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一月二十日,在客家習俗裡稱為「天穿日」,是中國神話中的女媧娘娘煉石補天大功造成的日子。相傳在上古時期,水神共工撞倒了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天空破了個大洞,天河河水浩浩蕩蕩地涌了出來,沖毀了人們的家園。不忍心見人民受苦受難,女媧娘娘遍尋各地,採集石頭,用天地靈氣煉成五彩石,堵住天空裂口。為了感謝女媧娘娘補天相助,在客家習俗裡,這一天禁止出外工作,大家聚在一起唱山歌、吃米食,許多人相信在天穿日這天,男不能耕田,因鋤地會使大地漏水;女不可織衣,怕穿針刺破天空,就算天穿日賺的錢也會漏光,而有:「天穿毋尞做到死,天穿毋尞苦到死,有做嘸做,尞到天穿過」的俗諺。大家在這天放下手中工作,讓大地休養生息、與親朋好友聚首,開啟新的一年。
天穿日習俗
相傳,女媧娘娘每年在天穿日都會巡視、修補與檢查天庭。因此,客家鄉親也在這天將過年時吃剩的各色米粿、年糕,重新油炸過祭祀女媧娘娘。若這天有客人來訪,也要炸年糕請客人吃。這些煎炸過的甜粄,具有彈性、黏性,且色彩繽紛,象徵著女媧補天用的五色石。有時,也把甜粄揉成小圓球狀,油炸後稱為「油堆子」或「油槌子」,插上針線拿來祭拜,稱做「補天穿」。
然而,天穿日也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能做,當天客家母親會帶女兒去穿耳洞。傳說,天穿日這天穿耳洞不易發炎感染,且會像女媧娘娘般美若天仙,也會好命不會勞碌做到老,更能讓小孩乖巧聽話。
除了休養生息、感念女媧娘娘之外,天穿日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即象徵客家人的農曆春節正式結束,此後不得再玩樂遊耍,要為新的一年努力打拚。在宜蘭地區,天穿日這天會將年節剩下的菜餚加上冬季盛產的白蘿蔔,煮成蘿蔔鹹粥,大家分食後各自回到工作崗位。桃園也有「香煎年糕包酸菜」的作法,將過年時吃剩的紅豆年糕(甜粄)煎過後,包入酸菜、蒜苗、香菜……等農村自家種植的各式農作物。這些巧思充分展現家庭主婦的用心,是一種愛物惜物的「剩餘年菜年貨大變身」具體展現。
用科學眼光看天穿日
天穿日普遍被認為是台灣北部客家人才有的習俗,或許也與氣候因素有關。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天穿日」的傳統似乎在新竹、苗栗地區特別風行,以竹東為中心的客庄,常藉此來舉辦年度客家山歌比賽,吸引鄰近聚落參與。古早時代,人民的生活型態與稻作相關工事息息相關,南部地區通常在立春前半個月左右就已經開始插秧,中部在立春前後才開始插秧,北部則在中部幾乎完全插秧完畢時才開始插秧。對於南部的農民來說,正月二十正是插秧完畢、最需要到田裡照料的時節,當然就無法再休息一天了。於北部地區,老一輩的客家人都認為這一天會落水(下雨),「做了也是白做」,因此才會有這天客家人不耕作的傳統,然而不耕種時也不想閒著,遂以山歌自娛娛人。
至於穿耳洞不易發炎且能祈福、獲得美貌的習俗,醫師則表示,冬季穿耳洞氣溫較低、空氣乾燥,當然較夏天穿耳洞來得不易發炎,天穿日也讓大家可以得到充分休息,有時間好好調理傷口。
天穿日的米食文化
這是林生祥老師的《我庄》專輯同名歌曲,由鍾永豐寫詞、林生祥寫曲,描述著田園生活的生活樣貌。「滾滾沓沓」說的是客家粿的圓滾厚實,在這首歌裡也形容田庄生活的怡然自得。客家人會依歲慶時節時製作各類的粄,新丁粄就是其中之一。客家諺語說:「一塊粄,抵三碗飯」,在物質缺乏的農業時代,容易攜帶的粄是客庄勞動人口的最佳點心,也是共同回憶;客家族群順應節氣物產,利用在來米、蓬萊米、糯米,搭配各式各樣的內餡,在不同的節慶做出不同的粄。多樣而豐富的米食文化,不僅帶來令人食指大動的各式小點,也為許許多多藝術家帶來無窮靈感。
在「天穿日」裡,客家族群也發展出吃「五色粄」的文化。女媧娘娘補天時所用的「五色石」,五色來自道家世界觀裡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地球形成的元素,對應顏色分別為白色、綠色、黑色、紅色、黃色。先民發揮巧思,加入各式食材,製作不同顏色的「粄」,白的是白湯圓或白色菜頭粄;紅的是填入紅豆餡的紅龜粄或炸紅豆年糕;綠的是艾草粄;黃的是粢粑;黑的是五色粄可以是偏紫色的芋頭粄等。隨時間演進,各地區也依照不同物產而有相異的配方,顏色也不一定必須遵守五行,甚至因為養生概念興起,也有南瓜、芝麻、抹茶等配方。
民國九十九年,行政院客委會將農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訂為「全國客家日」,因此標誌出鮮明的客家意識。不過,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各族群、各朝代都有紀念女媧補天的相關習俗,東晉王嘉的《拾遺記》首先提到「天穿日」,寫著:「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線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明代楊慎《詞品》也提及:「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由此可知,「天穿日」的傳統在中國文化裡,從東晉便有,宋代最為興盛,隨時間演變,討論度才漸漸減低。先民移墾時,也將這樣的傳統帶到台灣。
不管如何,「天穿日」這天,不僅讓現代許多與傳統文化脫節的新一代從各式美味的特色米食,與深具文化意義的活動,重新認識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也提醒人們好好休養生息,更蘊含著勿過度開發、資源永續的意義。
【五色粄的好朋友】
客家米食博大精深,除了天穿日食用的五色粄之外,還有許多各式米食,分別配合不同節慶食用!一起來看看五色粄的好朋友長什麼樣子!
【黑糖粄】
在米漿中加入黑糖,讓米糰「發」起膨脹,又稱發粄,取諧音「發財」之意。通常在春節、清明節掃墓、喪事時食用。
【紅粄】
與閩南人的「紅龜粿」相同,粿體添加象徵喜氣的食用6號紅色色素,外型則用粿模壓上象徵長壽的烏龜圖案,看來喜氣洋洋,多用於祭祀時使用。內餡以甜食為主,例如紅豆餡、綠豆餡。
【艾草粄】
綠色粿體,加入有驅邪避凶功用的艾草,內餡為鹹食,通常是蘿蔔絲。又稱「墓粄」,因食用可以保平安,客家人在掃完墓之後會請鄰近墓地的人吃艾粄,請他們代為照料墓園。
【水粄】
通常為鹹味,類似閩南人的「碗粿」,但水粄將蝦米、香菇、豆干、豬肉與油蔥等餡料與粄分開,置於粄上,碗粿則將餡料與米漿均勻混合後蒸熟為碗狀。亦有甜餡做法。
文/吳君薇
繪圖/劉耘桑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13「貢丸的一生」
購買請至:
博客來:http://pse.ee/5RW6W
讀冊:http://pse.ee/5RTRS
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s://pse.is/FX7UL
全台各地獨立書店:http://pse.ee/MAPS9
域室CitiSelect: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4:00-18:00,週末14:00-20:00,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