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

第一夜-否定心理創傷
弗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為心理學三大家,弗洛依德為決定論(因為吹風所以感冒),阿德勒採目的論(因為不想外出所以找原因說明不外出的理由),核心思想是「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認為人生的姿態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人會因為保持現狀較為輕鬆且安心,故而靜止不動,但只要下定決心改變,生活型態可以不同的。
第二夜-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是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因為害怕被討厭,恐懼在人際關係上受傷,所以藉由討厭自己來逃避人際關係,而這種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只要下定決心,自卑感就能成為成長或努力的契機(因為學歷低所以要努力),但若把自卑感當成藉口(因為學歷低所以不會成功),就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節了。 再衍伸下來會變成優越情節,藉由權勢(如名人名牌)來顯現自己其實很優秀,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還有一種藉由自己的不幸來顯現自己的特別,把它當成武器使用,希望旁人都謹慎地對待自己,這些情況都跟人際關係有關,因為多數人活在別人的價值觀中。
其實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追求卓越是要讓自己跨出一步,「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而非與旁人比較」,這便是健全的自卑感。阿德勒是一門要改變自己的使用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的擁有心理學大不相同。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課題
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同理,別人也不需要滿足我的期望,碰到任何問題我們都要思考這是誰的課題?把自己的課題跟別人的課題切割開,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都是我涉入你的課題或你涉入我的課題引起的,不涉入別人的課題,人際關係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至於如何分辨是誰的課題,就看誰要承擔結果就可明白這是誰的課題了。能夠將課題分辨清楚,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會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夜-世界的中心在那裡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社會意識,亦即從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以自我為中心型態轉變到自己不過是共同體的一部份而不是中心。簡而言之就是不要想別人能給自己什麼,要以自己能給什麼的心態參與共同體,同時歸屬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自己去開創獲得。
阿德勒認為人與人的關係是橫向平等的,而不是常見的縱向上下關係,稱讚與責罵正是上下關係運用的工具,橫向關係講的是鼓勵,以存在層級取代行為層級看待他人(存在的本身就是美好,不需要做什麼事),誠實看待人原有的樣貌,不與人比較,也不從理想的典型開始扣分,而是從零開始,如此便能對存在有所感受。
第五夜-認真活在當下
既然所有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只要做到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真心接納夠好或不夠好的自己,打從心裡信任別人(割捨別人的課題),以貢獻他人的心態參與共同體,三者皆具的當下,就能擁有幸福。
總結運用~
  • 工作上與其他部門有衝突時,若衝突點是公司規範,對方希望自己放水,我認為還是要堅持,即便因此被同事黑化也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做到割捨別人的課題,和稀泥是最差的解決方式。
  • 許多成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常對他人使用上對下關係,其實人與人本來就是平等的,只是社會競爭加深了階級意識,如果能認清這一點提醒自己不比人高亦不比人差,許多無名的煩惱也能化解。
  • 與其抱怨自己的短處不如試著改善,所謂大富由天小富由儉,跨出舒適圈加上努力毅力,總會有成績的。
  • 永遠不要說將來如何如何,也別再提當年勇,過好每一個當下,長遠來看就是一個無悔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