到它與書道的可能關係。同時在色域繪畫與墨繪中引人冥想的空靈空間,也同樣引發觀者去做比較。
以搞笑藝人身分出道,開始演出電影和電視劇時的我無論去到哪個片場,都覺得「搞笑」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也常被別人請託:「竹中先生,可以請你搞笑一下嗎?」其實別人這麼說,讓我倍感壓力。好比我在森崎東導演執導的電影《拍攝地》現場時也是,總是心想著⋯⋯要怎麼搞笑比較好呢?
威爾.格羅曼將康丁斯基的心靈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界線不分,拿來與禪的心靈做聯想。他更進一步將康丁斯基的人類認同的觀念、宇宙及心靈的天國,與禪宗相比。格羅曼認為東方人民天生的「知覺冥想」,與康丁斯基的世界相當符合,而在西方人先天所具有的思想過程中,卻不一定適合。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藝評的價值,在於從其陳述的腔調中,吐出某種有別於世間情的觀點。這個具主體性的觀點,圍繞著陳述的客體,既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它不作為橋墩,它比較像橫跨的枕木。它是一環接一環的接榫架構,可凌空可跨越。它或許傳遞某種思想,但應不是可以依循的某種教條。
當藝術與美學、哲學、玄學、社會倫理學有了關聯,藝術領域不再能獨立於邏輯之外了。今日藝評,已從詩人、文學家、品味者、觀察者的角色,跨越到使用美學、哲學、藝術史、社會學科材料的判斷角色。藝評不再只是一種感知的鑑賞工作,藝評工作更開始要求,要具有從抽象思維邁向邏輯判斷的訓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是小學還是國中?記得學校有書法課,一週兩節。那時期待上課,可以帶外面寫著「書道」的手提盒去上學,覺得很厲害。將書法用具收在一起,打開時會發出一種光芒似的(笑)。 作者對於書法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小時與其父親練字的時光。我就沒有這麼溫馨的回憶,只覺得帶著「書道」手提盒去上學很厲害(笑)。作者摹寫練字的過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漢聲》出版社聯合創辦人之一的黃永松老師(1943-2024)走了。許多人會記得他如何用心用力用神,成為中國民間手藝和文化守護者與推廣者。對我來說,黃永松先生最珍貴,而且還持續在創造影響力的身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文化創生說書人。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到中式的建築領域與研究脈絡已不再是新鮮之事,舉凡各座古城,遠至唐代長安、宋代汴京,充滿夢華想像,近至象徵明清帝王輝煌霸氣之紫禁城,江南蘇州精緻優雅之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張張景片總令人心生嚮往,其中所含藏之底蘊與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並不然,審美是一把鑰匙..開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是小學還是國中?記得學校有書法課,一週兩節。那時期待上課,可以帶外面寫著「書道」的手提盒去上學,覺得很厲害。將書法用具收在一起,打開時會發出一種光芒似的(笑)。 作者對於書法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小時與其父親練字的時光。我就沒有這麼溫馨的回憶,只覺得帶著「書道」手提盒去上學很厲害(笑)。作者摹寫練字的過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漢聲》出版社聯合創辦人之一的黃永松老師(1943-2024)走了。許多人會記得他如何用心用力用神,成為中國民間手藝和文化守護者與推廣者。對我來說,黃永松先生最珍貴,而且還持續在創造影響力的身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文化創生說書人。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到中式的建築領域與研究脈絡已不再是新鮮之事,舉凡各座古城,遠至唐代長安、宋代汴京,充滿夢華想像,近至象徵明清帝王輝煌霸氣之紫禁城,江南蘇州精緻優雅之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張張景片總令人心生嚮往,其中所含藏之底蘊與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並不然,審美是一把鑰匙..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