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筆記:我們與惡的距離-槍響之後

更新於 2019/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槍響之後,加害者家屬就能換來平靜的生活,或者,被害者家屬就能遺忘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了嗎?
看完這一集,我想,答案不辯自明……,但這終究不代表死刑不該執行,而是在執行死刑、在犯罪者受到應有懲罰,而受害者家屬得到的正義,且加害者家屬也付出所謂的代價後,要如何將混亂、失控,若有所思、行屍走肉,一味地發洩情緒的生活,導回正常軌道,才是重點。
只是,要如何導回正常的生活,對於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同樣都是一道難題,一方是要在社會大眾譴責的眼光、謾罵的言語、激烈的討伐行動下,以不斷道歉、不斷放低的姿態,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一方則是在看見加害者受到懲罰,吐出一口怨氣之後,再次面對親人離去的事實,以及如何正視過去及傷痛,並且放下的問題,沒有誰比較簡單,雙方都有困難的部分。
尤其是當看見劇中的宋喬安與李大芝兩人的針鋒相對時,更能深刻體會到就算在執行死刑、槍響之後,那撕裂雙方的慘忍案件,其實並未隨著時間、隨著加害人的生命結束,反而成為另一種殘酷的提醒,提醒著雙方鮮明記起努力想要擺脫的過去。
而這樣的過去,對於兩方,都是一種太過沉重的經歷,因此,無論是宋喬安激烈的,不顧媒體自律血淋淋的報復手段,或是李大芝在受到傷害撕心裂肺的反擊與控訴,皆使人難以正確、難以堅定的態度評判誰對錯,只因雙方都是被「那場事件」所受到傷害的人,又怎麼能絕對的判別孰是孰非呢?
特別是李大芝以及她的父母,如果在事件發生之後,他們是以一種毫不認錯、責怪社會的高姿態而受到輿論的撻伐、民眾的攻擊,媒體一再嗜血的打擾與報導也就算了,可問題是他們放低姿態、磕頭道歉,對於社會大眾種種宣洩情緒的言語和作為,全都概括承受,不做任何反抗,只想低調地隱藏起來、低調地生活時,哪怕他們是加害者家屬,依舊使人產生憐憫之心。
至於宋喬安的所作所為,就算激烈、就算有錯,也似乎無法有人有任何資格站在她的面前,大聲指責她的錯,畢竟,誰都不是當事人,也就意味著誰都無法真正體會宋喬安的喪子之痛,所以當她選擇以如此毀滅雙方情誼的報復方式時,身為旁觀者,似乎也就只能是個旁觀者。
於是乎,只能說藉由這集我們可以得知執行死刑、槍響之後,並非一個事件的徹底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另一種重新正視過去、走出傷痛,回歸正常的生活。
理所當然,亦是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皆能正式擺脫黑暗、走向陽光的起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成長、關於病的詩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啟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光是可以動用暴力的威脅,就可以摧毀一切。 只要有一方使用暴力,存心蠻橫不講理, 我們以為共同遵循的制度、法律、邏輯,就完全失效。社會結構崩塌,一切失去保障。 戰爭亦同。 在這人世間,卑微地活著才是常態。 民主、公平、正義...... 都是掌握權力者吃飽了才施捨些許的鏡中水月。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光是可以動用暴力的威脅,就可以摧毀一切。 只要有一方使用暴力,存心蠻橫不講理, 我們以為共同遵循的制度、法律、邏輯,就完全失效。社會結構崩塌,一切失去保障。 戰爭亦同。 在這人世間,卑微地活著才是常態。 民主、公平、正義...... 都是掌握權力者吃飽了才施捨些許的鏡中水月。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