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新細明體; panose-1:2 2 5 0 0 0 0 0 0 0; mso-font-alt:PMingLiU; mso-font-charset:136;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610611969 684719354 22 0 1048577 0;} @font-face {font-family:"Cambria Math"; panose-1:2 4 5 3 5 4 6 3 2 4; mso-font-charset:1;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format:other;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0 0 0 0 0 0;} @font-face {font-family:"\@新細明體"; panose-1:2 2 5 0 0 0 0 0 0 0; mso-font-charset:136;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610611969 684719354 22 0 1048577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unhide:no;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mso-fareas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font-kerning:1.0pt;} .MsoChpDefault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default-props:yes; font-size:10.0pt; mso-ansi-font-size:10.0pt; mso-bidi-font-size:10.0pt;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Word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
有人說美國人放進冰箱的化石燃料跟放進汽車的幾乎一樣多。據統計,每個美國人花在農業用途上,每年平均大約消耗四百加侖汽油,與耗在車輪用油一樣。
為什麼灑下種子,然後依賴「晨霧夜露,吸收日月之菁華」自然長成的農作物,需要耗費那麼多的石油?原因是近代美國往全世界強力輸出的慣行農業所採用的合成化肥、殺蟲劑、除草劑都是用化石燃料生產而來,大面積單一耕種所用的耕耘機、收割機以及灌溉系統也都是耗費大量石油,再加上食物從農場到餐桌之間漫長的運送過程,往往必須加工、包裝、倉儲和冷藏,這些耗掉的能源遠遠超過我們從食物本身獲得的卡路里。
表面上看起來,全世界人口的糧食需求似乎因為這種依賴化石燃料的「綠色革命」而以低廉的價格得到充份的供應,可是這種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也擊垮許多貧窮國家的糧食生產體系,連帶也瓦解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
更麻煩的是,慣行農業依賴的化石燃料並不是無窮盡可再生的資源,當十年二十年之後,面對石油供不應求乃至於價格飆漲時,綠色革命所帶來虛幻的豐盛,就會如同鏡花水月一般,消失無踪。可是各個國家的農地一旦被廢棄,或者改為工廠或豪宅,要重新投入生產人民賴以存活的糧食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些年來,我只要到公部門演講時,不管講什麼題目,最後我都會花一點點時間提醒這些制定國家政策與分配資源的官員,一定要維繫台灣自己的糧食生產體系,因為那將是後石油時代台灣人民能否存活下來的關鍵,同時我也常透過演講或寫文章對一般社會大眾呼籲,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後半輩子或者後代子孫,乃至於自己的健康,一定要購買台灣在地的農產品,即便價格稍微貴一點,也一定要支持。
農產品跟魚翅不一樣,我們吃魚翅,鯊魚一定會愈來愈少,但是假如我們吃自己種的稻米與水果,那麼台灣的稻米與農作物就會愈來愈多。
其實只要購買台灣農產品的人愈多,也更多人願意協助台灣農產品的行銷,小農與對環境友善的有機栽培效率與成本並不會比慣行農法差。
美國農業部曾經有一個研究報告,面積小於四英畝的農場,平均每英畝淨收入是一千四百美元。這個數字隨著農場面積增加而遞減,一直降到超過一千英畝的農場淨收入為每英畝四十美元為止。
既然小面積栽種經濟效益好,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小農競爭不過大規模經營的農場而一個個破產消失?我想這是來自於現今全球化的商業體系與大規模的通路與連鎖店的巨量進貨需求,這樣的經濟體系讓小農的產品無法進入售銷的貨架,消費者也很難從大賣場裏購買。
這也是農夫市集產生的原因吧?跳脫大量且一致化的全球化經濟體系,恢復到從前,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碰面與對話。
政府這些年也相當鼓勵青年人回鄉當農夫,許多有理想有遠見的民間團體與民間企業也以各種方法支持,儼然似乎有了一種農地復興的態勢。
除了這些以職業生涯為目標投入的新農民之外,另外也有一些是從都市的職場退休之後回歸土地的浪漫兼職新農民。的確,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在這令人喘不過氣的都市裏,愈來愈多人如同我一樣,每當在忙碌的工作與行程間隙,腦海裏就會浮現由三毛作詞的「夢田」這首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梨種春風….」。
我知道不只是我有這個夢,因為周遭許多朋友在退休後真的到鄉下買塊農地,開始當起農夫,不過有更多人買了地蓋了農舍之後,才發覺當農夫很辛苦,於是半途而廢,農地就荒廢在那裏,更可惜的是為了省事,把農地舖上草坪或改成水泥停車場。
從事農業的確必須耗費巨大的體力與時間,不是我們想像那麼浪漫,而且若是為了實踐田園夢而當個全職農夫,雖然可以全力投入,但是為了收成與營收可能會產生另外的煩惱,因此對於這些浪漫的都市人而言,若是仍保有養家活口的正職當個假日農夫,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只有在假日揮汗勞動,也許就能達到以接近土地與生命,體驗更寬廣的人生。
這種一半上班一半當農夫的生活,剛好是日本前些年開始流行的「半農半X」的新概念,也就是花一半的時間做農夫種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時間找到自己的生命職志,貢獻社會。
這種一半一半的平衡人生,也讓我想起清朝李密菴所寫的半半歌:「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裡乾坤寬展。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假如我們不能做到擁有自己的農地當一半的農夫,我們也可以參加近年在台灣逐漸流行的「穀東會」,贊助金錢加入會員,然後利用我們許可的假期參與農事的勞動,平常就委由專業農夫來照料。
當我們真的有機會接近農作生產的現場時,才能更有意識的選擇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拿回我們主動選擇食物的權力,而不是毫無主見的被商人所操控的工廠化食品牽著走。
當我們知道要吃當季且當地的食物時,不但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且也為環境保護、能源消耗作出很有意義的貢獻,對台灣而言,當我們的糧食生產自給率能增加的話,也才能確保我們安然渡過後石油時代社會轉型的痛苦劇變。