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中國文學史」等於「漢族文學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中國是一個龐大、多民族的國家,可是目前為止,所謂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本專門介紹其他非漢族的文學史。我翻過馬積高、韓高年、葉慶炳、臺靜農所寫的中國文學史,全以中原王朝的次序為基礎,安排文學史的分期與全書編章節目的方法。在那些中國文學史裡,漢族以外的民族不僅沒有專屬的章節,有的連一頁的篇幅都沒有,這不是告訴我們:「中國文學史就是漢人文學史!」

即使寫作者沒有這樣的意思,只是礙於個人能力,無法撰寫其他民族的文學史,仍會塑造讀者一些不合實際情況的印象,例如:「漢族以外的人沒有文學」、「漢族以外的民族,雖然有自身的文學傳統,也有一些人使用漢文書寫詩文,可惜這些作品普遍質地不佳,聊勝於無。」、「少數民族對中國歷來的文學沒有貢獻,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成就」等。

奇妙的是,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很多,即使從來沒讀過,也在中學時期讀過國文課本與參考書的「國學常識」及「中國文學史」相關介紹,可是質疑的聲音似乎很小,幾乎快沒有!這與人們關注「台灣文學史」有無剔除外省作家、「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關係……這樣的熱情與急切之情,成為強烈的對比。

一堆人擔心「以台灣為本位」或是台獨色彩鮮明的台灣文學史及相關著作,會窄化讀者的視野,扭曲對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認知,而且容易讓人成為台灣民族主義者、大河洛沙主義者,卻不擔心教科書、參考書及眾多的中國文學史,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存的台灣文學史,不論是葉石濤、陳芳明,還是台語文學運動者,幾乎沒人敢隻字不提原住民文學,反觀中國號稱56個民族,書店販售的中國文學史、學校國文教科書、考試用的參考書,幾乎只提漢人的文學,而且有意無意隱去外族文人使用漢文書寫的現象,以及他們在傳統詩文的成就,這不是比「前者」更過分嗎?更值得文學愛好者或國文教育者關注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5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1/07/15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1/07/15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0/05/15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2020/05/15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2020/05/10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Thumbnail
2020/05/10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