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Hong-avatar-img
發佈於劃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學習學習的書,很繞口(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看到這裡,你應該很想揍我XD
好啦,用英文講就是 Learning how to learn,這樣應該比較好懂了吧!

臨界知識

知識是不平等的,有些知識就是比其他知識能夠更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你知道從山坡上滾下來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那你就會往旁邊跑而不會跟石頭拼速度。
如果你知道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你就能解釋石頭是為什麼愈滾愈快,你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甚至能做出火箭。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能夠更廣泛、更普及地指導我們行動重要而基本的規律就是所謂的「臨界知識

「臨界」怎麼來?

物理學中有一個名詞:臨界值,這是指要爆炸前的極限數值,唯有突破這一臨界值,才能產生驚人的爆炸!當臨界知識累積到一定的量,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

保持以下心態,運用方法與技巧,學習路上更得心應手

  • 逃離低等勤奮陷阱
    常常在書本畫線,抄筆記這只是學習上的點跟線。要學習一項知識,是將整個書本的內容融會貫通,將各個點線結合變成一個完整的面才算完成。
  • 綠燈思維
    相對的就是紅燈思維,每當有人質疑你的時候,就會亮起自我防衛的紅燈,發出「不要、不可以、不接受」的訊息。要以常常開闊心胸擁抱不一樣,學習差異並且客觀接受新的想法。
  • 為快
    套用「八二法則」來說明,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學習那 20% 真正重要的知識,用以解決 80% 問題。說服自己不要擔心這樣慢慢學習會沒有成效,用一個極端例子來說明:如果有人可以用 5 分鐘教你投資,可以馬上讓你變成像股神 巴菲特一樣厲害的投資大師,你會相信嘛?
  • 看待事情多利用反思
    觀察結果現象 ->研究原先假設 ->反思矯正假設
  • 為學
    因為要教別人,所以會讓自己完全學習,把不懂的地方都要搞懂。
    因為要教別人,所以無形中加深了自己的記憶與強化了認知。
    因為要教別人,所以可能會被提問,讓自己學習到更多。
  • 刻意練習
    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是要靠背後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 記錄、定期回顧、花錢購買
    記錄自己學習的過程,固定時間看看以前的努力有沒有成效,要更快學習或者突破學習瓶頸的方式就是花錢找位專家讓他教你。
  • 狙擊手,別當敢死隊
    狙擊手是利用自己的優勢,給予敵人一擊斃殺。
    敢死隊雖有無所畏懼的勇氣,但是會有很高的機率戰死沙場。
  • 擴大能力圈
    一直都會有很多聲音叫別人勇敢跳出舒適圈,有很多人成功了,但也很多人沒有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意義掉進失事圈。能力圈是指一個你有 90% 把握可以把這領域事情做很好,甚至是一方之霸。跳出舒適圈,是要你在能力圈中,運用自己把握的能力,慢慢往外擴展一步步轉移(合併)至新的領域。才不會造成赤裸裸跳到別人的能力圈,被別人殺個片甲不留。
只有能夠改變你的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學習之後解決問題的思考與方法有改變才有效!
avatar-img
12會員
23內容數
這一系列是我的讀書心得,也算是一個擷取書中精華的書摘。 希望可以讓你對這些書有興趣,到書店看到它可以拿起來看一看~ 甚至也可以讓你因此推薦更多相似或者也是很棒的作品給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Michael 老師一貫地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導如何增加英文單字量,其中也介紹許多不同的方法幫助各位背單字。整堂課程簡單扼要,句句到位,非常適合想要快速學習並且持之以恆進步的同學。這也是 Michael 老師希望的:學習的方法應該要很簡單,但是需要堅持下去練習。
選擇善良,無需委屈求全與犧牲自己
Michael 老師一貫地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導如何增加英文單字量,其中也介紹許多不同的方法幫助各位背單字。整堂課程簡單扼要,句句到位,非常適合想要快速學習並且持之以恆進步的同學。這也是 Michael 老師希望的:學習的方法應該要很簡單,但是需要堅持下去練習。
選擇善良,無需委屈求全與犧牲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超速學習》是一本談論如何學得更快更好的書,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為什麼立即行動比聽課更有用?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深度學習的技術》中的五大學習部分:記憶力,理解力,知識網,拓展能力與生活應用。作者分享了對於這些學習部分的心得與建議,並提供了主題相關的書籍推薦及閱讀資料。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運用「刻意練習」,幫助你精通任何事物!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在某個領域遇到瓶頸,迫切想要突破瓶頸的人。 2. 有自學習慣、沒有老師指導的人,想要進一步提升某個技能。 3. 想要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的教育工作者。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尋找專業知識或是日常學習中,適切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幫助我們更快地吸收知識,進而在自己的領域中表現出色。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超速學習》是一本談論如何學得更快更好的書,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為什麼立即行動比聽課更有用?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深度學習的技術》中的五大學習部分:記憶力,理解力,知識網,拓展能力與生活應用。作者分享了對於這些學習部分的心得與建議,並提供了主題相關的書籍推薦及閱讀資料。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運用「刻意練習」,幫助你精通任何事物!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在某個領域遇到瓶頸,迫切想要突破瓶頸的人。 2. 有自學習慣、沒有老師指導的人,想要進一步提升某個技能。 3. 想要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的教育工作者。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尋找專業知識或是日常學習中,適切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幫助我們更快地吸收知識,進而在自己的領域中表現出色。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