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閱讀:
過往在國文課本上生硬的題解、作者介紹,或許是我們在認識文豪時僅有的選項,然而當科技興起、劇場娛樂普及,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東坡説說東坡自己的話。
序:學校教的蘇東坡
還記得兩年前的《采采詩經》,在與身旁觀眾稍稍聊天後,發現他們多有深厚的文學底子、甚至從事相關工作。但這次《
東坡在臺灣 》,環顧四周時我發現:有更多的男男女女可能來自不同背景。他們帶著孩子、男女朋友來現場,聊著那些他們「這個好像國中學過⋯⋯?」、「咦,原來蘇小妹是假的!」的文豪軼事。恰好,隔天我受邀參加教育劇場《
我的未來誰的夢 》,兩者在詮釋經典文學時,同是學校有教、被放入國文課本的作品形成強烈對比——或許,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值得你我,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度了解。
人工智慧:揉和古今,讓文學更立體
這次的文學劇場重製了2012《東坡在路上》為「科技版」,不僅邀請中興大學解昆樺教授、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謝金魚主講,在內容元素上更加入了「比siri還聰明的」AI蘇東坡、以及AR等科技概念。
AI(人工智慧)做為一種當代趨勢,並不是完全沒有爭議的——本劇雖正向、積極地描述軟體設計公司透過餵養(Feeding)相關詩詞、鄉野軼聞「召喚」出千年前的東坡,但當「真正的東坡」隨著〈焰口召請文〉而來,你該如何分辨虛/實二者?也透過劇中角色之口,談及蘇家兩兄弟間往返的書信就像我們當代的文字,一送出就「流傳千百世」,忽然之間,「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 )」這個看似近代的詞彙,又多了許多討論的根據。
擴增實境:用AR擴增,培養透視文字的眼力
劇中的數位載具更是使用的有趣。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主要用於「增加」、以「疊加」資訊在視野中。對於當代的學子而言,「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的思念、或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感慨,起初無非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等等,只在一闕闕宋詞出現的字句,甚至會要他們默寫、背下來。如何讓學子有雙「陰陽眼」,來透視文字背後的生命,需要更多的情境、與背景資料。《東坡在臺灣》正是這麼一個開發精巧的應用程式:它用角色對話、劇場的方式讓東坡的愛恨、仁民愛物、貪吃(早晨起來打兩碗的《
豬肉頌 》),甚至出糗(沒想到文豪的詞會被評為「
音律不協 」吧)再現,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近二十篇的詞或文,更是大文豪充滿想像力,有溫度的人生。
結語:來共組東坡同好會吧!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趨勢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各類活動。本次無論是在題材、或是表現方式上,我認為都能一定程度地讓大眾認識不一樣的東坡——或許,你還是無法耐心讀完一整本《古文觀止》,但如果你能看完這次劇場,你一定會覺得大文豪可愛一點點了呢!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還不錯,歡迎按下愛心給我肯定 ,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歡迎追蹤我,以收到刊出通知
★若有希望老師評論的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