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狂舞派》多遍,最近一次看,尤其刺激我對「青春」的思考。「青春」是什麼一回事?「青春」就是年輕,抑或另有內涵?
一般人對「青春」的理解,似乎離不開年歲。年紀輕彷彿是「青春」的同義詞。因為年輕,所以有時間揮霍,敢於追夢。因為年輕,所以有美貌炫耀,敢於裝酷鬥美。因為年輕,所以好與人競爭,不願輸給別人,不甘被人奚落。因為年輕,所以選擇多,敢於奪人所愛,敢於拋棄過去。
阿花初入大學,加入「BombA」,「BombA」就是一隊追夢、裝酷的年青舞隊,那時阿花剛擺脫家中的豆腐舖,可實現自己跳舞的夢想,年輕的氣息和「BombA」是很契合的。
然而,沒多久,「BombA」成員 Rebecca 橫刀奪了阿花所愛 Dave,Rebecca 有樣貌有身材,惹火撩人,Dave 與她搭上,多少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的衝動使然。最有趣是,Rebecca 原來在中學舞蹈表演中被阿花當眾奚落過。肆無忌憚,不懂尊重,也是年輕的通病。
「BombA」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大眾所理解的常識意義下的「青春」。然而,年歲會隨時日推移而增長,「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如何走下去?片中引導阿花走出常識義的「青春」、進入另一重意義的「青春」者,是阿良。
阿良是太極學會會長。因過去有一段經歷,入大學時已年紀不輕。阿花初與他碰面,頗有不屑、恥笑神色,譏之為「柒良」,背後是年輕的氣息無法對阿良的生命情調有相應契接。隨著阿花在「BombA」失意,阿良拉攏她加入太極學會。阿花慢慢發現,阿良年輕時曾經進入懲教所,因被教官人格感化,遂跟隨教官學習太極,洗心革面。太極儼如阿良的第二生命,真正的自我。阿花對阿良改觀,也對太極改觀,這其實是一種轉化,一種成長。二人日久生情而彼此戀上,這時阿花已把「青春」昇華至「實現真正的自我」(self-actualization) 上,「實現真正的自我」是無分年齡的。
相比之下,Rebecca 改名 Momoko,離隊競選「動漫寶寶」,不惜走光露底博見報,她仍未能成長起來,年紀輕反而成為一窠臼。Dave 因八卦周刊的醜聞報導而名譽掃地,情緒低落,波及整隊「BombA」。此亦是側寫用年紀輕定義的「青春」是耐不住逆境艱困的。阿花重投「BombA」,其實是要將「BombA」精神根本改變,令「BombA」成長。
被人恥笑舞姿、被人橫刀奪愛,是可以克服的。阿花要帶領「BombA」成長,領悟另一重意義的「青春」,她需要經歷更多的艱難而克服之。阿良呷醋無意間弄傷阿花腳部,令阿花跳不到舞,參加不到舞林大會,這對自幼喜歡跳舞的阿花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逆境了。經「Rooftoppers」老大開導,阿花終於沒放棄跳舞,順利完成演出。「Rooftoppers」老大是傷殘,未有放棄堅持下去,卒之成就「Rooftoppers」稱霸舞壇的傳奇。對比「BombA」,「Rooftoppers」是一群早就遠離年輕,領悟另一意義的「青春」的舞者。他們臨尾稱讚「BombA」「幼稚園畢業,進入小學」,非常有意思。
Rebecca 最後也沒有真的墮落,在台上表演<阿里山姑娘>,表示她選擇做回真我。舞台不同,「實現真正的自我」卻一致,Rebecca 亦和「BombA」一同成長,嚐到另一意義的「青春」了。
年紀輕即「青春」,此一「青春」是會流逝的,令人感傷的。唯有將「青春」昇華至「實現真正的自我」,這才是永恆的,令人有動力每天積極奮鬥。
《狂舞派》的演員都是年紀少少,帶出的道理卻深刻,值得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