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一樣,也都不一樣:理解、尊重、支持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

我們都一樣,也都不一樣:理解、尊重、支持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都一樣,也都不一樣。

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歧視,每個父母都知道,要養育一個平安健康快樂的孩子長大,有多麼不容易,從第一次聽到孩子的心跳聲那天起,我們就每天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最心愛的寶貝。每一次孩子生病了,我們總是沒辦法睡好,每一次孩子有什麼異狀,我們總是擔心,他們是不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樣,這份關愛和守護,藏在每個父母內心深處的害怕和焦慮,都是最真實的情感。但在這個複雜的世界當中,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理解與接納的環境中長大。

raw-image

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們和所有孩子一樣,帶著天真和夢想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面臨挑戰,都需要學習成長和克服難關,而特教生需要的是,能夠和他們的需求互相匹配的支持。有些時候,他們不僅在身體上有許多難關要克服,還要面對來自社會的不理解,或者是偏見和歧視。這些無形的障礙,常常比身體上的障礙更難克服,更讓人沮喪。


資源班和特教班的孩子,就像任何其他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夢想、興趣和天賦,只是他們在學習上有特殊的需求。就像資優生他念的也是抽離式或外加式的資源班(資優資源班)。資源班的孩子,不管是身心障礙或是資賦優異的學生,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和天賦,需要被引導,通常也有著許多難能可貴的正面特質,例如他們的創造力、堅韌,或是其他特質。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去欣賞每個人的獨特的地方,而不是因為差異而排斥。不管是漠視,訕笑或者是輕蔑別人的舉動,不管是惡意的,或者是不經意的言論和舉動,都有可能代表著內心的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這些舉動都等於是在踐踏著別人的自尊和努力。孩子這輩子要學習的事情很多,但學會尊重和包容每個人的獨特性和需求,絕對比孩子的其他表現更加重要。


這個觀念的轉變需要從每個人的心態開始,從我們如何談論和對待這些孩子開始,當我們學會不用「不正常」來標籤那些行為或能力上與眾不同的孩子時,才能拆除那些隱形的牆,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是群體裡面的一員,是被社會接納和愛護的。


社會上也有很多人正在努力著,有很多組織和單位,他們用愛心守護著每一個小孩,也有許多人平時會參與非營利組織的志工服務。而媒體和社會在塑造公眾對特教生的觀感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正確內容的報導,不僅可以提高大眾對特殊需求孩子的認識,還能推動社會的整體包容性。而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通過制定和推行包容政策,確保所有孩子們在教育和社會上,都能夠得到最適當的資源。


真正的包容並不是憐憫,而是理解與尊重,想讓每一個孩子們自由成長、快樂學習,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認知到「我們都一樣,也都不一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美好。



⭐ 喜歡我的分享,請幫我按愛心 ❤️

⭐ 歡迎訂閱 YT 頻道:Vicky Mommy 玲玲 😍

⭐ 獲得更多媽媽成長知識,歡迎加入Line社群:媽咪賦能共學團

⭐ 合作邀約信箱 :vickytsai927@gmail.com

avatar-img
Vicky Mommy 玲玲
22會員
88內容數
全職媽媽在家自學,取得台灣首屆 AI 雙證照 📜 AI素養級認證(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 AI應用規劃師(經濟部) 分享 💕媽媽成長|親子AI|親子生活 運用思維與科技,讓全職媽媽閃閃發光 ✨ 🔍 YT:Vicky Mommy 玲玲 🔍 Line社群:媽咪賦能共學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Vicky Mommy 玲玲 的其他內容
當了十多年全職媽媽,我常常感到自我價值感低落。 我很愛我的孩子和家庭,但屬於「自己」的那一面,卻像被擱置在生活的角落,很久沒有被好好看見了。 這篇文章,我想寫給每一位正在育兒路上的全職媽媽。 如果妳也曾經懷疑自己、感到焦慮和孤單,請妳知道妳不是一個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故事的方式,讓讀者輕鬆理解心理諮商的過程,並見證主角 蛤蟆先生 如何從憂鬱、迷惘,到最終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入成熟的 成人自我狀態。書中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 蒼鷺 的十次諮商,深入探討 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和 心理定位(行為模式),並呈現心理療癒的關鍵步驟。
女力學院今年第一堂課,就端出一個超級厲害的工具「時間管理大表」,時間不夠用是媽媽們最大的困擾,只要填完這個表格,就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和日常時間安排,幫助我們輕鬆掌控時間,提升個人和家庭管理效率,我花了一個早上,一邊檢視自己的內心,列出最重要的事情,填完表格後,覺得更加了解自己了呢!
當了十多年全職媽媽,我常常感到自我價值感低落。 我很愛我的孩子和家庭,但屬於「自己」的那一面,卻像被擱置在生活的角落,很久沒有被好好看見了。 這篇文章,我想寫給每一位正在育兒路上的全職媽媽。 如果妳也曾經懷疑自己、感到焦慮和孤單,請妳知道妳不是一個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故事的方式,讓讀者輕鬆理解心理諮商的過程,並見證主角 蛤蟆先生 如何從憂鬱、迷惘,到最終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入成熟的 成人自我狀態。書中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 蒼鷺 的十次諮商,深入探討 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和 心理定位(行為模式),並呈現心理療癒的關鍵步驟。
女力學院今年第一堂課,就端出一個超級厲害的工具「時間管理大表」,時間不夠用是媽媽們最大的困擾,只要填完這個表格,就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和日常時間安排,幫助我們輕鬆掌控時間,提升個人和家庭管理效率,我花了一個早上,一邊檢視自己的內心,列出最重要的事情,填完表格後,覺得更加了解自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