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異議‧國文」系列:韓愈的〈師說〉

清宮殿藏本韓愈畫像
清宮殿藏本韓愈畫像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以及對待李蟠的態度前後落差過大──李蟠拜師前,比李蟠大七歲的韓愈以近乎平等的態度對待人家;拜師後,卻以夫子、長輩自居,把李蟠當作晚輩教示、訓斥──因而不少人對韓愈產生強烈的反感呢?總之,我跟許多人就是在這種「死無對證」的情況之下,不得不熟讀韓愈的「片面之詞」,然後在全盤肯定他的觀點之上,進行所謂的獨立思考!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已經是韓愈的名言,也是編書者與眾多國文老師公認的文章亮點,作為被編進高中國文課本的理由。可是韓愈提倡「師道」,本人有實踐這個道理嗎?他拜誰為師了?難道其他人的實踐之道是「從師問學」(韓愈‧語),他老人家則是「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柳宗元‧語),換句話說,韓愈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其次,韓愈宣稱「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詩人、古文家不少,有:柳宗元(西元773~819年)、劉禹錫(西元772~842年)、白居易(西元772~846年)、元稹(西元779~831年)⋯⋯等等,可是韓愈(西元768~824年)有拜他們當中的一位為師,學習寫作寓言、遊記、新樂府詩嗎?沒有,對吧?
雖然韓愈提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可是古代社會連「專業」、「學問」、「技術」及其從業者,都有高下貴賤之別,身分地位高的人究竟有多少能「不恥下問」?多少士大夫會為興趣或追求某項技術(包括藝能)去拜「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為師?附帶一提,又有哪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敢不顧法律、禮教、刑罰等等的約束,像韓愈那樣「好為人師」,招收士大夫做門生、弟子?
即使同為士大夫,哪些人敢拉下臉去拜晚輩、平輩,或是官位低的人為師?反之,那些作為晚輩、平輩,或是官位低的人,誰敢那麼白目?像韓愈那樣發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為師」的精神,去收王公貴族、世家大族、高官為弟子?總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話不是不好!而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不太可能容許人們去實踐;真誠的實踐者,永遠都會碰到一道道由法律、禮教、年齡、輩份、身分等條件造就出來的高牆!
那些努力推展道德教育及尊師重道的人,會提到、引用韓愈〈師說〉的道理及經典名句,卻好像不知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以及「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現代社會其實比古代更容易落實!反而把一些已經過時、老套的拜師儀式拿來發揚光大!像是要求學生向老師行跪拜禮,跪了之後還要奉茶……
那些推廣道德教育及尊師重道的人,現在還能理直氣壯要求別人去做,畢竟當前的大學生及研究生仍以年輕人居大多數,絕大多數學生都比老師年輕,但未來呢?當中、老年人大批湧入教育機構,難道要要求那些頭髮斑白的學生,向一群可以當他們子女、孫子(女)的教授、講師行跪拜禮、奉茶禮嗎?而且為什麼我看到的是大學部新生做這樣的事,而不是在職專班、EMBA、社區大學的企業家、經理學生呢?
總之,請大家思考一下!到底韓愈的〈師說〉帶給自己與台灣社會什麼吧?這是一篇感化你的「絕妙好文」?是引發妳去思考的「文言文」?或它只是個該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東西?以上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連我的答案都會變來變去,請大家放心下結論吧!
==================================================

韓愈〈師說〉的全文
(白話翻譯參考龍騰版高職課本、翰林版無敵參考書)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向老師請教,那麼疑惑終究無法解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對方領悟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隨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對方領悟道理可能比我早,我跟隨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何必在意他們比我早還是晚出生?因此不論地位高低、年紀長幼,「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亦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從師問學的風氣已經失傳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的才學修養超出常人很多,仍然追隨老師學習;現在大多數的人,他們的才學修養落後古代的聖人很遠,卻羞於向老師請教學習。所以聖人更加聖明,愚昧的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人們疼愛自己的子女,挑選老師來教導他們,自己卻羞於從師問學,真是糊塗啊!那些教導孩子的老師,只是教孩子讀書,學習如何斷句標點,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決疑惑的老師。人們不懂如何斷句標點,願意向老師學習,有疑惑無法解決,卻不肯向老師請教,學習小的卻遺漏大的,我看不出他們哪裡明智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師、醫師、樂師,以及從事各種工藝的人,不以互相拜師學習感到可恥。士大夫之類,有互相稱呼老師、弟子的,大家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這些人原因,他們會說:「他與他的年紀相近,學問與道德修養相當不大。」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十分可恥,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近於諂媚。唉!從師問學的風氣無法恢復,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巫師、醫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不屑與這些人同列,如今士大夫的見識卻比不上他們,真是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郯子這些人的才智賢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學習的對象。」所以學生未必比不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道理有先後的分別,技能、學問各有專精的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蟠,十七歲,喜好古文,對於六藝經傳,他都通曉熟習。不被當前恥學於師的風氣束縛,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問學之道,就寫了〈師說〉送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