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中國文學史」等於「漢族文學史」?

2018/12/2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歷來有許多學者撰寫「中國文學史」
上圖是馬積高編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是一個龐大、多民族的國家,可是目前為止,所謂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本專門介紹其他非漢族的文學史。我翻過馬積高、韓高年、葉慶炳、臺靜農所寫的中國文學史,全以中原王朝的次序為基礎,安排文學史的分期與全書編章節目的方法。在那些中國文學史裡,漢族以外的民族不僅沒有專屬的章節,有的連一頁的篇幅都沒有,這不是告訴我們:「中國文學史就是漢人文學史!」
即使寫作者沒有這樣的意思,只是礙於個人能力,無法撰寫其他民族的文學史,仍會塑造讀者一些不合實際情況的印象,例如:「漢族以外的人沒有文學」、「漢族以外的民族,雖然有自身的文學傳統,也有一些人使用漢文書寫詩文,可惜這些作品普遍質地不佳,聊勝於無。」、「少數民族對中國歷來的文學沒有貢獻,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成就」等。
奇妙的是,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很多,即使從來沒讀過,也在中學時期讀過國文課本與參考書的「國學常識」及「中國文學史」相關介紹,可是質疑的聲音似乎很小,幾乎快沒有!這與人們關注「台灣文學史」有無剔除外省作家、「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關係……這樣的熱情與急切之情,成為強烈的對比。
一堆人擔心「以台灣為本位」或是台獨色彩鮮明的台灣文學史及相關著作,會窄化讀者的視野,扭曲對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認知,而且容易讓人成為台灣民族主義者、大河洛沙主義者,卻不擔心教科書、參考書及眾多的中國文學史,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存的台灣文學史,不論是葉石濤、陳芳明,還是台語文學運動者,幾乎沒人敢隻字不提原住民文學,反觀中國號稱56個民族,書店販售的中國文學史、學校國文教科書、考試用的參考書,幾乎只提漢人的文學,而且有意無意隱去外族文人使用漢文書寫的現象,以及他們在傳統詩文的成就,這不是比「前者」更過分嗎?更值得文學愛好者或國文教育者關注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