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背離親緣(上)第一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背離親緣 作者:安德魯.所羅門

第一章節 兒子SON

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像力的練習
愛孩子,就該愛孩子本身,而不是因為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最美好的自己
大多數的孩子身上至少有部分性狀和父母一樣,這些是「垂直身份」。特質和價值觀一代代由父母傳給子女,不只是藉由DNA鏈,還夠過共同的文化規範。
某些人身上的先天或後天性狀與父母不同。這時這個人就必須從同儕獲得身份認同,也就是「水平身份」。
「水平身份」反映了隱性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或是孩子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
同性戀就是一種水平身份
同性戀孩子的父母多半是異性戀,而雖然性向並非由同儕所決定,但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卻是藉由觀察、參與外界的次文化而獲得。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水平認同視為羞辱。家中若有個明顯與家人不一樣的孩子,一搬父母多半沒有能力,或一開始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知識、行動和能力。這孩子也會明顯地和大部份同儕不同,因此往往不受眾人理解或接納。
垂直身份通常被尊為身份,水平身份則往往被斥為缺陷。
在相同中關切彼此的不同
《紐約客》雜誌做了一次民意調查,請父母二選一:願意生下同性戀孩子,且孩子有知心伴侶及後代,人生圓滿,還是願意生下異性戀孩子,但孩子未婚或是婚姻破裂,也沒有後代。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後者,寧願希望孩子與眾相似卻不快樂,也不要他與眾不同幸福。
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在其經典著作〈污名〉中主張,某些事會讓人身處邊緣,而以這些事為傲,將會獲得身份認同,從而忠於自己,並樹立政治威信。
美國社會歷史學家柏奇稱此為「涵化的適得其反」:社會一但企圖同化某個族群,往往讓這個族群變得更特立獨行。
我們所謂的「健康」,並不帶著永恆真理的光環,而只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標準。
即使某種生存方式完全沒有痛苦,在大多數人眼中,似乎也有可能是種缺陷。
知道自己的症狀無法扭轉的人,比相信自己的症狀可以改變的還要快樂。
修復,屬於疾病模式;而接納,屬於身份模式。
當父母說,『我希望孩子沒有自閉症』的時候,實際上說的是『我希望那個自閉症的孩子不存在,而我有另一個不一樣(沒有自閉症)的孩子。
當你告訴我們,你對我們最美好的希望和夢想,我們的理解是,你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我們不再存在,而你能夠愛的那個陌生人,將會用我們的臉代替我們存在。
如果你認為自己因為某些經歷而充滿活力,那就是了。活力是內在的狀態,只要感受到活力,這就成了事實。
生命因受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大多數人都眷戀過去,甚至眷戀過去的不幸福。
差異和障礙,似乎總讓人忍不住退回安全的位置 。
美國英國文學教授西貝斯指出,我們往往輕視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但背後的理由毫無道理。
放任別人歧視某個族群,就等於放任他們歧視所有族群。
美國劇作家賴特曾說,家人割出最深的傷口,也給傷口最溫柔的救護。
即使有選擇,我們仍然寧願做自己。
要達到涅槃,你不只要往前追求喜樂,更該回頭看看過去苦惱的時刻,從中找到歡喜的種子。
波斯詩人魯米曾說:光,總從包著繃帶的地方射進你。

心得

大學的時候有去當過336愛奇兒日的志工,在那天家裡有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們都會出來遊行。當時還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是覺得跟著社團一起去幫忙,等到大一點之後才明白活動的意義。
社會上層不出窮的歧視、霸凌,用惡毒的言語欺負那些與我們自己長得或是行為上不一樣的人,為什麼要這麼害怕那些長得或是行為上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從小到大班上最不缺乏的就是帶頭霸凌、排擠別人的同學,排擠人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些人選擇袖手旁觀,有些人選擇聲援,最後班上會變成一個一個小群組,就像是社會的縮影,我討厭群體生活,討厭總是喜歡帶頭排擠別人的人,討厭那些從別人口中認識他人或是自己的人,那些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主見,只是因為害怕變成下個被討厭的對象,而選擇做一些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在幹嘛的事情。
同婚的議題沸沸揚揚,當我們深陷公投連署,與該不該去投公投票的時候,我們被要或不要所框架,要挺同就簽連署,不挺就不要簽,但我們都沒有想過,人權是可以拿來公投的嗎?他們的權益竟然要全國投票才可以被實現!身在一個民主國家,這件事實在是很詭異!
先打開眼睛去理解去看見,你有耳朵你有眼睛你有腦你有心,在沒有親身走進他們的世界去發現之前,別從別人的口中去認識與你不一樣的人們,那你就不是你了,你是誰?
愛是唯一的解答,帶著尊重包容更開放的心,去接受自然的一切,你會看見更多,唯有去理解,才會發現真理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尊重和包容,特教生需要特殊的支持和理解。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去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社會需要正確地報導特教生的相關內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也需制定和推行包容政策。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尊重和包容,特教生需要特殊的支持和理解。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去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社會需要正確地報導特教生的相關內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也需制定和推行包容政策。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