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筆記:我們與惡的距離-霸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事件發生,所謂鄉民的憤怒撻伐、謾罵,甚至肉搜其家屬,使他們所有的隱私皆攤在陽光之下,接受眾生的檢視與指指點點,甚至將躲在電腦背後,鍵盤上的正義,實際地化作洩憤似的激烈行動,以宣洩心中的不滿時,那樣的作為,是否為能稱作正義?
當新聞媒體的報導,總是嗜血的聚焦在加害者及其家屬身上,並且做出不公正、不客觀,只為了吸引觀眾目光,做出誇大聳動的報導,而不是在報導之餘,探究加害者究竟遭遇了甚麼事,或者是否生病,而家屬又是如何心力交瘁時,這樣的新聞媒體,又是否真的沒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當加害者及其家屬因為新聞媒體有失篇頗,刻意忽略加害者在學校遭受霸凌,並且有著智力與情緒障礙的報導,而鄉民又以正義之名在網路上留下種種不堪、羞辱的言論,或是以真實的行動,徹底干擾到他們的生活,導致他們必須走上絕路之時,又是誰該負起這樣的責任?
也許上述的種種,只是劇中並非主要人物的角色,可藉由發生於他們身上的事件,對照現實社會,又何嘗不是一種警訊、一種照妖鏡,照出我們的社會在面對此類事件時,種種打著正義名號,卻並非理智的行為。
特別是當因為這樣的行為,造成加害者與其家屬走上絕路,而換來鄉民一陣R.I.P的痛心不捨,一陣怪罪、抗議新聞媒體報導的失去公允時,又是否曾經想過,自己也是造成他們走上絕路的兇手呢?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悲劇發生的同時,對於法扶律師的王赦與其家屬,依然有著鄉民留言污辱、威脅時,劇中的那些鄉民,又或者該說現實社會中的我們這些鄉民,又是否曾經反思過,那些出自於我們手中一則則不堪的言論,也是一種惡,一種可能摧毀人家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無所不在的惡?
雖然戲劇終究是戲劇,不能完全套用至現實社會,但對於這一集的內容,我們又如何斬釘截的否認這完全與現實無關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成長、關於病的詩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啟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槍響之後,加害者家屬就能換來平靜的生活,或者,被害者家屬就能遺忘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了嗎? 看完這一集,我想,答案不辯自明……,但這終究不代表死刑不該執行,而是在執行死刑、在犯罪者受到應有懲罰,而受害者家屬得到的正義,且加害者家屬也付出所謂的代價後,要如何將混亂、失控,若有所思、行屍走肉,一味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槍響之後,加害者家屬就能換來平靜的生活,或者,被害者家屬就能遺忘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了嗎? 看完這一集,我想,答案不辯自明……,但這終究不代表死刑不該執行,而是在執行死刑、在犯罪者受到應有懲罰,而受害者家屬得到的正義,且加害者家屬也付出所謂的代價後,要如何將混亂、失控,若有所思、行屍走肉,一味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邪惡」必致「敗壞」,雖然是語意相近的「孿生兄弟 」,二者仍有些微區別。「邪惡」(Evil)基本上指的是行為態度的極度不堪。然而「敗壞」(Corrupt)一詞,則是指品格狀態的高度崩壞。
Thumbnail
看著新聞,我受傷了,我想看到的人,都集體受傷了。我很想問為什麼,傷害一個才一歲的孩子,會從中得到什麼呢?我感覺到眼淚就這樣一一滴滴下來,我好傷心。 我曾經因為聽到鄰居家暴而打了很多通電話,里長、警局都告訴我要確定是哪一戶,那種淒厲的哭聲,只要是一個人都是不忍聽的。
Thumbnail
村裏的人都聽說了。 那戶人家的父親犯了事,坐了牢。 村裏的人又聽說。 那戶人家的女兒由於父親之故,在學校遭受孤立霸凌,好在她爭氣,日夜苦讀,換來了一牆面的獎狀。 畢了業後,那個女孩為了掙錢,到了鎮上去打工,結果你猜怎麼著? 在一回走夜路返回宿舍的期間,遭一個歹徒盯上,他強暴了她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邪惡」必致「敗壞」,雖然是語意相近的「孿生兄弟 」,二者仍有些微區別。「邪惡」(Evil)基本上指的是行為態度的極度不堪。然而「敗壞」(Corrupt)一詞,則是指品格狀態的高度崩壞。
Thumbnail
看著新聞,我受傷了,我想看到的人,都集體受傷了。我很想問為什麼,傷害一個才一歲的孩子,會從中得到什麼呢?我感覺到眼淚就這樣一一滴滴下來,我好傷心。 我曾經因為聽到鄰居家暴而打了很多通電話,里長、警局都告訴我要確定是哪一戶,那種淒厲的哭聲,只要是一個人都是不忍聽的。
Thumbnail
村裏的人都聽說了。 那戶人家的父親犯了事,坐了牢。 村裏的人又聽說。 那戶人家的女兒由於父親之故,在學校遭受孤立霸凌,好在她爭氣,日夜苦讀,換來了一牆面的獎狀。 畢了業後,那個女孩為了掙錢,到了鎮上去打工,結果你猜怎麼著? 在一回走夜路返回宿舍的期間,遭一個歹徒盯上,他強暴了她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