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黃永松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漢聲》出版社聯合創辦人之一的黃永松老師(1943-2024)走了。

許多人會記得他如何用心用力用神,成為中國民間手藝和文化守護者與推廣者。對我來說,黃永松先生最珍貴,而且還持續在創造影響力的身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文化創生說書人。

2013-15年,我是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調研小組的藝術總監。我跟同仁實地走訪中國三十幾個城市,親自拜訪近百位國家級跟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必須說,有一半的拜訪單位跟受訪者都聽過《漢聲》雜誌。

因為,他們開始受到重視,開始推廣自己手藝的說帖,往往就來自於《漢聲》各個專輯的報導。自己說自己好,往往說服力不夠.。有了《漢聲》印刷精美,方便閱讀,從大局觀來思考的文章跟照片。連地方官員,都可以用這本「物證」,加上傳承藝術家的「人證」。跟政府要預算,甚至是要求主題博物館。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拜訪「惠山泥人博物館」,我說我的相關知識都來自《漢聲》的《惠山泥人》。接待者眼睛睜得大大的說,那本專輯對於這個館的催生,大有助益。

當時跟後來,聽到好幾位外地同事說到,他們請黃老師的團隊擔任這個或那個項目跟博物館的顧問。有次在南京開會,甚至還看到穿著一襲手染布衣行走的黃老師,從會議室外飄過。

黃老師所做的事業跟影響力,是巨大的。這樣的領軍人物還會因為他行事作風的專注跟質樸,短期之內很難再有。

地方創生很多時候,會因為引領者的創造力而得以翻開新頁。

我們的創造力(不要跟我說創意了,別)跟執行力在哪裡呢?

黃老師是研究者跟保護者,還不老的我們得要變出新把戲了。


*照片由李歐文攝影,引用自《漢聲》雜誌獲得2018年中國設計權力榜「年度設計特別貢獻獎」的官方肖像照。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