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兩千年前的親子教育案例(上)-鄭伯克段於鄢

  
  還記得當時不知道是在高中還是國中求學時期,老師指定了幾篇古文觀止內的文章要我們閱讀,因為覺得考試會考以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才跟這篇文章有了第一次接觸,當然嘛,當時的閱讀都是為了升學,根本沒心思去咀嚼文章的內涵及意義,不外乎就是註釋背一下、生字記一下就囫圇吞棗帶過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篇文章的篇名很奇耙而已,根本莫名其妙來著,直到數十年後筆者已經從學生變成兩個孩子的爸之後,再回來讀這篇文章(而且還是放在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擺明就是給成為家長後的讀者看的XD),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古文,尤其是史書類的文章,下筆語句都有一種簡潔俐落,可以讓讀者一氣讀完的魔力,但是文句段落間有藏著諸多細節,如果只是讀完了事,便難以品嚐箇中滋味,這點我很建議大家去看看臺大歷史學者呂世浩先生的著作【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筆者全都有買,看過他的書,我才了解讀歷史或是讀古人的文章,需要從字裡行間多下工夫尋找蛛絲馬跡,才能用比較寬廣的視角及高度理解發生何事、為何發生及這件事可以給我們的啟示。

千年前的歷史就告訴你親子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說回正題,這篇【鄭伯克段於鄢】也有著史書古文的特色,用字簡單俐落且前後連貫,大概只要稍微看一下,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瀏覽全文,簡單而言就是一位國君【鄭武公】娶了一位名叫【武姜】的女子,然後生下了【莊公】及【共叔段】,但在生產【莊公】的過程不太順利,可能驚嚇到了她,所以就比較偏愛弟弟【共叔段】,之後共叔段便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而莊公因為體制關係繼承了鄭國國君之位(文稱鄭伯,史稱鄭莊公),但是共叔段的舉止越來越放縱、行為也越來越逾矩,造成鄭國漸成二君之勢(套句政治名嘴常說的話,就是某某黨內有兩個太陽的意思),最後甚至有反叛之舉,而武姜居然也在內策應,鄭莊公最後在【鄢】這個地方擊敗並驅逐了共叔段,也將其母親武姜拘禁在城穎這個地方,後來的大團圓戲碼我就不再贅述了,總之就是有個賢人跳出來促成了大和解,最後才有母子如初的結局。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第二、三、四、五段(不包含後面的大和解)都是在講一段連續的歷史,包含共叔段不合體制的行為、鄭伯手下的勸諫(及早處理共叔段)及最後鄭伯克段於鄢的過程,都是莊公繼承國君後的史實,唯有第一段莫名其妙的在講述武姜產子,也就是產子之後到二三四五段的時序表上有一段空白,絕對不是國防布把歷史遮蔽了,而是作者巧妙的安排,假設沒有第一段,後面的數段會缺乏連結性,讀起來很乏味,也就是說第一段才是串連全文的關鍵,第一段給我們三個關鍵,第一是交代武姜厭惡莊公及偏愛共叔段的原因(因為生產過程太痛苦所以痛恨莊公,這理由實在是.......)第二是清楚指明莊公與共叔段是親生兄弟(注意是同父同母,並非同父異母或是異父同母,是活生生血脈相連的親兄弟,除非鄭武公戴綠帽.....)
  不是要說第三個關鍵?怎麼突然跳段了?因為第三個關鍵可以說是書上有寫、但也可以說沒有寫明的,也就是藏在段落內的文章(如果用遊戲比喻,就是觸發隱藏任務),這也就是筆者認為作者最高明之處(或者是腦補)。
  我覺得各位可以先仔細想想作者寫這篇【鄭伯克段於鄢】的時候,為何從武姜生子後突然就跳到莊公繼承國君之位,不覺得哪邊怪怪的嗎?還是想不出來嗎?再給一個提示,史實載明莊公出生於西元前七五七年,並於西元前七四四年即位,也就是說十四歲即位,這樣知道第三個關鍵了嗎?還是想不出來?連結一下前面的資料,也就是說,武姜自莊公出娘胎便極端厭惡他,而明顯偏愛共叔段,也就是說莊公這十四年來過得都是母親冷言冷語、漠視冷淡的對待、但親生弟弟過得卻是備受母親呵護甚至極度寵溺的生活如果說不是親生母親就算了,至少還有理由可以安慰自己,但偏偏又是同一父母生,雖然本文沒有寫出來,但是我們仔細閱讀後,就可以了解作者為何從武姜生子後到莊公即位那段要留白,就是要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莊公這段期間過得是如何不平等待遇的生活:兄弟討抱抱時媽媽總是抱弟弟、兄弟做錯事時媽媽總是揍哥哥、兄弟吃糖時弟弟總是先拿最大的、兄弟競賽時媽媽總是替弟弟加油、好的總是弟弟先拿、壞的總是哥哥先吃虧.......這樣的人生維持了十四年,這就是第三個關鍵。
  想請問,在這樣極度不公平又極度扭曲的環境下長大,無論是莊公或是共叔段,人格發展會健全嗎?
覺得這篇大家應該都很熟,但是還是附上原文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