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1/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民主制度的崩壞

    不知道大家對於小時候所接受到的民主教育還有多少的印象?考大家一個問題:「以下哪個主義,並不包含在孫中山所提出來的三民主義當中?」(A) 民生主義、(B) 民主主義 (C) 民族主義、(D)民權主義。
    想知道答案嗎?
    答案是:(B) 民主主義。
    如果你在閱讀這篇文章,剛好又是有投票資格的選民,不訪重新回憶一下,在過去的日子裡面,我們是怎樣「學習」民主、「體驗」民主的。

    小時候的民主教育
    任何一個國家,在理論上,都會推崇自己的政治體制。無論是在太平洋另一側的老美;還是海峽另一端的中國大陸。我是七年級生,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在學校的教育當中,告訴我們:「台灣是亞洲民主的燈塔。」
    小時候,我們開始練習開「班會」,縱然班會課拿去考試,總是要選「班長」、「副班長」,以及各類「股長」。然後國中小的時候,有自治市長選舉,有政見發表會,有選舉公報,然後也有真正的投票。

    被灌輸的「民主進步史觀」
    台灣民主,隨著我們一路以來,逐漸發展,從戒嚴到開放;直轄市長直選;總統直選;公投法通過,似乎台灣的「民主」越來越進步。在我們實際經歷的生活層面,一綱多本的教科書改革、多元入學的升學改革,「多元」與「開放」,陪伴著「民主」,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成長過程中,價值正確的判斷標準。

    民主的信念從哪來的?
    信念(belief)不等於真理(truth),不屬於能夠被實證的事實,也不是能夠被嚴謹邏輯推演得證,其實,人無法獨立思考,因為人的思考過程無法擺脫於個人信念,不過所謂的個人信念,其實多數都是受環境影響的。一個理智的人,無法否認這樣的事實。民主是你心中不可動搖的信念嗎?
    在這次的選舉裡面,許多人嘲笑支持愛家公投的基督徒是「萌萌」,覺得基於信仰所做出的選擇,很離譜,很反智。好吧,我尊重你的想法,畢竟確實每個陣營都有「表現奇特的隊友」。
    不過,相較二十世紀初,大多數的知識分子,跑去支持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而且還冒著風命風險去支持。你覺得這兩者相較之下,那個比較離譜?
    如同哲學家,查爾斯.泰勒所言,現代道德敘事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現代人文主義者心中所抱持的普世價值與權利思想,「根本並非不證自明」。我們覺得遠離聖經與上帝,必較「科學」,並且當作真理去擁抱,其實我們擁抱的不是「科學」,而是另一個「信仰」。

    那麼事實呢?
    你還記得學生時代的「班長」和「班代」怎麼選出來的嗎?選成績最優秀的?選人緣最好的?還是選班上最吵鬧的?在我的印象中,大多數的推舉過程,大家吵吵鬧鬧,半開玩笑,然後就推舉出來一個人。
    國中自治市長選舉呢?你怎麼選的?在我的印象中,選舉之前的下課,我遇到參選的學妹,她認識我,遞了一張小小的宣傳單給我,她那天對我的微笑特別親切,後來我就投給他了。這件事情,至今我仍然記得,很可能是因為,就在投票前的那一天,學妹對我的微笑特別不一樣
    我小時候,一直天真的以為,這些「民主亂象」應該不會發生在「成人世界」,直到我成為「成人」,才發現自己的小時候真是天真。
    選舉公報的政見欄位,感覺起來是用來展現個人特色用的。除了「蜂蜜檸檬」之外。嗯!剩下就去看「蔡阿嘎」YouTube上面的視頻吧!除了「正妹」市議員之外,「學姊」這樣的角色在台灣選舉中的出現,實在不知道應該要如何對於這樣的現象下註解。就在投票前的那一天,「學姊」在社群平台上面的微笑,也特別不一樣

    校長遴選的經驗
    相較於間接民主,似乎大家比較喜歡直接民主,因為覺得選擇的權利抓在自己的手上。但是,這樣的結果會產生最好的結果嗎?有人覺得,間接民主容易被操弄;其實,直接民主同樣容易操弄,只是技巧與手段不同而已。
    我曾經是臺灣師範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在那個時候,除了學校公開舉辦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之外,當年由學生所組成的校長遴選學生工作小組,在這個階段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學生工作小組針對製作了一份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含學生最關切的校園議題,以及學生期待未來校長所擁有的人格特質,這份問卷當年回收了千餘份,成為當時校務會議學生代表與遴選委員的投票時的主要考量依據。
    第二、學生工作小組舉辦了一場假投票,透過網路投票,讓學生投下自己心目中所認為最合適的校長人員。
    在校長遴選第二階段,也就是校務會議代表要行使投票權的前一天晚上。當年所有擁有投票權的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在晚上招開了一個會議,決定我們如何行使我們的投票權。
    為了避免外力(教授與學校行政)的干預,我們故意選擇在那天的晚上九點召集大家開會,並且在那個時候才公布學生的假投票結果。然而,當年的學生代表們,面臨一個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討論到深夜:「在問卷調查中,學生想要表的校長候選人特質,和學生直選假投票的結果互相矛盾。」這件事情,對於我的衝擊,相當大。
    事實上,校長遴選的背後操做,以及候選人本身的性格、才能與屬性,大多數學生是不了解,也幾乎無從了解的。當我稍稍涉入這個過程,真實體會當中的差異時,帶給我相當大的衝擊。如果你問我:「是否支持大學校長由大學師生直選?」我應該會投反對票。

    民主的幻想
    我們以為民主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選到最好的人。我們以為現在的民主問題,來自於人民的教育素養不足、智力測驗沒有通過。做為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對於傳統的配票動員方式感到嗤之以鼻。但是,這就現實。現實的世界裡面,選舉是權力版圖的重組,只有投票日,選民是有權力的。在其他的日子裡面,權力掌握在實際掌握權力的人手裡。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民主,可能根本不曾存在過。

    犧牲與愛國情操
    有別於現代社會主流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後現代主義。在孫中山所提出來的三民主義當中,民族主義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社群主義、集體主義色彩濃厚的政治思維。這是一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
    做為一個現代的知識分子,你有愛國、救國、為國犧牲的情操嗎?你願意比別人犧牲更多、承擔更多、付出更多嗎?如果沒有,我們怎麼期待民主選出的人民公僕,做出有利於人民,多過於有利自己的決定呢?
    回顧清末的革命分子,是什麼樣的文化信念,讓他們將大筆金錢匯回中國資助革命,或又親身死在革命的槍炮刀劍中呢?是中華文化傳統思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事實上,當年的倫敦會、美北長老會、綱紀慎會,提供革命黨人許多的支持。

    民主制度的崩壞
    我覺得,民主制度如果會崩壞,應該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我們目前的民主,已經遠離當年民主被建構時的民主。推翻專制極權,用的是犧牲的鮮血,那維繫民主需要的是什麼?專制時代,當君王自私時,人民遭殃;君王英明時,百姓蒙福。
    如果大家喜歡民主制度的原因,只是想要想選擇權力,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自己對國家社稷的責任,民主制度就會崩壞。這樣還不如期待一位英明的強權領袖出現,力挽狂瀾崩壞的局勢。或許,極右派的領袖興起,就是來自於此吧!
    我們經常期待建立一個更「穩定完美的制度」,來促進我們的福祉。但是事實上,我們所相信與建立的制度,正在崩壞。崩壞的原因,不是制度本身。光是依靠人類有有限的智慧與道德,所建立的任何制度最終都會崩壞。這個時代的革新,最終都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阻礙。
    當世界的末日臨近,絕望與窮途末路之時,人人都會渴望一位彌賽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