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韓愈的〈師說〉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清宮殿藏本韓愈畫像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以及對待李蟠的態度前後落差過大──李蟠拜師前,比李蟠大七歲的韓愈以近乎平等的態度對待人家;拜師後,卻以夫子、長輩自居,把李蟠當作晚輩教示、訓斥──因而不少人對韓愈產生強烈的反感呢?總之,我跟許多人就是在這種「死無對證」的情況之下,不得不熟讀韓愈的「片面之詞」,然後在全盤肯定他的觀點之上,進行所謂的獨立思考!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已經是韓愈的名言,也是編書者與眾多國文老師公認的文章亮點,作為被編進高中國文課本的理由。可是韓愈提倡「師道」,本人有實踐這個道理嗎?他拜誰為師了?難道其他人的實踐之道是「從師問學」(韓愈‧語),他老人家則是「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柳宗元‧語),換句話說,韓愈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其次,韓愈宣稱「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詩人、古文家不少,有:柳宗元(西元773~819年)、劉禹錫(西元772~842年)、白居易(西元772~846年)、元稹(西元779~831年)⋯⋯等等,可是韓愈(西元768~824年)有拜他們當中的一位為師,學習寫作寓言、遊記、新樂府詩嗎?沒有,對吧?
雖然韓愈提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可是古代社會連「專業」、「學問」、「技術」及其從業者,都有高下貴賤之別,身分地位高的人究竟有多少能「不恥下問」?多少士大夫會為興趣或追求某項技術(包括藝能)去拜「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為師?附帶一提,又有哪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敢不顧法律、禮教、刑罰等等的約束,像韓愈那樣「好為人師」,招收士大夫做門生、弟子?
即使同為士大夫,哪些人敢拉下臉去拜晚輩、平輩,或是官位低的人為師?反之,那些作為晚輩、平輩,或是官位低的人,誰敢那麼白目?像韓愈那樣發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為師」的精神,去收王公貴族、世家大族、高官為弟子?總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話不是不好!而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不太可能容許人們去實踐;真誠的實踐者,永遠都會碰到一道道由法律、禮教、年齡、輩份、身分等條件造就出來的高牆!
那些努力推展道德教育及尊師重道的人,會提到、引用韓愈〈師說〉的道理及經典名句,卻好像不知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以及「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現代社會其實比古代更容易落實!反而把一些已經過時、老套的拜師儀式拿來發揚光大!像是要求學生向老師行跪拜禮,跪了之後還要奉茶……
那些推廣道德教育及尊師重道的人,現在還能理直氣壯要求別人去做,畢竟當前的大學生及研究生仍以年輕人居大多數,絕大多數學生都比老師年輕,但未來呢?當中、老年人大批湧入教育機構,難道要要求那些頭髮斑白的學生,向一群可以當他們子女、孫子(女)的教授、講師行跪拜禮、奉茶禮嗎?而且為什麼我看到的是大學部新生做這樣的事,而不是在職專班、EMBA、社區大學的企業家、經理學生呢?
總之,請大家思考一下!到底韓愈的〈師說〉帶給自己與台灣社會什麼吧?這是一篇感化你的「絕妙好文」?是引發妳去思考的「文言文」?或它只是個該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東西?以上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連我的答案都會變來變去,請大家放心下結論吧!
==================================================

韓愈〈師說〉的全文

(白話翻譯參考龍騰版高職課本、翰林版無敵參考書)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向老師請教,那麼疑惑終究無法解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對方領悟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隨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對方領悟道理可能比我早,我跟隨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何必在意他們比我早還是晚出生?因此不論地位高低、年紀長幼,「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亦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從師問學的風氣已經失傳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的才學修養超出常人很多,仍然追隨老師學習;現在大多數的人,他們的才學修養落後古代的聖人很遠,卻羞於向老師請教學習。所以聖人更加聖明,愚昧的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人們疼愛自己的子女,挑選老師來教導他們,自己卻羞於從師問學,真是糊塗啊!那些教導孩子的老師,只是教孩子讀書,學習如何斷句標點,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決疑惑的老師。人們不懂如何斷句標點,願意向老師學習,有疑惑無法解決,卻不肯向老師請教,學習小的卻遺漏大的,我看不出他們哪裡明智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師、醫師、樂師,以及從事各種工藝的人,不以互相拜師學習感到可恥。士大夫之類,有互相稱呼老師、弟子的,大家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這些人原因,他們會說:「他與他的年紀相近,學問與道德修養相當不大。」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十分可恥,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近於諂媚。唉!從師問學的風氣無法恢復,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巫師、醫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不屑與這些人同列,如今士大夫的見識卻比不上他們,真是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郯子這些人的才智賢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學習的對象。」所以學生未必比不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道理有先後的分別,技能、學問各有專精的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蟠,十七歲,喜好古文,對於六藝經傳,他都通曉熟習。不被當前恥學於師的風氣束縛,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問學之道,就寫了〈師說〉送他。)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一個地區或是國家始終維持君主專制或個人獨裁,就算國民的人文素養不錯,當權者幾乎不可能承認民眾的素養已經達到能夠實施民主制度的地步,而主動放下權力結束專制。古今中西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幾乎找不到民眾是憑著自身的人文素養而不是抗爭、請願取得民主!
中國是一個龐大、多民族的國家,可是目前為止,所謂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本專門介紹其他非漢族的文學史。
國、高中國文課,老師教的那一套中國文學史,其實已經「過時」了!那是一套排除民間文學、非漢族民族的文學、民國時期左翼文學(魯迅、蕭軍、丁玲等人)等等成份的知識體系,而且也不包含1949年以後的中國文學發展……
如果一個地區或是國家始終維持君主專制或個人獨裁,就算國民的人文素養不錯,當權者幾乎不可能承認民眾的素養已經達到能夠實施民主制度的地步,而主動放下權力結束專制。古今中西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幾乎找不到民眾是憑著自身的人文素養而不是抗爭、請願取得民主!
中國是一個龐大、多民族的國家,可是目前為止,所謂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本專門介紹其他非漢族的文學史。
國、高中國文課,老師教的那一套中國文學史,其實已經「過時」了!那是一套排除民間文學、非漢族民族的文學、民國時期左翼文學(魯迅、蕭軍、丁玲等人)等等成份的知識體系,而且也不包含1949年以後的中國文學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不論近事遺忘的人,平常是否吃銀杏補腦,我認為,人的記憶真不可靠。   上個月中旬,惟喆寄來歌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史》中譯本全8卷,我一直把它擱在待讀書單中,尚未展開通讀。今天傍晚,我整理書堆的時候,竟然挖出了一部英文版的《美國文學史》。原來它擺在書櫃最下層,卻被其他的書堆給遮蔽住,難怪我把它忘在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如果說真有什麼願望的話,那就是做為一個人活著。」
Thumbnail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Thumbnail
書名雖然是民國太太的廚房,其實只高舉「民國太太」也不正確呢,張愛玲才不會以太太自居。
Thumbnail
這一次奇怪異夢要跟大家分享永遠未寫完成的國文作業簿。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不論近事遺忘的人,平常是否吃銀杏補腦,我認為,人的記憶真不可靠。   上個月中旬,惟喆寄來歌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史》中譯本全8卷,我一直把它擱在待讀書單中,尚未展開通讀。今天傍晚,我整理書堆的時候,竟然挖出了一部英文版的《美國文學史》。原來它擺在書櫃最下層,卻被其他的書堆給遮蔽住,難怪我把它忘在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如果說真有什麼願望的話,那就是做為一個人活著。」
Thumbnail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Thumbnail
書名雖然是民國太太的廚房,其實只高舉「民國太太」也不正確呢,張愛玲才不會以太太自居。
Thumbnail
這一次奇怪異夢要跟大家分享永遠未寫完成的國文作業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